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武器打击链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

2016-10-24 02:48沈月伟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编队电磁武器

沈月伟,刘 民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1)



综述

电磁武器打击链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

沈月伟,刘民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41)

电磁武器打击链是利用光电和电子对抗、高功率微波武器、电磁脉冲炸弹、高能激光武器等先进的电磁武器,实现电子情报侦察、进攻、防御和摧毁等作战模式。本文在明确电磁武器及其打击链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基于信息系统的电磁武器打击链构建理论与方法:(1)电磁武器打击链的作战样式及流程;(2)基于信息系统的电磁武器打击链的构建;(3)基于信息系统的电磁武器打击链评估方法;(4)电磁武器打击链效能提升方法;(5)电器武器的防护与干扰。希望能对基于信息系统的电磁武器打击链的研究和作战应用有所裨益。

电磁武器打击链;信息系统;作战样式与流程;打击链构建;打击链评估

0 引 言

近年来,新军事变革的出现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战争的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最近发动的几次局部战争拉开了信息化战争的序幕,美军凭借强大的高新技术优势使得打击链的时间不断缩短,海湾战争是80~101 min,科索沃战争缩短到30~45 min,阿富汗战争缩短到15~19 min,伊拉克战争则缩短至10 min左右[1]。打击链是指部队在战场攻击目标时,形成的“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这样一个完整的流程,也就是美军大肆宣扬的OODA回路[2]。

电磁武器的快速发展使得打击链的时间进一步缩短。电磁战的本质是以“电磁场”为主要作战手段进行的攻防行动,以光速(300 000 km/s)完成打击过程,通过对“电磁”和“信息”的利用和控制,实现对物理系统的“软杀伤”与“硬摧毁”。随着下一轮的全球军事化热潮,信息系统会对未来战争形式造成巨大的冲击,能使地域分散的多个传感器能协同工作,实现一体化的传感器指挥控制,从而确保“电磁武器打击链”的精确打击。

本文研究电磁武器打击链构建理论与方法:(1)电磁武器及其打击链概念;(2)电磁武器打击链的作战样式与流程,包括作战样式、作战模式与攻防层次;(3)电磁武器打击链构建,包括系统组成、节点交互关系和打击链实现;(4)电磁武器打击链评估;(5)电磁武器打击链效能提升方法;(6)电磁武器的防护与干扰。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1 电磁武器及其打击链

1.1电磁武器

1.1.1电磁武器分类

(1)根据对目标的毁伤程度分类

按对目标的毁伤程度分类,可分为电子软杀伤电磁武器、对抗武器、硬杀伤电磁武器和软硬一体化武器。典型的硬武器有高功率微波武器、电磁脉冲武器和高能激光武器等[3]。

不同能量电磁武器的毁伤效应是不同的,微波功率密度达到0.01~1 uW/cm2时,干扰作用效果;功率密度在3~50 mW/cm2,对人体的各项生理参数都有了影响;功率密度达到10~100 W/cm2时,软杀伤作用效果;功率密度达到1~10 kW/cm2时,硬杀伤作用效果。

(2)根据打击的目标类型分类

电磁武器按打击的目标类型,可分为战略电磁武器、战役电磁武器和战术电磁武器。1)战略电磁武器,又可以分为天基和地基战略防御电磁武器,天基战略电磁武器作战目标为助推段的战略导弹、军用卫星平台和高级传感器等,可用于遏制由携带核、生、化弹头的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可能不断增长的威胁,地基反卫星电磁武器用于反低地球轨道卫星,能干扰、致盲和摧毁低地球轨道上的敌方军用卫星;2)战役电磁武器,根据战役的规模、类型等分成不同级别的电磁武器,战役电磁武器配合完成武器装备体系集成,最终为武器装备发展提供决策支持;3)战术电磁武器,可通过毁伤壳体、制导系统、燃料箱、天线、整流罩等拦截大量入侵的精确制导武器。将电磁武器综合到现有的弹炮系统中,可弥补弹炮系统的不足,发挥其独特的作用。目前发展的主要是车载和舰载电磁武器。

