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下勤耕耘

2016-10-24 20:04余彪王文平张贵成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8期
关键词:卡斯学案中学

余彪+王文平+张贵成

在滇西小镇——昌宁县卡斯镇,一株株木棉树傲然挺立,那满树火红的花朵让人眼前一亮,它们仿佛一串串火红的音符跳动在山坝之间,以特殊的方式传颂着山间最动人的故事。

清晨6点钟,卡斯集镇的街道上还冷冷清清,微微泛着一丝寒意,很多人刚刚从睡梦中醒来,附近的中学校园却已灯火通明,书声琅琅。此时,卡斯中学校长董赛富已和往常一样,又开始“巡查”孩子们的早读情况了,他从一楼到四楼,再从四楼到一楼,有时还会轻轻走进教室,查看孩子们读书的情况。董赛富今年43岁,是土生土长的卡斯人,有着深厚的故土情结,家乡的山山水水都让他离不开。对董赛富来说,父老乡亲的期望与信任,孩子们对美好未来的好奇与憧憬,都是自己为家乡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的动力源泉。

“打铁还需自身硬”

董赛富就任校长后很快认识到,虽然学校面临着诸多问题,但生源严重外流是直接威胁到学校生存的最大问题。

针对生源外流问题的原因,董赛富组织学校班子成员进行了调研探讨。主要是教学质量低下、社会声誉不佳等原因,导致家长不愿意将孩子就近送到卡斯中学就读。

董赛富想,“打铁还需自身硬”,只要学校的教学质量上去了,社会声誉提高了,生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此,经反复讨论酝酿,在他的主持和带领下,学校起草了《卡斯中学向社会公开承诺书》,明确学校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具体措施,并亲自带头向家长和学生做出承诺。同时,他还召集班子成员,带领大家按照当地的小学毕业生花名册,挨家挨户找返生源。

如今正在昌宁县城重点高中就读的施建珍,对于在卡斯中学的三年初中生涯十分怀念,她认为如果没有董校长当时的努力争取,自己或许会踏上另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那是2012年8月的一个清晨,董赛富带着几个班子成员一大早就开始了“找返”工作,这天找返的对象就是施建珍。在董赛富看来,如此“兴师动众”是十分必要的。家住卡斯镇邑林社区的施建珍小升初成绩位列全镇第2名,如果能成功说服施建珍的家长将孩子送到本校就读,那将影响附近的一大批群众。董赛富一行边走边问,磕磕绊绊总算找到施建珍家。时值农忙,施建珍的父母正打算出去干农活,董赛富连忙说明来意。不料,施建珍的父亲却说打算把女儿送到县城的中学读书,并且县城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已经来了。刚进门就吃了这“闷头一棍”,董赛富并未灰心。他请施建珍的父母坐下,并耐心地为他们解释学校的改革方案、管理措施、师资搭配、对优生的奖励政策等情况,并诚恳地邀请施建珍到卡斯中学就读。但施建珍的父母并不领情,很快便推脱说要出去干农活。就这样,第一次对施建珍的“找返”可谓开局不利。但董赛富不打算就这样放弃,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三次不行就去更多次,家里找不着就去田地里找。终于,董赛富的诚意打动了施建珍的父母,他们对老师们的态度也缓和了一些。

农活间歇,施建珍的父亲坐在田埂上与董校长聊天时说出了真心话,他说自己本来不打算把孩子送到城里,但卡斯中学这几年的声誉太差了,学校管理混乱,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反而经常被欺负,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学校就读他不放心。

这些话像刀子一样戳在了董赛富的心上,他斩钉截铁地向施建珍的父亲保证,“您的孩子如果到卡斯中学就读,我向您保证她在学校一定不会受到欺负,一定让她学有所得并学有所成,如果卡斯中学的面貌一年之内没有改变,您可以向镇党委政府、县教育局反映,撤了我这个校长”。

董校长的决心感动了施建珍的父亲,他当即回应:“好!就让我的孩子到卡斯中学读书!”

