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 炼
永州《魏氏宗谱》的学术价值
敖 炼
(湖南科技学院 国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零陵《魏氏宗谱》为民国十四年的木板刻本,存世九十年,保持完整,记录了零陵、道县、宁远三地魏氏的源流分支详情。论文具体介绍了《魏氏宗谱》的版本形态、内容,宗谱中重要人物,及宗谱的研究价值。
湖南永州;魏氏宗谱;地方文献;版本
一版本形态及宗谱体例、内容
零陵《魏氏宗谱》刊刻于民国十四年(1925),十卷九册,木板刻印,形态完整,是零陵魏氏家族留存最为完整的一套宗谱。
此谱书宽23.8cm,长35.7cm,每册书皮左上角贴有朱纸题签,朱纸长20.5cm,宽7.5cm,上书“魏氏宗谱”,楷书,四字周围有黑栏,长19cm,宽5.6cm。
谱书内部形态为四周双边,花口,版框外边栏长29cm,宽20.2cm,版心宽1cm,长28cm,天头长4.4cm,地脚长2cm,单鱼尾,鱼尾下有卷数、页码,版面半页宽19cm,长28cm,半页十二行,满行二十六字,界格为乌丝栏。
首页朱纸黑字,上半页有一则修谱告诫,此告诫在卷一辛《任事人名表》后面复现一次,以示强调;下半页印有“源远流长”四字,竖排楷书,左边有“民国乙丑十四年阳月告竣”竖排小楷。上象鼻印有“魏氏宗谱”,长7cm,下象鼻印有“鉅鏕”,长4.7cm,可知零陵魏氏源于河北巨鹿。
宗谱体例较为完备,正如其凡例第一则所言:“诸家纂述,咸以欧、苏两式为善本,仿欧则源流易溯,仿苏则齿录綦详,兹谱兼仿庐陵、眉山,较为周密。”而魏氏定以“宗谱”,《鉅鏕魏氏宗谱赠序》中有说明:“通谱范围扩大,族谱规模谨严,宗谱之规模则在族谱、通谱之间,以严谨而兼宽大,各有所当,均为美举也。”
编纂宗谱工程浩大,是传统家族中一大盛事,国有史,家有谱。《魏氏宗谱》的体例与定名均可见得魏氏家族对宗谱的编纂极为重视,结合了欧、苏两家宗谱编订的优长,体例上尽量完善,兼具严谨和宽大的特色。
《魏氏宗谱》共十卷,卷首有序七篇,凡例一篇。卷一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部分,依次载王言。寿序。墓志、行状。传赞。艺文。家规、古训、家礼、班行、丧服图。阳宅图、墓图、祀产。名寿表。任事人名表。就文章部分来说,有王言两篇,寿序十二篇,墓志三十四篇,行状两篇,传赞七十三篇,艺文八篇。卷二为源流世系表,卷三为始迁祖镳公派下总齿录,卷四至卷九为镳公派下各齿录,卷十为秀公派世系齿录。
宗谱第一册存凡例十则,文章一百三十八篇,包括卷首,卷一甲、乙、丙、丁、戊五大部分,计六万七千字,文学、文献、史料价值较高。第二册至第九册图文与表格配合,清楚地记载了魏氏族人的姓名、出生年月、籍贯等信息。《魏氏宗谱》清晰地呈现了零陵、道县、宁远魏氏的源流分支,宗族迁徙繁衍兴旺发达的历史。
《魏氏宗谱》的排序首先是一则简短的修谱告诫,然后依次为卷首谱序、目录、凡例、卷一至卷十。
原谱目录与正文标题不甚一致,情况有五:
一为正文标题与原谱目录标题不同,此种情况主要出现在卷首、卷一甲、乙、丙中。
二为正文标题将原谱目录标题合二为一,如原谱目录卷一甲《王言》有《诰封魏弥新为修职郎》、《诰封魏陈氏为八品孺人》两篇,正文标题合为《诰封魏弥新为修职郎、魏陈氏为八品孺人》一篇,原谱目录卷一乙《寿序》中有《安圃公寿序》、《魁春公寿序遗》两篇,正文标题合为《魏安圃二先生大庆序》。
三为原谱中标题顺序与正文中不一致,如卷首《创修族谱玉屏公旧序》、《创修族谱琢堂公旧序》两篇在正文中对换。
四为原谱中缺录正文标题,如卷一乙《寿序》中缺录《魏伯母李太夫人百岁开一大寿序》一篇。
五为原谱中标题简略者,正文标题后缀副标题,此种情况多在卷一丙《墓志》、《行状》和卷一丁《传赞》中,大部分标题后加有传赞对象的族址房号世系。
