综合报道/木 青
君子爱财 取之有道
综合报道/木 青
从孔子杰出弟子子贡,到春秋时期“富而好行其德”的陶朱公范蠡,再到战国时代“治生祖”白圭,这些商界先辈在经商中始终贯穿儒学理念,重视道德自律,提倡爱国爱民,明理诚信。
子贡是一位深得孔子正传的儒徒弟子,人极聪明,利口巧辞,常常连孔子也被他弄得答不上话来。他对学习书本知识不那么专心致志,却对经商极为热心,并且很早就在这方面显露了出众的才能。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用十分简练的词汇记载了子贡经商成功之道: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赀。即低价购进,高价出售。在不同货物间转换,买进卖出,以赚取相应的差价。孔子说“赐不受难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子贡不会按常规操作出牌,他运用囤集经营的方式,所做的预测总是很准确,很到位。所谓“子贡善居积,意贵践之期,数得其时,故货殖多,富比陶朱”。人们发现他总是能够发现贵贱的期档,使得储存货物获得最大增值,富裕的程度可以和陶朱公相匹敌,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子贡经商并非不求利,只是他惯于“求异乎人之求也”,他所求在于商业的整体布局、在于系统性的“战略”,而不是求在一招一式的具体“战术”。所以,一直到汉代,仍然有人满怀敬仰之情盛赞子贡的这番大气与雄阔。当那些俗商、奸商为蝇头小利拼得你死我活的时候,子贡编织着“智者利仁”的战略大计,用特有的商业智慧挽狂澜于既倒,拯世济民,让手中的金钱化作社会的道义和人性的职责。
有一次,齐国对鲁国发动了商战,在靠近齐鲁边境建立了多个服装场和鞋场,齐君接着号令全国臣民都要身穿绨料衣,脚蹬麻编鞋,并通过多种途径,向鲁国散布消息:凡能向齐国贩来绨料、麻鞋的,给予奖赏。齐国这一举动很快在鲁国产生了影响,大量农民改种粮为种麻养蚕。一部分农民拥入城市从事织绨业。可还不到两年,齐国突然全国禁穿绨料衣服和麻鞋,并且关闭所有与鲁国通商的关口。鲁国生产绨、麻品的城市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不少手工业者就想搬迁到越国去谋生。子贡劝阻:“去越国一定不会带来富贵。”他们问其原因,子贡说:“绨是厚料绸子,而越国人没有穿绨面料的习惯,麻鞋更不受欢迎,他们是喜欢打赤脚的。你们去不用这两样东西的国家,想解决生计问题,不是很难吗?”子贡给他们出主意:“你们去卫国吧。卫国国民习俗和齐国相近,何必舍近求远呢?”这些人去了卫国后果然有了发展。
子贡经商很有商德,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做的是个体私人买卖,舍去了官商的强悍霸道,舍去了背依政权的冷酷和强势,从一个真商的本真出发,去行商,去拓商,去造商。
“陶朱事业,端木生涯。”“经商不让陶朱富,贷殖当推子贡贤。”“既在黎阳学子贡,何必南越法陶朱。”陶朱指春秋时期的陶朱公即范蠡。他富有而又好善乐施,和子贡一起被视为商人的典范。
他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并称霸诸侯而后功成身退去齐国经商成了当地首富。齐王听闻此事后请他入朝为相。三年后他归还相印且散尽自己的家财迁往陶地隐居,又以经商为业,再次成为大富翁。
范蠡虽然是一个生意人,但从不急功近利,对于经营的利润只求成本的10%,不再多取,遇到灾年等特殊情况,这个利润比例还会降低,甚至赔钱救济灾民。这样低的利润率却能使范蠡迅速成为巨贾,主要是其交易数额巨大,加之资金从不闲置,迅速周转,其经营的商品从未积压过。能做到价格低于同行,不仅是降低利润率,更有赖于范蠡“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经营思路,在某种商品过剩,价格很便宜时大量购入,同时,抛售那些稀缺,受人追捧的商品。
由古至今,商人都在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为此采用许多不道德的手段,而范蠡不仅做到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更有一股侠商的气概。范蠡认为:商人能够牟利的根本是百姓,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消费者,对待百姓要存感激之心,予以其回报,这样百姓才更愿意与你打交道。这和彼得·德鲁克的观点“企业必须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才会回报给企业以利润”不谋而合。
司马迁曾用16个字精确地对范蠡进行了概括:“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其实,范蠡无论是从政还是经商,其技巧层面的东西并非多么高明精妙,助其成功的往往是一些最简单,最质朴的,人人都懂得的道理,但当我们掌握了越多的技能后,这些质朴自然的东西反倒被掩盖或遗忘了,而这些东西恰恰是我们绝大多数人欠缺的大道,用在经商上,就是为商大道。
自古以来,富有的人很多,然而富有且受到尊敬的人却不多,白圭则是这“不多”中的难得之一。白圭,梁(魏)惠王时在魏国为相,期间施展治水才能,解除了魏都城大梁的黄河水患,后因魏政治腐败,游历了中山国和齐国后,弃政从商。
白圭退出政治舞台之后,潜心商业,把经商当作自己人生的大事业来做,他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如果“智”不能权变,“勇”不能决断,“仁”不能决定取与,“强”不能守业,那就无法与他讲经商的本领。白圭认为,一个商人要具备“智、勇、仁、强”四个条件,这也是他能经商致富的要诀。
白圭理财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乐观时变”,即预测市场行情变化并据以进行理财决策。他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理财决策思想。其中,“人弃我取”是指当商品供过于求、人们不愿问津时,就趁机买进。他深知“贱下极则反贵”的道理,所以趁其供过于求,价格低廉时买进。“人取我予”则是当自己手中的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大涨时,就趁机卖出。这就是“贵上极则反贱”的道理。白圭说的“时变”也包括农业丰歉对商品价格和供求的影响。他认为在凶灾之年,粮食歉收,但其他农副产品未必减产。因此,社会出现丰年粮价比其他农副产品价格相对较低、灾年相对较高的情况。于是,白圭就在丰年买进价格较低的粮食,卖出价格较高的农副产品;在灾年则卖出粮食,买进农副产品。
虽然早在白圭之前就有商人的出现,但象白圭这样研究如何以做生意谋生、立业,白圭还是第一人。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就说:“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司马迁之后人们仍把他尊为商业行当的祖师爷,直到解放前夕,在一些店铺中,还供奉着白圭的偶像。
不论是“好废、举,与时转货、赀”、还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予”都是在商品有余、价格低廉时购买,而到商品缺乏,价格昂贵时售卖。此乃“待乏”原则。子贡,范蠡和白圭恰恰因为对“待乏”之道的深刻把握,而能做到“億则屡中”,从而成为成功的商人,并以自己的成功,在儒家与商业之间建立了隐秘的关联。
责任编辑/秦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