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专接本”在高职教育立交桥中的比较优势

2016-10-24 14:32张晓煜
成人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比较优势

张晓煜

【摘要】当前职业教育被赋予了更加重要的职责与使命。江苏自学考试“专接本”利用自学考试这一“万能接口”将高等职业教育、普通本科教育有机沟通衔接起来,它契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基础和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使其在多种“升本”形式中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体现在形成“三位一体”结构,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创新课程设置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强化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本科院校转型,完善职业教育结构四个方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接本;比较优势;自学考试;综合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6)08006104

随着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成为各国政府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目标,终身教育体系内各子系统沟通衔接的问题引发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我国目前教育体系中,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通道不顺畅,职业教育的学生向普通教育流动比较困难,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长期以来更是一种“断头教育”,个体一旦进入职业教育体系,往往只有就业一条出路,这种终结性的教育明显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创新,为解决高职高专学生继续深造、提升学历的问题,出现了多种升本的形式,以江苏省为例就有“专升本”、“专转本”、“专接本”、“3+2”、“5+2”、“4+0”、海外直通车及社会自考等。这些不同种类的升本形式,必然会在生源组织、教育资源、培养质量、社会声誉、发展潜力等方面存在竞争,而最终的竞争结果往往取决于它们的比较优势。

自学考试制度自1981年建立以来,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步伐,自身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与创新,转型发展定位不断明确,服务功能和服务面向进一步得到拓展。从创立之初的以普通高等教育为模版发展到现阶段,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与课程设置、助学手段、命题考试等方面都已逐渐呈现了职业教育的特点。特别是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不仅有利于新时期自学考试“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成为高职学生学历层次提升的有效路径之一。从2004年起,全国考办多次召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工作专题研讨会,一些省份进行了试点,开展了相关工作。对于沟通形式的称谓,并无统一规定,江苏省简称为“专接本”,有些省则称为自考“专升本”、“自考专本衔接”等。江苏自学考试“专接本”这一特定称谓,是指高职院校在籍学生在基本完成专科教育的基础上(一般从专科三年级开始),根据自学考试“专接本”专业计划,由所在高职院校举办全日制本科助学辅导,学生学完并通过课程考试后,取得自学考试本科学历的一种创新教育模式。“专接本”教育将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通过自学考试的形式有机沟通衔接起来,这种教育“立交桥”形式完全符合国家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发展的趋势。笔者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视角对“专接本”的比较优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专接本”比较优势的基础

比较优势理论是大卫·李嘉图在完善和挑战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赫克歇尔和俄林进一步克服前人理论的局限性,提出要素禀赋学说,20世纪中后期在对以往理论拓展和完善的基础上,进入了内生比较优势论阶段。简而言之,比较优势是指在经济贸易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寻求最佳发展方向和获得最大利益。它的核心内容也就是常说的:“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比较优势理论虽然是指导国际分工、国际贸易的经典理论,但对一切运用稀缺资源从事生产的活动,都具有指导意义,也同样适用于教育学领域。

1契合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基础

自“十八大”以来,国家多次酝酿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14年6月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重要作用和发展方向从国家战略和国计民生的高度得到了明确。改变职业教育是“断头教育”的现状,打通职业教育、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加强职业教育、普通教育间的沟通,拓宽人才多元化成长渠道,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搭建“立交桥”。“专接本”教育则是运用自学考试这一“万能接口”构建了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之间的通道,为高职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再次选择的机会和可能。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生源来自于高职在校学生,专业面向职业教育领域,教学依托高职院校,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方向延伸和接续的特征。“专接本”教育的理念明显契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时代要求,其比较优势将在前所未有地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形势下得到进一步的凸显与巩固。

2改革创新的实践基础

自学考试是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教育形式,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华复兴的步伐,已过而立之年,在经历了补偿教育和高等教育补充阶段后,最终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转型。30多年来,自学考试为数千万学子铺就了一条自学成才的光明之路,为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后大众化阶段及其他类型非全日制教育的竞争,加之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的兴起,自学考试的生源被大量分流,呈不断下降的趋势,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只有不断“改革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创新内容、手段和管理方式”,[1]曾经辉煌的自考才能重新焕发生机。自学考试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它具有创新的特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能够不断地调整自身结构,拓展新领域、新项目,而“专接本”模式又是自学考试在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创新之一。