(3)根据工作平台分类

按工作平台分,电磁武器可以分为天基、空基、陆基和海基。天基电磁武器属于战略武器,主要目的是应对助推段的洲际弹道导弹所造成的威胁,还可以用于防御巡航导弹和远程战略轰炸机;空基电磁武器主要指的是机载型的电磁武器,射程目前能达到几百千米,具备拦截来袭导弹能力;陆基(地基)电磁武器一般是以车载的形式(或坦克),能够攻击无人机、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等目标;海基(舰载)电磁武器是安装在舰艇上,用来在海上打击敌方飞机的一种电磁武器,美国已将激光武器系统(LAWS)项目的“光束耦合光纤激光器”安装到海上前沿补给舰“庞塞”号上,从2008年开始美国海军也开始实施“海上激光演示验证”(MLD)项目。

1.1.2典型的电磁武器

(1)软武器

作战编队中的电子战以反导防御作战为使命,作为作战的一种“软武器”对付雷达、通信、导航、引信的电磁设备。现代电子战的作战对象是雷达、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和C3I系统,是整个电磁频谱如激光、红外、高能粒子束、大功率微波射束等光电高能杀伤武器的对抗。尤其是在作战编队中,编队电子战不仅能造成某一武器失效,而且还能造成一个局部战局乃至全局的被动和失效。电子战虽不能直接地杀伤、摧毁敌方人员和武器,但可以使敌方的神经中枢麻痹、瘫痪,其作战效果远远超过了仅仅使用硬武器的作战效果。因此,夺取和保持编队的电子优势是至关重要的。

(2)软、硬一体化武器

21世纪的战场将使用软、硬一体化的武器系统,才能充分发挥作战编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这种武器系统在高性能计算机控制下,依靠微电子、红外、激光、声音等高技术的支持,各程式的精确制导武器不断地装备到舰艇、飞机等各种作战平台上,普遍具有全天候、全高度和全方位的攻击能力。软硬一体化武器将采用光电和电子对抗、高功率微波武器、激光武器等技术。

(3)光电和电子对抗

目前,美国防部和三军都在实施威胁告警和欺骗对抗技术的研究计划。陆军准备把三军联合机载电子战计划中开发出的这两类技术用于坦克装甲车辆的自防御;海军也在从事来袭导弹告警和欺骗对抗的综合研究,并把这两项对抗技术作为其先进的综合电子战系统的一部分;空军正在实施红外对抗硬件的试验。目前已应用在导弹临近告警、射频对抗、射频对抗等领域,将来光电和电子对抗会协调发展,互为补充,武器平台与电子战系统将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并用光纤网络、超高速集成电路等高新技术改进电子战装备。

(4)高功率微波武器

高功率微波武器(HPM)是指频率从100 MHz~300 GHz,峰值功率大于100 MW的脉冲辐射,一般由制导炸弹或巡航导弹投掷,它以非核爆炸方式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杀伤半径在10 km以上。该弹头是采用内爆炸压缩通电线圈来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这些强大的电磁脉冲能够通过各个开口耦合到目标内部的电子部件上,摧毁或损坏目标的敏感电子部件,主要用来破坏电子设备、导弹导引头、计算机网络和数据传输线路以及C3I系统等。2012年10月16日,美国空军研究实验室(AFRL)与波音公司成功完成了先进反电子设备高功率微波导弹项目(CHAMP),CHAMP依靠定向发射高功率微波波束对目标实施打击,其辐射能量要比常规微波雷达高几个数量级,可以打击多种目标[4]。

(5)电磁脉冲炸弹

电磁脉冲炸弹(EPB)是应用常规的手段使武器发挥核武器的效果,脉冲强度为10亿瓦,持续时间为2微秒。电磁脉冲会被电线、电器和电子仪器的线路所吸收,在瞬间形成电流,造成线路和配线熔断。真空管遇1焦耳左右的热能即烧坏,而半导体或二极管遇百分之一焦耳到千万分之一热耳的热量即损坏。

(6)高能激光武器

与传统武器相比,激光武器(LAW)具有非致命性、远距离作战、大容量弹舱等优势,并且激光武器还有一些本身特有性质,如光速交战、精确定位、快速装填及威力可调性等。除此之外,相对海军防空反导武器每发100万~1000万的成本,依靠舰船发电的固态海上激光器,每发成本不足1美元甚至更低,所以激光武器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重点研发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之一。未来将向高能量、低功耗、多样化、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5-7]。

1.2电磁武器打击链

电磁武器打击链是利用光电和电子对抗、高功率微波武器、电磁脉冲炸弹、高能激光武器等先进的电磁武器,实现电子情报侦察、进攻、防御和摧毁等作战模式,包括六个环节,分别是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

