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喜
屈光检查中散光增长情况及原因分析
文/王喜
目的:统计分析屈光检查中散光患者所占比例的增长情况,并对变化进行分析与讨论。方法:分别从2011年度和2015年度,各抽取7本验光登记记录,屈光不正患者各为1732例,共计14本验光登记记录,合计3464例,分别统计出散光在屈光不正中的比例(以个人统计,不分单双眼),同时以年龄、性别(按个人统计)、散光程度/眼别分类/屈光不正性散光类型(按单眼统计),分别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2011年度1732例屈光不正患者中散光患者占比27%,共468例,2015年度屈光不正患者1732例,其中散光患者占比65%,共1125例。其余详细见图表分析。
散光
散光是指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形成两条焦线和最小弥散圆的屈光状态,从严格意义上讲,即使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眼球各屈光成分、每条经线上的屈光力也不尽相同,因此,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一只完全没有散光的眼睛,但物体通过眼睛的屈光系统到达视网膜上的过程中,眼睛各方向的肌肉及屈光系统本身具有调整能力,可将原由生理结构原因导致的散光调整为正常的视觉状态,使物体清晰地落在视网膜上,部分个体因各种原因导致眼睛无法产生相应的调整状态,暴露出来且影响视力的散光,对此要予以矫正,这在日常诊疗中很常见。本文主要对两个不同时间段散光比例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抽取2011年度7本验光登记档案本,共计1732例屈光不正,以及2015年度7本验光登记档案,共计1732例屈光不正,分别统计出屈光检查中散光比例(以每/人次统计,不分单双眼),及另5项细分类别统计及对比。
除性别、眼别按常规方法统计外,屈光不正性散光类型按单纯近视散光、单纯远视散光、复合远视散光、复合近视散光、混合散光(0)(按单眼统计)统计。按散光程度分类:大于和等于0.75和大于0.75(按单眼统计),根据年龄分为大于或等于25岁和大于25岁两个层次。
2011年度7本验光资料登记本,共计1732例屈光不正患者中,散光患者所占比例为27%,共计468例,共725眼。其中,双眼散光257例,所占比例为55%。男性占比37%,共计173例,女性占比63%,共计295例。年龄与散光发生的关系比例小于和等于25岁的占比66%,大于25岁的占比34%。散光程度分类小于和等于0.75的占比48.5%,大于0.75的占比51.5%。屈光不正性散光类型中,单纯近视散光28只眼,单纯远视散光14只眼, 复合近视散光625只眼,复合远视散光48只眼,混合散光10只眼。
2015年度7本验光资料登记本,共计1732例屈光不正患者中,散光患者所占比例为65%,共1125例,共1900只眼。其中双眼散光775例,所占比例为69%,男性占比43.5%,共计490例,女性占比56.5%,共计635例。年龄与散光发生的关系比例小于和等于25岁的占比66%,大于25岁的占比34%。散光程度分类,小于和等于0.75的占比60.5%,大于0.75的占比39.5%。屈光不正性散光类型,单纯近视散光39只眼,单纯远视散光8只眼,复合近视散光1812只眼,复合远视散光32只眼,混合散光9只眼,2011年度与2015年度散光详细分类对比见表1至表6。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通过表1,可以看出2015度散光人数比2011度散光人数多657人,近4年散光人数增长达1.4倍,通过对散光的来源及病因的理解与分析,引起散光在屈光不正中高比例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是:用眼时间的增长。由于近距离用眼时间的超长,导致上下眼睑长时间不当压迫角膜导致散光的产生及增长,同时眼睛自身有一定的生理性散光,长时间看近距离物体可导致眼睛的调节能力下降,对原生理性散光的调整能力降低也可导致散光,不良用眼姿势如趴着看书、斜眼、眯眼等,也会影响角膜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散光的产生。
通过表2,可以看出眼别对比2015年度双眼散光患者比单眼散光患者多38%,相比2011年度差距加大,主要因为散光患者在屈光不正中比例的增加,还有一部分单眼散光患者因用眼不当等导致双眼同时散光。
通过表3,可以看出性别方面的对比中散光患者的比例变化不大,女性则明显多于男性,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表4中,年龄在散光患者比例对比情况相同,散光发病年龄以25岁以下年龄段最高,一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用眼时间最长,容易造成角膜弯曲度的改变,二是由于这个年龄段来验光配镜的最多。
对表5中的各项数据分析如下:
(1)2011年度小于或等于0.75散光患者的比例,比大于0.75散光患者要少3%,而2015年度小于或等于0.75散光患者比大于0.75散光患者要多20%,其原因主要为散光患者的增多,新增散光患者多为小于或等于0.75散光。
(2)2011年度大于0.75散光患者的比例,比2015年度多11.5%,但人数上2015年度比2011年度多2倍,其变化主要原因是用眼环境的改变,如近距离用眼时间的延长,户外活动时间的减少及不良的用眼姿势,均可导致散光人数的增长。
表6中,散光性质各方面比例相差小,而总量变化方面散光眼数变量大,其中以复性近视散光差异最大,2015年度比2011年度少1187只眼。同时,从表6中可以看出2011年度复性近视散光占屈光性质分类的86%,而2015年占比达到95%,主要原因是近视在整个屈光不正中占绝大部分,同时散光更容易引起近视的产生和增长。
散光眼指进入眼球的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形成焦点的眼,进入眼睛的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结成焦点,而形成焦线,散光的主要症状是视物容易疲劳和视力减退,高度散光还会产生复视和弱视。较轻的散光患者为了提高视力,往往利用改变调节、眯眼、斜看等方法进行自我矫正,持续的调节紧张和努力易引起眼睛疲劳和视力减退。对于有条件的验配机构,面对中高度散光时,应优先选择RGP验配,RGP即Rigid Gas Permeable Contact Lens的英文缩写,中文涵义是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RGP所含的硅、氟等聚合物,能够大大增加氧气的通过量,与软性隐形眼镜相比,既提高了透氧性,又保证了材料的牢固性,具有良好的湿润性和抗沉淀性,并且由于采用的是虹吸式原理佩戴于眼表,不直接磨损角膜,对角膜损伤更小,更适合长时间佩戴。它对青少年真性近视和圆锥角膜的控制、矫正治疗效果经受了国内外眼科专家多年的临床验证,并得到了肯定。 高度散光首先就难以获得良好的矫正视力,而且配戴框架眼镜时,镜片中离光学中心点越远的区域,畸变现象越明显。这会导致只能通过镜片中心视物,周边会产生显著像差,而周边视物变形明显,严重限制视野。而RGP镜片贴近角膜,物体放大(或缩小)倍数低,更接近于正常。由于镜片随眼球转动,故视野基本与裸眼相同。同时,RGP镜片在配戴时会悬浮在泪液层上,不直接与角膜接触,所以镜片与角膜之间会形成一个泪液层,而这个泪液层就相当于一个眼镜片,可有效消除各种角膜散光。特别在矫正高度散光、不规则散光时,其效果是框架眼镜和软性隐形眼镜望尘莫及的。对于没有条件的验配机构,在验配中则需注意:不管散光程度怎样,只要不影响视物的清晰度、舒适度、持久度,都应当予以矫正,以达到良好的视觉状态。对于个别患者在试戴时出现的不适应症状,应耐心解释,引导使用,如实在无法适应,可按球柱等量变换原则进行处方调整,症状缓解后应足矫。
(作者单位:湖南衡阳市北大眼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