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评价体系变革在即——争议“双一流”

2016-10-24 14:23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16年8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教育部

今年6月,教育部网站宣布一批“985”“211”工程建设的文件失效。这引发了关于“废除‘985‘211院校”的传闻。教育部回应指出,新时期中央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至此,“双一流”建设更多地进入了公众视线,引发了公众特别是高等教育界的热议。

有专家指出,“双一流”建设有利于打破原有的身份限制。而对于云南这样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未有高校入选“985”,“211”也仅有云南大学一所),“双一流”建设是否意味着更大的机遇?在本期策划里,我们通过选取一组文章,审视媒体和专家眼中的“双一流”。

2016年6月23日,教育部等部委联合宣布失效一批规范性文件,其中包括两个“985工程”文件和4个“211工程”文件,立即被外界解读为“985”“211”两大工程将被废除。

6月28日,教育部回应称,中央对新时期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做出新部署,将“985工程”“211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建设”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

“双一流”建设一经披露,立刻引发截然不同的两种论调。支持者认为,“双一流”会改变高等教育的游戏规则,“一些不知名的大学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一些原本的‘985‘211高校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光宇告诉记者,河南省高考考生人数常年位居全国前列,但全省没有“985”大学,“211”大学也仅有一所,“不管是学生、家长还是教育工作者,不管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不管以前有什么分歧,但在这件事儿上,大家的意见空前一致:这次我们河南高等教育的机会可能真的要来了。”

质疑者的担忧和支持者的喜悦来得同样激烈。一位不愿具名的全国政协委员告诉记者,2016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教育界别对“双一流”的争议很大,“一些地方院校担心‘双一流会造成新一轮的不公平竞争”。

“时机刚好成熟了”

“双一流”之所以引发巨大关注度,主要是国家对两个“985工程”文件和4个“211工程”文件“宣布失效”四个字。

记者梳理教育部网站公告公示信息发现,对规范性文件的处理,教育部有废止和宣布失效两种提法。例如,2011年2月24日,教育部曾废止和宣布失效386份规范性文件。

至于废止与宣布失效的区别,国务院法制办协调司曾专门做过解释,废止就是已经被明确代替的,与上位法是相互抵触的,必须予以废止,带有明令的性质,“而出现适用期已过、调整对象已经消失等情况的规范性文件应该宣布失效。”教育部网站在宣布文件失效时也曾同时说明,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不再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针对外界关于“将要废除‘985和‘211”的质疑,教育部在回应时透露了“双一流”建设将在年内启动,“目前,教育部等正研究制定实施办法和配套政策,拟于今年启动新一轮建设。”

事实上,有关“双一流”建设的想法早就在教育界流传。一位中部省份教育厅副厅级退休干部告诉记者,学术界关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的提法很早就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末,国内出现过一次高校校长、书记集体表态潮,“有些排名在国内前十的校长和书记,表态要用十五到二十年,或者最多三十年时间,把自己的高校建成世界一流大学。表态潮最盛时,一度有一家西北省会城市的民办高校校长计划用一二十年把学校建成中国的哈佛大学。”

“当时我就写文章说他们过于乐观,那个民办高校校长的表态甚至很可笑。”上述教育厅退休干部认为,从欧美教育强国的著名大学发展史来看,世界一流大学有其自身建设和发展的规律和周期,不是在有限的二三十年时间里就能建成。

不过,“双一流”建设的想法一直在决策层酝酿之中。到了“十三五”规划咨询意见阶段,教育界就已经得知,在国家教育现代化战略规划中,“双一流”建设将取代已经存续二十多年的“985”“211”工程。

从官方文件中,“双一流”取代“985”“211”也有迹可寻。媒体梳理教育部工作要点发现,从2007年至2013年,教育部每年都会在工作要点中提及“985”和“211”工程,但在过去两年工作要点中,已经找不到相关描述。