在皎洁的月光下,董赛富带着老师们离开了施建珍的家。此刻,他的心中真的是五味杂陈,既有千分喜悦在跳跃,更有万分责任在心头。

在董赛富带领的一帮老师的努力下,2012年这届小学毕业生进入卡斯中学的入学率达到了100%。事实证明,也正是那一届学生的成绩,创造了卡斯中学办学历史的最高水平,成为卡斯中学由衰转盛的转折点。

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董赛富总是乐呵呵地说:“是苦,但我很幸福,至少学校有了振兴的希望。”

“还是得让孩子读书”

2015年9月3日,新学年刚刚开始,一份统计卡斯镇辖区内未报到的新生名单及原因的花名册递到了董赛富手中。当看到一个叫“张云平”的学生未来报到的原因竟是“家庭贫困”时,董赛富的内心一颤。贫困绝不能成为孩子们上学的阻碍。在接下来的“找返”工作中,董赛富亲自担任了卡斯社区的组长,带领组员深入卡斯社区比较偏僻的阿贝寨,几番波折后来到了张云平的家。

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眼前的情景还是让董赛富心里一凉——张云平家没有围墙和大门,连“家徒四壁”都算不上。看到家里来人,张云平的父亲拖着羸弱的身体过来打招呼,董赛富一行随即说明了来意。

“哎,不是不想让孩子读书,而是家里实在负担不起,你们也看到了,家里连几个凳子也没有,只能让你们蹲着,那边屋里还躺着孩子的母亲,已经卧床不起多年了,家里还有两个年迈的老人,我身体又不好,拿什么供孩子读书?”张云平的父亲叹了口气说道。

看着这心酸的一幕,同行的几位男老师都忍不住流下了眼泪。董赛富在了解张云平的母亲常年病重卧床、父亲身体不好、家庭人口多、收入仅靠几亩田和政府救济等基本情况后,只是轻轻说了一句:“还是得让孩子读书!”

说罢,他拿出300元钱塞给张云平的父亲,“先给孩子置一套行李,以后我每个月给他100元生活费,加上国家的义务教育寄宿制学生每年1 250元的生活补助,800元的营养餐补助,让孩子节省一点,好好地把3年初中读完。”

就这样,张云平和其他同年龄人一样,走进了卡斯中学的大门。现在,张云平不仅在卡斯中学努力安心地读书,而且成绩越来越好。

张云平的事情对董赛富的冲击很大。他在教职工中积极发起助学倡议,并首先带头资助了3名贫困学生,每月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0元,分别资助3名贫困生各100元。

“改革免不了阵痛,需要推陈出新”

“教学为重、以质立校”是作为一校之长的董赛富最注重的问题,面对一个拥有88名教职工、20个教学班、1 045名学生的学校,要做到这一点他认为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务之急。改革将如何“出牌”?董赛富的回答是:校长怎么做人,也就怎么做教育,真诚对待老师、真诚对待工作,每一个岗位都是留给最适合的人的。当然,改革免不了阵痛,需要推陈出新,接受失败。

首先是课改。老师们都觉得课改好,也很心动,但真正实践起来却又担心失败,或者不愿辛苦,或者觉得学校基础差,干不起来,种种因素致使课改工作难以打开局面。行动是最好的榜样。董赛富深知,作为校长,不但要会“管”,还要会“教”,他带头拟订和使用学案。一学期下来,他所教班级的统考成绩位居全县第二,这就像一个惊雷在这个死气沉沉的小镇中炸开了。优异的成绩为课改做了最好的形象代言,教师们纷纷自觉加入课改的洪流中去。曾经上传统课得心应手,起初抵触改革的老师,也积极参与到课改中来……

其次是学案。做学案非常痛苦,难度大、费时间,一节课的学案往往要花费两三天的时间,很多教师开始打退堂鼓。面对这一问题,董赛富首先做的依然是以身作则,他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和教务处、教科室的同志一起为老师们修改学案。每天夜晚,他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校园,而每天早晨又总是最早出现在校园。校长带头干,啥事都好办。一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为了做好学案,偷偷在家学会了用电脑。

如今的卡斯中学,家长喜欢,社会满意,可以说已经平稳度过了改革的“阵痛期”。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卡斯中学因地制宜,格外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向上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教育教学成绩斐然。2012—2015四年时间内,学校获得了全国少先队活动试点单位、云南省平安校园、云南省绿色学校、保山市文明单位、昌宁县常规管理示范学校等一批荣誉称号。

奋斗,铺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汗水,谱写了一曲教育赞歌。曾经衰败的卡斯中学正欣欣向荣地发展着。殷红的木棉花是卡斯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一如校园里那些孩子们火热飞扬的青春,连同轻快的欢声笑语,将校园装扮得绚烂缤纷、生机盎然……

猜你喜欢
卡斯学案中学
《背影》导学案教学
乡愁导学案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比例尺(一)”导学案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