“据统计,目前的自考生中有65%在考前已经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在职人员和大中专在校生成为求学的主体。”[2]江苏既是经济大省,又是高等教育大省,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众多,具备教育创新的土壤和环境,为“专接本”这一制度创新产物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2008年,江苏省在“专接本”试点四年的基础上,将办学主体由本科院校转变为高职院校,进一步明确了“专接本”的性质、人才培养目标及本专科学校各自的管理职能,使“专接本”这一创新教育模式迎来了新的转机,风生水起。到目前为止,江苏自学考试“专接本”已开办57个本科专业;参与对接的高职专科院校103所(占江苏省高职专科院校总数的90%以上);注册学生数从2008年的2 000余人上升至2014年的22 000余人,七年来,参加“专接本”学习的学生总数达106 252人,已毕业学生40 136人。[3]“专接本”模式一方面符合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又满足了广大高职学生拓宽升学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和期望,逐步得到了学校、家长、学生的认可,形成了“品牌效应”,成为江苏自考一个亮丽的增长点。可见江苏“专接本”创新教育模式的理念和7年来“专接本”的改革创新成果奠定了其比较优势的基础。

二、“专接本”比较优势的体现

“专接本”这一创新教育模式比较优势的体现需要通过特色鲜明的培养方案来实现。它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考核方式、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特色化的设计与重塑,积聚、凸显和发挥了其在各类升本教育形式中的比较优势。

1形成“三位一体”结构,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江苏自学考试“专接本”将高职院校引入到传统意义上的自学考试之中,构建了主考院校(本科院校)、对接学校(高职院校)、自学考试三位一体的结构。随着国家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自学考试“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向应用型、实用型、职业型教育方向转变”。[4]新形势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发展路径的职业化转向清晰而明确,即自学考试作为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形式,着力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这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完全合拍,“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是当前自学考试和高职教育两者共同的目标。

自学考试开放、灵活、权威性高、适应性强、考试服务体系健全;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实验实训设备、实践教学基地等职业技能培养资源和保障;普通高校拥有学科、专业优势和本科层次办学经验。“专接本”将三种教育形式有效沟通衔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三方共振,形成应用型、职业型人才培养的合力。它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指向,也不能停留在专科职业教育水平,它明确以本科职业教育为定位,为高职院校学生提高学历层次、提升职业技能、优化知识结构提供重要通道,同时也在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过程中发挥积极、重要的作用。

2创新课程设置理念,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基于“专接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其课程设置理念体现了对专科职业教育的接续、延伸与提升,又能够达到本科教育层次的规格和标准。在尊重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弱化传统的学科型专业和课程体系,定位于职业教育,加大应用性、实用性课程设置力度,提高实践教学比例。“专接本”的课程设置由沟通课程、衔接课程、主干课程、实践与应用课程四部分构成,沟通课程为基础课程,衔接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沟通和衔接课程使学生顺利实现专科与本科课程体系的衔接与过渡,为主干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前三部分课程涵盖了自学考试本科段面向社会开考计划中的所有课程,绝大多数衔接和主干课程均包含实践环节,另外又增加了三门与职业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实践与应用课程,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从而构建了对接紧密、体现特色、便于动态调整的“专接本”课程体系。

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主考学校通过对社会大自考相同本科专业考试计划的调整,把学生动手能力、技能提高作为“专接本”教学的重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在确保基本理论“必需、够用”的基础上,突出“能力本位”,加大实验、实习、实训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是综合考查本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这一环节,主考学校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和指导高职院校解读应用型本科人才毕业设计的规格和要求,提高毕业设计层次和质量,更好地检验学生知识运用和实践能力。与社会自考生相比,“专接本”学生既能够享用高职院校的专科职业教育资源;同时,又能更多地争取到主考院校的本科教育资源,从而更好地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专接本”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能够更好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实践技能、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职业素养与就业竞争力,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在更高学历层次上的发展。

3强化过程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中国社会崇尚学历的传统和自学考试产生的时代背景,人们很容易形成一种习惯性思维或误区,认为自考生的目的和任务就是通过考试。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弱化了,而考试的功能被不同程度地扩大化,不自觉地走上了一条应试教育的道路。正如潘懋元先生所指出的“教育是目的, 考试是方法。但是,长期以来, 人们往往把目的与方法倒置了”。[5]随着自学考试综合改革的深入,全国考办正在积极探索自学考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从“重视考试结果向重视教育过程转变,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终结性考试和过程性考试并存”。作为以国家考试为核心的一种考试制度和教育形式,任何改革措施都不应以降低自学考试的质量为出发点。但同时要认识到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质量标准是多元化和多样化的,而在终身教育的不同阶段则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强调对人的学习评价标准的多元性。“专接本”模式则改变了以往自学考试以精英教育为模版的状况,按照培养职业人才的新定位,注重对考生理解、应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严格和规范实践性环节的考核,注重对考生学习过程的管理,探索了多元评价的方式和手段。