《魏氏宗谱》编撰体例虽然较为严密,几乎面面俱到,但也有缺憾之处,比如有些家谱编有“谱论”、“像赞”、“余庆录”等内容,《魏氏宗谱》则省略从简。
二魏氏源流及宗谱成谱关键人物
魏氏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裔孙毕万后,因毕万子孙受封魏地,故魏氏祖先可远溯于此。零陵、道县、宁远三地魏氏皆源于巨鹿魏氏,零陵魏氏居进贤乡高贤村,源自魏镳,道县魏氏则源自魏秀。《鉅鏕魏氏宗谱赠序》中清楚地说明世系源流:“前明世宗嘉靖间,魏氏镳公官于湖南,间游永郡,因家于古零,子姓繁昌,星罗棋布,或居宁、道之永乐洞、伍家滩、到江源、大乐坝。而泉陵一族,瓜瓞弥绵,椒聊愈衍,云仍世牒,星灿人文。”“有道县金狮菴清溪村鉅鏕氏族,谋耳欢然,来零赴局,愿为联络,谱牒合成。因繄始祖秀公亦原籍江右南昌,元末以举人入营,为中营将,守江阴卫。明洪武初调守道州,缘居于此。”“秀公与镳公播迁虽不同时,而原籍辄同厥地,且同源于毕公高、毕万,发源于晋大夫封魏。”
宗谱的成谱过程,历经了数代人的努力。在《魏氏宗谱序》中,提到了宗谱修纂的一些关键族人,“树伯曾祖鉴塘公征文考献,编纂齿录,惜未寿梨枣。民国癸亥,家叔立人洎钟灵、子珊诸君子,深虑谱系就湮,倡而修之。推寿贞叔祖总其成,式金叔父综其事。奈一为政事羁身,一为讲学受聘。乃属树襄厥事。”这些族人中尤其以鉴塘公为代表,《鉅鏕魏氏宗谱赠序》提到,“清同光间,先伯鉴塘公与族兄子元悉心编纂,齿录粲然大备,惜尚未付梓耳,繄考其例,断自镳公为始。”魏有庆作《创修族谱旧序》亦赞叹“微鉴塘兄不能创族谱之善事,微吉人叔焉能成族谱之嘉猷”。光绪《零陵县志》卷八《人物·孝义》载:“魏见三,字鉴塘,太学生,进贤乡高贤村人。兄弟四,父早丧,乃独辍读综家政,而令诸弟力学。性诚厚,好善举,桥梁道路,多所倡修。岁荒,减价出藏谷以赒贫困。乡邻有争财致讼者,居闲出赀以解其事。侄怀芳,甫周晬,失怙恃,为抚教之。怀芳举辛酉拔贡。”
三宗谱中文章部分作者介绍
零陵、道县、宁远三地魏氏均来自外地,经数百年繁衍,家族壮大兴盛,蔚为当地望族,代有杰出人物,并且与当时当地世家望族均有来往。在《魏氏宗谱》中,为魏氏先辈作传、寿序、墓志铭的有本族的名宿,有蒋氏、周氏等当地望族,有硕学鸿儒和后辈才学,也有徐会沣、曾国藩这样的名宦。宗谱寿序作者有独著,也有多人合著,多人合著以《魏母向太孺人八十开一大庆序》和《魏安圃二先生大庆序》为代表,均署名二十人左右,多为官宦朝臣,其中为向太孺人祝寿者,不乏周崇傅、王文在、徐会沣这样的名宦。
周崇傅为魏氏族人作寿序、写传记多达六篇,分别为《魏母向太孺人八十开一大庆序》、《敕封孺人魏府世叔母赵老孺人八十开一大寿》、《魏艺翁同年世大人八十开一大庆》、《鉴塘公墓志铭》、《南屏公墓志铭》、《太学彦魏君京圃先生墓志铭》,居于所有替魏氏族人作文者之首,其中仅有一篇与他人合写。
周崇傅(1830-1892),字少白,号子岩,湖南零陵人。咸丰十一年(1861),出任县令;同治元年(1862)举京兆乡试,观政兵部,七年(1868)中进士,入翰林,散馆授编修。光绪《零陵县志》卷七《选举·科目》载:“周崇傅,号子岩,同治七年戊辰洪钧榜,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元年(1875)改官中书,旋以军咨酒,随左宗棠进军天山南北,收复新疆。光绪七年(1881),他随左宗棠到江苏、浙江,整治盐纲。据《零陵地区志》载:“光绪八年(1882),左宗棠辞去两江总督后,他(周崇傅)也退归故里,寄情山水。时有王德榜在永州创办蘋洲书院,他被聘为山长,严格要求弟子,敦品励学。”光绪十六年(1890),复被起用,光绪十七年(1891),分巡喀什葛尔等处地方兵备道。周崇傅故里与魏氏祖地高贤村相距约六华里,周崇傅与魏氏也是姻亲关系,在《敕封孺人魏府世叔母赵老孺人八十开一大寿》一文即表明“崇傅以累世姻,旧时得升堂拜孺人,与闻训诲”。另外,周崇傅的父亲周绍邠也为魏氏族人作墓志铭一篇,由此可知,周魏两家关系非同一般。