1) 发现:利用无能量(无源)侦收和低能量来探测感知,监视发现目标;2) 定位:识别判断电磁场态势来捕获目标、识别目标、定位坐标、确认移动时空关系;3) 跟踪:处理目标侦察信息、跟踪目标、测量目标运动方向、测量目标运动速度;4) 瞄准:确定可用资源、评估可选方案、考虑各种制约因素、风险评估、确认打击方案;5) 交战:下达打击命令、监视打击过程、提供武器信息支援;6) 评估:评估打击效果给出打击报告、给出再次打击建议。电磁武器打击链的主要任务功能包括态势感知、指挥控制、武器协同、数据交链共享和安全防护等。

2 电磁武器打击链作战样式与流程

2.1作战样式

电磁作战是指使用预警机、电子侦察机、电子干扰飞机以及水面舰船等协同作战平台对电磁目标探测感知、威胁识别和攻击敌电子目标的战斗行动,通常在作战编队的统一指挥下,与其它电磁感知与电磁对抗等兵力协调行动。协同电磁作战通常是作战编队空中进攻战役、防空战役、空中封锁战役和协同其他军种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独立实施。技术途径如图1所示,其协同作战任务主要是:

1)对战场空间电磁目标进行探测感知;

2)形成统一战场电磁态势并上报至编队指挥所;

3)对电磁信号特征进行分析,判定威胁的种类及威胁等级;

4)生成相应的电子对抗策略并向协同电子战平台下达指令;

5)指挥引导其他执行电子干扰任务的舰机进行干扰压制;

6)利用电磁攻击实施硬摧毁。

图1 电磁作战样式以及技术途径示意图

2.2作战模式

与经典电子战相比,电磁武器打击链是利用电磁态势感知方法完成战场信息的全面收集,利用新型可 “秒杀”的电磁武器完成对目标的打击,并采用先进的电磁防御手段来削弱敌方的作战效能。

(1)电磁态势感知

电磁态势感知,即是利用电磁感知设备截获并搜集敌方各种电磁辐射源的雷达、通信和干扰信号,经处理和分析后,根据辐射源信号的特征参数和空间参数,确定其平台、类型、数量、功能位置及电磁射频情况,为对敌斗争和电子对抗决策提供军事情报。

(2)电磁武器打击

作战编队根据编队电磁态势感知提供有价值的情报,来实施电磁武器打击任务。编队首先对环境目标实施有效的干扰,即借助于电子干扰飞机和支援干扰的装备施放强大的雷达干扰、通讯干扰、水声干扰、光电干扰和计算机病毒干扰等来阻碍、削弱和破坏敌方海、空和陆基的探测系统、通讯系统、武器控制系统及其整个作战系统。然后编队实施电磁武器打击,编队中各平台上的电子干扰系统必须在编队指挥中心集中统一指挥下协同作战,这样才能确保本编队中各编成装备的安全。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不断地涌现出许多新电磁打击武器。除此之外还有通讯干扰,因为一旦通讯系统发生了故障,将会影响整个作战编队的作战能力。

(3)电磁防御

电磁防御是为了消除或削弱敌方的电磁感知、电磁干扰及反辐射摧毁的效能,以保证己方(编队)的电子设备和系统的正常工作所采取的战术技术措施。电磁防御是编队信息化战争的一种重要作战模式,据实战统计,没有装备电磁防御系统的水面舰艇和作战飞机被导弹击中的概率为装备有电子战系统的舰艇和飞机的数倍。装有自卫干扰系统的轰炸机生存率可达70%~95%,反之不超过25%,由此可见电磁防御战的重要性。

2.3攻防层次

作战编队信息战中应运用分层配置兵力,层层设防,依次出击,协同作战的战术方法。在这种采用了软硬相结合武器的全方位综合防御系统中,其编队如果是装备战斗群,通常由四道防线(外防区、中防区、近防区、点防区)组成。如表1所示。

表1 装备战斗群的四道防线

3 电磁武器打击链构建

3.1系统组成

2001年美军将Kill(杀伤)能力加入C4ISR,形成有机统一的C4KISR,产生新的作战能力[8]。在未来的攻势作战条件下,基于C4KISR的体系作战环境的主要特点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复杂化[9]:一是复杂的目标,包括隐形、低空、慢速、小目标、高空、快速目标等;二是复杂的地理环境,包括复杂的海况、地形和大气等;三是复杂的电磁环境,包括越来越强烈的有意无意或民用军用干扰,这“三个复杂”都可能导致传感器的探测性能严重下降,致使电磁武器的打击效能大打折扣。