“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6] “专接本”四类课程的评价方法有所不同,沟通课程中的政治理论课程,由高职院校直接考核并给出成绩,英语、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课,则由高职院校平时成绩和学生参加自学考试统考的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取,一般校考成绩占40%,统考成绩占60%;衔接课程成绩构成则为,校考成绩30%,统考成绩70%;主干课程理论考试成绩就是学生参加统考的成绩,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成绩由高职院校给出;实践与应用课程的考试由主考学校组织考核并给定成绩,对部分课程实行过程性考核。可见“专接本”在统考课程之外,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趋于多样化,主考学校和对接学校能够具体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考核。正如泰勒所言,“评价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包括一种以上的评估”。[7]“专接本”注重过程性评价,相对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构建了更加系统、完整的自考学业评价体系,有利于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实现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利于素质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专接本”模式通过课程衔接、学分互认等形式,较好地发挥了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作用。

4促进本科院校转型,完善职业教育结构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而教育部等三部委《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也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适当扩大招收中职、专科层次高职毕业生的比例”。可见从顶层设计上打通职业教育的学历上升通道,这既是国家职业教育发展战略部署的需要,也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校多元化的需要。“专接本”主考学校一般与多所高职院校对接,对接专业相同或相似,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实训条件、师资等方面各具自身特色,同时存在比较强的贯通性。在与高职院校合作举办“专接本”的过程中,这些本科院校也在不断深化职业教育理念,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实践考核等方面努力探索和把握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集聚了宝贵的本科职业教育经验。

“专接本”主考学校中有些是研究型大学,但更多的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一些新建本科院校都是由水平高、条件好、规模大、业绩佳的高职高专院校升格的,具有很好的职业教育办学资源、教学传统和文化积淀,拥有校企合作的条件与经验,在本科办学中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培养。很显然,这类普通本科院校非常适合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一所学校能否办成功,在于找准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8]在国家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这些符合条件的本科院校应尽快根据区域发展特别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厘清思路,明确定位,推动转型,积极调整办学模式,办高水平的职业技术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

三、结束语

江苏“专接本”比较优势的存在,使其成为本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在7年来的教育实践中结出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参加“专接本”学习,高职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较大提升。

比较优势理论显示:比较优势的存在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动态性,根据环境的变化,可能强化、转移或消亡。江苏自学考试“专接本”模式应认清并把握好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上,进一步积累和提升,才能得到更好的存在与发展,才能让高职学生把握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才能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转发刘延东国务委员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暨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话的通知[Z].北京,20130301.

[2]姜钢.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自学考试综合改革[J].中国考试,2014,(4):3—7.

[3]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统计数据(内部)[Z].

[4]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Z].2009.

[5]潘懋元.教育与考试:目的与方法[J].教育与考试,2007,(1):1.

[6][7]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施良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5—86.

[8]潘懋元.再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特色与发展[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教育学刊,2008,(7):1—4.

【Abstract】Currently,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endowed with more important duties and obligations. The selftaught “upgrading specialized subjects to undergraduate courses” examination, as a “universal connection”, combining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regular higher education, shows its own comparative advantages in the multiforms of “upgrading to the undergraduate”, which are suitable for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practical foundation of the reform.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are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forming “threeinone” structure and defining the personnel cultivation; creating new ideas of syllabus design and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abilities; reinforcing the formative evaluation and promoting students overall developments; pushing forward the colleges transition and improv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vocational education; upgrading specialized subjects to undergraduate courses; comparative advantages; selftaught examination; comprehensive reform

(编辑/徐枫)

猜你喜欢
自学考试综合改革比较优势
自学考试学习成果评价多元化研究
江西省民办高校自学考试综合改革与创新探析
新时期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探讨
浙江省学校体育综合改革现场会在杭州拱墅区召开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适应多元化人才市场需求培养多样性应用型人才的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完善
关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个人成本与收益的思考
优化供给结构对消费效用的影响分析
多样化继续教育形式下自学考试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