王文在(1834-1889),字念堂,号杏坞,山西省稷山县坞堆村人,钦点翰林院编修。光绪元年(1875),出任湖北学政。据《大清缙绅全书》载:“王文在,山西稷山县人,戊辰探花。”据光绪《续修稷山县志》卷一《选举》载:“国朝进士:同治戊辰会试洪钧榜,王文在,翰林院编修。”又卷一《职吏》:“王文在,翰林院编修,前云南大主考,湖北学政。”又卷一《孝义》:“次文在,咸丰辛酉选拔考,授小京官;同治甲子登贤书,戊辰成进士,赐第三人及第,授编修,癸酉科主考云南,旋督湖北学政。”
徐会沣(1837-1906),字东甫,山东诸城人。咸丰十一年(1861)拔贡生,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顺天乡试举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据光绪《增修诸城县续志·选举表七》:“咸丰十一年辛酉,徐会沣,拔贡,户部七品小京官,见举人。”《选举表八》:“同治六年丁卯,徐会沣,顺天第一百名。”《选举表九》:“同治七年戊辰,徐会沣,第二百二十名,殿试第二甲第□名,翰林院编修,见任詹事府詹事。”徐会沣历官繁富,在《同治朝实录》有记载,曾任翰林院编修、山西乡试正考官、顺天武乡试副考官、詹事府少詹事、光禄寺卿、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右侍郎、江南乡试正考官、顺天学政、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顺天武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国史馆副总裁官、兵部左侍郎、吏部左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兵部尚书、顺天府府尹。
其他为魏氏族人作传、写墓志铭等较多者还有杨邦隽、胡廷槐等人,以及翰林院编修蒋云宽、萧良城等人。
杨邦隽作《蒋孺人墓志铭》,署“赐进士出身、即用县正堂、湖南永州府儒学教授、加三级、年家眷弟,花岩杨邦隽顿首拜撰,道光十三年癸巳仲秋月谷旦”,作《恺庵十兄大人五十初度叙》,署“赐进士出身、即用县正堂、借补湖南永州府儒学正堂,古潭愚弟杨邦隽顿首拜撰,道光十年庚寅五月谷旦”。
杨邦隽,湖南湘潭人,道光六年丙戌科(1826)进士。据光绪《湘潭县志》卷八《贡举表十八》:“道光元年辛巳恩科举人,杨邦隽。”《贡举表十九》:“道光六年丙戌,朱昌颐榜进士杨邦隽。”光绪《湘潭县志》卷八之五《人物第八·列传三》有小传:“杨邦隽,字卓甫,弟湘隽,字艺林,同榜举人,俱和谨,有节行。邦隽道光六年进士,用知县,不乐为吏,改教授,补永州府学。始倡劝永人置诸义田,收养孩幼恤老疾,掩胔骼,立义学,及救生船,其章程皆邦隽定之,因为经理十年。母丧服除,更补衡州。有衡阳生员,田为猾吏所欺夺,不能诉讼,邦隽为告知府惩吏,还所侵田。知府高人鉴伉厉恢张,属吏无当意者,独善邦隽,大修府城,檄教授督工,九月而竣,其后寇起,卒赖其力。父丧,除选常德,以老告归。又十年,乃卒,年八十五。”
胡廷槐作《鉴塘公七十寿叙》,署“赐进士出身、现任零陵县、年家眷弟,胡廷槐顿首拜撰并书,咸丰四年岁次甲寅仲春月谷旦”;作《明经魏恺庵先生墓志铭》,署“赐进士出身、钦加州衔、零陵县知县、通家愚弟,滇南蔚堂胡庭槐敬撰,咸丰二年岁次壬子季夏谷旦勒石”。