电磁武器打击链可以有效解决以上作战条件复杂的问题,具体流程可以分解成多个步骤,完成打击链闭环与循环。该流程能实现协同的自主情报保障、基于网络的作战要素互联和高效的战斗单元管理,从而使得空中作战体系能够更加透彻地感知、更加自由地互联和更加有效地控制。

基于C4KISR系统,电磁武器打击链实现了对电磁频谱管理,对敌方频谱控制,低能量电磁感知,中能量电磁干扰,高能量电磁摧毁的功能,系统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电磁武器打击链系统组成

电磁武器打击链系统在逻辑上由信息网络、传感器网络和交战网络3层结构组成。信息网络是传感器网格和电磁武器网格得以充分发挥各自效能的基础,提高整个系统信息共享水平。传感器网络能快速探测整个战场环境的信息,生成同步战场态势信息,并将信息传送到指挥系统,从而增强战场态势的感知能力;交战网络借助于信息网格,充分利用传感器网格提供的战场态势,通过指挥系统完成对于电磁武器的控制,加快指挥决策速度,增强响应能力、杀伤能力和生存能力,使打击链系统发挥出更有效的作战能力[10]。

3.2节点交互关系

从功能上,将电磁武器打击链系统划分为发现定位节点、目标跟踪节点、武器控制节点、武器瞄准节点、电磁武器节点、以及打击评估节点等,这些节点共同组成了电磁武器打击链的三大网络:传感器网、指挥网、电磁武器网和和打击评估网,如图3所示。

图3 电磁武器打击链的功能节点关系图

(1)传感器网的功能

传感器网络是整个电磁武器打击链系统的“眼睛”,是发现目标、定位目标的最重要手段。传感器网包括目标发现节点、目标定位节点和目标跟踪节点。目标发现节点首先探测到目标的一些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目标定位节点实现对目标的定位,然后将目标位置信息发送到目标跟踪节点对敌方敏感目标进行实时跟踪。在多编队联合作战环境下,对基于信息系统的电磁武器打击链系统来说,在获取敌方目标的基本信息和位置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运用天基、空基和陆基等多种传感器平台协同工作来获取目标的全维信息同时缩短目标信息的获取时间,而且能更加快速得到更高精度的数据信息,有效的克服了单传感器在获取信息的维度、速度、精度方面的问题。

(2)指挥控制网的功能

指挥控制网是整个电磁武器打击链的“大脑”,可以协调传感器网和电磁武器网的有序运作。指挥控制网主要包括武器瞄准节点和武器控制节点。武器瞄准节点根据传感器网得到的目标信息形成的战场电磁态势,确定作战原则,分配作战资源,完成武器的瞄准任务;武器控制节点由电磁武器控制系统组成,主要包括电磁干扰控制分系统、高能电磁摧毁控制分系统等,侧重于作战任务的执行控制。

(3)电磁武器网的功能

基于信息系统的电磁武器打击链系统中的武器网主要由电磁武器节点组成,即各摧毁层次的电磁武器,其主要功能就是根据预警节点提供的目标瞄准信息与目标交战,直接利用电磁武器摧毁敌方目标[10]。

(4)打击评估网

打击评估网主要根据电磁武器网的打击结果,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平台完成打击评估算法的评估过程,利用评估结果可以指导下一次打击过程,从而完成打击链的闭环控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本次打击评估的所有数据存储到大数据平台上,以备用于为后来的打击提供一些先验知识,这也是电磁武器打击链区别于其他打击链的特征之一。

3.3打击链实现

电磁场打击链形成完整的闭环,从而构建起基于“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六维一体的电磁场作战体系和电磁打击链,借助电磁能量是以光速传播的特性,实现低电磁能量的态势感知,中能量的电磁干扰,高能量打击毁伤(实现“秒杀”)。如图4所示。

图4 电磁武器打击链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该系统的整个作战过程都是以C2节点的指导和所指定的优先权限为依据[10]。在发现阶段,目标搜索指示系统在战区内以无能量侦收、低能量探测的形式对目标进行搜索、探测;在定位阶段,电磁武器打击链系统根据搜索阶段提供的信息,聚焦相应的传感器(如预警雷达),对可能的敌方目标进行定位和身份识别,并计算有效时间;在跟踪阶段,首先形成可视化的战场电磁场态势,包括正常态势、防护态势和攻击态势,指派相应的传感器对定位识别阶段确定的敏感性目标进行持续跟踪,并再次计算有效时间;在瞄准阶段,电磁武器打击链系统对各时间敏感性目标进行威胁判别、目标分配,确定我方可用电磁武器的发射决策,根据整个系统的状态进行统一的电磁管控,包括频谱管理、中能量干扰、高能量摧毁等;在交战阶段,武器控制系统根据所接收到的上级命令进行电磁武器发射,并能在打击过程中实时瞄准目标,从而提高打击精度;在评估阶段,首先对根据打击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杀伤效果评估,并将结果上报给C2节点,为下一步作战行动提供信息支撑。