胡廷槐,云南晋宁人,进士,曾任邵阳、新化知县,道光二十五年任零陵知县。同治《新化县志》卷十五载:“胡廷槐,号约斋,一号蔚堂,晋宁人。进士。道光十九年任县事。居心仁厚,举止雍容,驭吏治民不苛责诸人情,外接士大夫以礼。按月课士,授以《孝经》,令其背诵,有不率则夏楚随之,无有怨谩者。新化学宫旧制湫隘,劝殷实捐修,举正绅董,率创造一如定制,费二万余金,为请议叙二三十人。道光庚子,城南弗戒于火,延烧南楼,劝监生刘祚伦更新,并修东西北三城楼四围城,基费万六千金。县试拔祚伦孙第一,人弗以为私。后调邵阳知县,治绩一如新化。”光绪《零陵县志》卷六《官师》载“胡廷槐,云南晋宁,进士,道光二十五年任,咸丰元年回任。”
蒋云宽作《克承公八十寿序》,署“翰林院编修、世教弟,锦樵蒋云宽顿首拜撰”。
蒋云宽(1765-1822),字锦樵,又字思斋,湖南江永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改刑部主事,又迁山西道监察御史,擢户科掌印给事中。光绪《永明县志》卷三十五《选举志·仕宦》载:“蒋云宽,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郎中,御史,吏科掌印给事中,嘉庆庚午江西副考官。”卷三十七《人物志·宦迹》又载“蒋云宽,原名云官,号思斋。少补诸生,以学行闻提学钱澧,选充拔贡生。嘉庆三年癸卯举乡试,明年成进士,用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主事,分刑部,会以内艰归。服阕,补浙江司兼直隶司主事曹郎。……所著《近游杂缀》四卷,谈邑中掌故者多资考镜。其《瑞萼堂遗集》四卷,则身后辑其奏稿及他诗文也。子二,启锷,选贡;启鍭,兵马司副指挥。皆自有传。”
萧良城作《魏母汤孺人墓志铭仿〈忠雅堂集〉文体》,署“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纂修、提督湖南全省学政、加三级、纪录五次、年家眷、侍生,萧良城顿首拜撰,道光十九年己亥夏月谷旦”。
萧良城,黄陂人,道光元年(1821)辛巳靖厚钦榜举人;道光十三年(1833)癸巳科进士。《道光朝实录》卷二百九十八:“道光十七年,丁酉,六月,以内阁学士吴其浚为浙江乡试正考官,翰林院编修萧良城为副考官。”卷三百:“道光十七年,丁酉,八月,命编修萧良城提督湖南学政。”
宗谱还有一篇寿序《诰封孺人魏母陈太孺人八旬开一寿序》,为曾国藩与人合著。魏氏家族与当时的主政地方长官关系密切,甚至与朝廷官员也有一定的关系,反映出家族的地方威望。
四 宗谱整理的价值与意义
宗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社会中,宗族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对宗族的研究主要以宗谱为重要切入点,宗谱的研究主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兴起。这一类研究又以个案研究为主,包括硕博士论文、期刊论文、专著等,研究视角包括文学、民俗学、史学、社会学、文献学、宗教、民族学、语言学、法学等。目前对湖南永州零陵地区魏氏家族的研究,尚未有专门文章著作,甚至邹华享的《湖南家谱解读》,湖南图书馆编《湖南氏族源流》,均未提及零陵魏氏,零陵《魏氏宗谱》迄今尚未正式进入学者的研究视野,是一项有待整理、研究的领域。
《魏氏宗谱》整体上保存完整,较为完整的版本信息和编纂体例可以为现代宗谱、族谱编订提供一定的参考。宗谱第一册文章均由族中名望之士和当时名流为族人所作,比如曾国藩、周崇傅等人的文章,周崇傅所作多达六篇。此类性质的文章不一定收录于其作品集中,可以补其作品之遗。卷一丁《传赞》中有八篇传记出自《零陵县志》,一篇传记出自《湖南通志》,光绪《零陵县志》成于宗谱之前,《传赞》应据光绪《零陵县志》。但宗谱与方志有所出入,或增或减,如《复初公妣陈孺人节孝传》“陈氏,进贤乡魏可学妻。可学死,遗三子”,光绪《零陵县志》卷十《人物·列女》为“遗二子”;再如《鉴塘公传》,光绪《零陵县志》卷八《人物·孝义》增一段:“卒年七十有六。生子四:长怀畅,廪生;次怀洁,增生;三湛霖,庠生;四怀源,附贡生。孙十八人”。这类均应为宗谱编者的修正增删。