4 电磁武器打击链效能评估及提升方法

打击链的评估方法主要从传感器系统、指控系统、通信系统和武器系统这四个核心要素的成熟度的角度进行考虑[11]。在电磁武器打击链中,传感器系统的性能主要体现在雷达的探测能力,指控系统主要体现在指挥员对于战场态势的分析与把控,武器系统主要指的是电磁武器的性能,所以把系统的四个核心要素简化为雷达性能、态势把控能力、通信性能和电磁武器性能,其成熟度等级分别由K1、K2、K3、K4表示,速度、精度、灵活度和能耗四个特征要素的成熟度等级分别由C1、C2、C3、C4表示,四个核心要素和四个特征要素的成熟度等级均可分为0到5等五个不同的等级。

将这四个核心要素和四个特征要素分别组合可以形成电磁武器打击链的指标体系的二维矩阵,加上成熟度等级的组成一个三维空间,可以构建出评估方法的初步模型,如图5所示。

图5 电磁武器打击链的效能评估方法

5 电磁武器的防护与干扰

5.1电磁武器的防御问题

随着战争形式的不断更新,武器打击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从海湾战争(1991年)的小时级别降低到利比亚战争(2011年)的分钟级别,电磁武器的出现将这个打击速度进一步提高。由于电磁武器的攻击速度为光速(300 000km/s),相对于任何其他的武器装备而言,其飞行的速度是超快级的,即所见即到,能真正的实现“秒杀”甚至“毫秒杀”。并且电磁武器是用电磁进行攻击,遵循电磁波的直线传播规律,可做到“指哪打哪”。在发现打击目标并发射出电磁武器的时刻,目标想要迅速避开对方的打击已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要实现反电磁武器的设计,必须防患于未然,提前布局使得减少被敌方发现的概率。

5.2电磁武器的防护与干扰手段

要实现电磁武器的防护与干扰,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以电磁干扰压制目标;

2)进行电磁欺骗;

3)使用致命和非致命定向能武器提前打击或毁伤对方的电磁武器;

4)用反雷达武器摧毁目标;

5)使用干扰器材和一次性假目标;

6)降低我方武器装备的运行功率,减少辐射的能量;

7)武器的隐身与隐蔽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8)发展武器装备的抗截获能力;

9)研究应用于电磁脉冲防护的新材料。

6 结 语

由于我国技术和实践基础薄弱、财力与人力资源不足,这些前沿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水平和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存在5-15年的差距。因此,我们应积极行动,寻求对策,迎接挑战。

(1)制定一个国家级的战略性关键信息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发展战略上,遵循“需求牵引、技术推动”的原则,加大投资强度,建立起一个长期稳定、有权威性的组织机构,进行宏观控制和指导。技术路线上,紧密结合我军最迫切的应用要求,发挥我国科研人员的软件优势,着力解决瓶颈问题,狠抓技术集成(综合)和系统集成(综合),并重视中间成果向市场转化。

(2)提高作战编队信息战防御能力的技术

1)基于环境的信息分发。将提供完善、适应性强的自动信息分发基础设施,适用于在带宽受到限制的环境中,计算机对计算机的交互作用,从而保证战场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

2)安全通信。将提供多级安全异步转移模式(ATM/FASTLANE)单元密码,以及B3级的安全保障和防火墙,以确保信息安全,从而使联合战士具有在多级安全条件下进行透明而无缝的互相联网能力。

3)网络管理。通过对通信网络的调整而提供保持信息连续性与及时性的能力。

4)防御信息战。将直接提供以现有商用安全技术为基础的计算束、数据库以及支持全球政策实施的跨平台工具。

5)可生存的信息系统。将通过动态故障消除、恢复机制以及计算资源的动态再分配达到提高信息系统生存能力的目的。

(3)解决作战编队信息战进攻能力的技术

1)高功率微波指挥控制战/信息战技术。将使联合战士能破坏、影响和摧毁信息系统和通信链路中的电子装备。

2)现代网络指挥与控制战技术。将提供中断、袭击、对抗从地面到机载平台的全球先进军用通讯网络的能力,进而提供对抗信息传送系统的信息战进攻能力。

3)数字通信系统电子攻击。将提供对付目前使用的先进通讯系统以及那些被认为在将来冲突中有潜在威胁的开发中系统的电子攻击能力。

4)信息战规划工具先期概念技术演示项目。将提供一套战区级的进攻信息战规划辅助手段,以便通过建模与模拟工具快速选择信息战概念。

随着战争形态的不断演进及信息系统的持续发展[12],未来的战争形态将逐步从导弹武器打击链[13]过渡到电磁武器打击链和信息武器打击链[14]。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电磁武器打击链的构建理论与方法,构建“发现,定位,跟踪,瞄准,交战,评估”一体的电磁场作战体系,大大提升了作战效能。在后续研究中,将进一步研究电磁武器打击链的具体问题。

[1]冉建华, 梁军. “杀伤链”对数据链新技术的需求分析[J]. 舰船电子工程, 2010, 30(2): 22-23,40.

[2]黄汉文. 移动目标打击链研究[J]. 航天电子对抗, 2015, 31(2): 27-30.

[3]于凌宇, 姜衍仓. 世界新概念武器研发态势与我国战略对策[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1 (4): 358-362, 367.

[4]余世里. 高功率微波武器效应及防护[J]. 微波学报, 2014.6, (S2): 147-150.

[5]陈军燕, 卢慧玲, 杨春才. 美军海上激光武器发展研究[J]. 飞航导弹, 2014(11): 67-72

[6]Daniel Goure. The next US asymmetric advantage: Maritime lasers to counter the A2/AD challenge. Lexington Institute, 2014-4.

[7]T Steven, Fiorino, Robb M. Randall, Richard Bartell, et al. Climate change: anticipated effects on high-energy laser weapon systems in maritime environments[J]. J. Appl Meteor Climatol, 2011, 50(1): 153-166.

[8]蔡磊, 卢玉川, 杨诚. 网络信息体系结构及其应用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5(18):44-47.

[9]曹晨. 预警机发展七十年[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5, 10(2): 113-118, 137.

[10]李相民, 黎子芬, 代进进, 张凤霞. 基于C4KISR的网络瞄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J]. 电光与控制, 2012, 19(1): 1-4.

[11]何静,雷良水,赵凡. C4KISR系统成熟度的评价方法及其成熟度模型[J].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08, 30(4): 18-21.

[12]陆军, 杨云祥. 战争形态演进及信息系统发展趋势[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6,11(4):81-88.

[13]陆军, 乔永杰, 张先超.导弹武器打击链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6,11(4):103-107.

[14]张先超, 张瑶.信息武器打击链构建理论与方法研究[J].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6,11(4):116-120.

沈月伟(1983—),男,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复杂电磁环境建模与仿真、电磁态势可视化技术、电磁频谱管控等;E-mail:87341367@qq.com;

刘民(1972—),男,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载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与射频综合技术等。

Study on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Weapon Kill Chain

SHEN Yue-wei, LIU Min

(China Academy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eijing 100041, China)

The electromagnetic weapon kill chain can make the electronic intelligence spying, attack, defense and destroy come true, with photoelectric and electronic confrontation, high power microwave weapon, high energy laser weapon, etc. On the basis of the conception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eapon and kill chain,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method of electromagnetic weapon kill chain based on information system is focused on. The following five parts are studied for the electromagnetic weapon kill chain: 1) the battle pattern and flow; 2) the construction theory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eapon kill chai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3)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kill chai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4)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the kill chain; 5) the fence and jamming method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eapon. We hope this study can be useful for the following research of the electromagnetic weapon kill chain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system and battle application.

Kill Chain of Electromagnetic Weapon;Information System;Battle Pattern and Flow;Kill Chain Construction;Performance Evaluation

10.3969/j.issn.1673-5692.2016.04.004

2016-06-08

2016-08-07

TP391,E0-03

A

1673-5692(2016)04-346-08

猜你喜欢
编队电磁武器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充能,发射!”走近高能电磁轨道炮
三维多孔电磁复合支架构建与理化表征
基于事件驱动的多飞行器编队协同控制
一张图看懂武器发展史
基于RQPSO-DMPC的多无人机编队自主重构控制方法
请放下你的武器
退役武器去哪儿了?
双线圈电磁系统电磁吸力仿真计算
基于预测控制的无人机编队内部避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