《魏氏宗谱》完整地呈现了宗谱中应有的多种应用型文体,体裁以寿序、墓志、行状、传赞为主,这些文体在传统社会应用较为集中,体现了文章的经世功能。正如《凡例》所称:“传赞、寿序、墓志铭,所以表扬先烈,而留名后世也。必传其嘉言懿行,征诸实德实行,方录入谱。”寿序、墓志一类的文体,文辞多为排比句式,工整有序,显得典雅庄重,传记行状一类的文体,文辞形象生动,都有较为明显浓厚的文学色彩。其中多篇文章后附有诗体,如《修谱总序五》间有七言长诗一首,记叙了魏氏家族源流与迁徙情况;《魏夏氏节孝事略并诗》一文,附有五言长诗一首,记叙魏宗德妻夏氏的生平和德行;《魏母汤孺人墓志铭》一文仿照《忠雅堂集》文体,通篇采用三言句式;蒋士铨《忠雅堂集》虽无通篇三字句式文章,但其墓志铭、传记、碑体类文章多用三字句式。宗谱中这类文章体现出一定的文学价值。
《魏氏宗谱》记载了魏氏家族的祖辈迁徙情况、人口分布、支脉流存、重大史实,甚至记载了魏氏宗族与当时社会、地方的关系,材料较为丰富,为当地当时的地方史、社会学、人口学提供了较为详实的佐证。《家规》中有“专职业”一条,要求族人“士农工商各有一业,否则不士、不农、不商,谓之游民,民游则浮闲无业,必流于酒色赌博之中,荡其家产,坏其品行,实为匪盗之渊源,难免不累宗族而贻祖父羞。凡我族人,士者农者工者商者,务须各守职业”。宗谱中多有族人从商的记载,五世祖魏继龄“兼营商务,操奇计嬴”;六房高贤村第十三世魏邦扬,“作棑木生理,涉长江,过大河,凡武汉、岳阳诸名胜,无非是其懋迁处”;二房高贤村第十四世魏怀坤“辍读而贸然,思欲兴其家业。于是遂谋生理,贩木江湖,因得以望衡麓,涉洞庭”;二房高贤村第十五世魏韩俊,“幼稚雅习诗书,稍长更业贸易”,常“由潇湘泛行,蜿蜒数千里,水程直达汉沔,懋迁化居,春往冬归,归多捆载,如是者数十年”等等,此类关于族人从商的记载不胜枚举,而且其经商范围通常是沿潇水北上,直抵武汉,贯穿湘江流域。
《魏氏宗谱》载有家规十二条、族谱庭禁八条、家训十一条,还引用《朱子家训》和古训,治理家族严格而有条理。宗谱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魏氏宗谱》家规、家训所推崇的道德导向,如“敬祖宗”、“孝父母”、“和兄弟”、“睦宗族”、“亲邻里”、“崇节俭”、“勤耕读”,无一不是传统文化与家族的核心教育理念,这种德育观熏陶培养出大量有德操的地方绅士、官宦,宗谱的传赞、墓志、寿序几乎均有记载,此不赘言。家规、家训为当今的教育提供范例,对于当代家族家风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宗谱为一族之史,因涉及一族墓图、祀产等因素,出版者极少,或有出版,亦多在宗族内部传阅。今仅对《魏氏宗谱》第一册进行整理点校,既遵守了《修谱告诫》中“第一卷可借与他人观看,其余不可妄借与人”一语,也便于对魏氏家族展开进一步研究。
I209.9
A
1673-2219(2016)09-0003-04
2016-08-01
湖南科技学院2016年科研立项课题一般项目“民国精刻本零陵《魏氏宗谱》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6XKY029)。
敖炼(1989-),男,湖南岳阳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国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地域文化与文献。
(责任编校:张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