直到一年前,中央关于要建设“双一流”的构想正式提出。2015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5次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设计分2020、2030和本世纪中叶三个时间节点,最终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上述教育厅退休干部对记者说,改革开放后,国家对高等教育领域的干预措施历经三次变化,从最初的重点大学建设到20世纪90年代推出“985”“211”两大工程,再到2015年8月提出“双一流”建设,“我们已经有了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发展基础,到《方案》设计的本世纪中叶实现‘双一流的目标,周期是足够的。现在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时机刚好成熟了。”

饱受诟病的“985”和“211”

多年来,对“985”和“211”两大工程的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

“985工程”始于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宣布:“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次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211工程”则是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它的主旨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截至2011年3月底,全国共有39所“985工程”高校,112所“211工程”高校,所有的“985”高校都是“211”学校。

“‘985‘211工程启动的历史背景是全国高校都面临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国家的初衷是希望通过这两大工程吸引地方财政投入大学建设,争取建设一批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的一流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对记者说,“但是无论从哪个排行榜看,中国能入选的大学就那么几所,我们并没有实现两大工程的规划目标。”

两大工程最为人诟病之处在于,其中掺杂了太多非学术因素。“985”和“211”工程高校形成一定规模后,既不再增加,也不再淘汰,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同时其身份的固化,弱化了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和学校的绩效意识。

“‘211工程尤其明显,从最初的几十所到现在的一百多所,评了五次,实际上从刚开始评的时候很多大学就发现问题了,也公开提出过不公平、铁饭碗的问题,但它就这么评出来一百多所。”储朝晖说。

全国人大代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告诉记者,“211”的问题在于,评选时需要照顾地区平衡,每个省份至少要评出一所“211”大学,造成“211”大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落后地区的‘211大学和老牌强省的‘211大学相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他说,受非学术因素影响,“985工程”最后几个批次入选的学校和第一批次入选的学校综合水平相差也很大。

对于高校来说,一旦入选“985”或者“211”,学校相当于有了名正言顺的“身份”,在科研经费、招生就业、师资建设等方面获得的政策支持,是非“985”和“211”学校根本无法比拟的。

在两个工程实施前,原本相差无几的两个高校,如果一个入选,另一个落选,经过若干年发展,两者差距会愈发明显。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曾润喜举例说,“比如湖南师范大学和湘潭大学,二者之前实力相当,均只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1996年,湖南师范大学入选‘211工程,湘潭大学没有入选。经过若干年建设,湖南师范大学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新入选5个,而湘潭大学只新入选了2个。”

公开资料显示,2012年,“211”高校及省部共建高校获得的财政科研经费,约为每个学校4亿元,而其他本科高校平均的科研经费仅为一年3 000万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对记者回忆,2005年,他所在的学校经第三批次评选入选“211工程”,“当年光科研经费就多了将近两千万,整个学校沸腾了,觉得进入了另一个俱乐部,跟别的学校不一样了。”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光宇直言,“高校一经入选‘985或者‘211,经费、科研、人才各方面的特权就滚滚而来。但是,大树底下寸草不生,而且大树也没有长好,因为没有竞争,没有淘汰。慢慢地,‘985和‘211成了终身等级制。”

乐观的期望

“双一流”建设对“985”“211”的反思在于,盲目追求规模不如集中力量建设优势学科,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先要有世界一流学科。不过,《方案》只设定了发展目标,而实现目标所必需的发展规划细则、学校与学科评价体系等关键因素目前均未出台。

“教育部门一直在做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人才的指标体系,目前仍在讨论之中。”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向记者透露,教育部两大官方智库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在不同的场合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评价体系发表了不少研究成果,“这两家的指标研究成果出入并不大,而且与民间的研究成果也很相近。此外,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也一直在做世界大学的排名。”

“一流大学更多的是社会认同,从专业的角度看目前没有评价体系,相比之下,一流学科的可评价性更强一些。”储朝晖说。

一流大学是以一流学科为依托的,“在世界排名前5%才能算一流学科,你有了若干个一流学科的支撑,才能说是一流的大学。”周洪宇认为,至于一流大学,则需要世界上几大排行榜都认可,包括美国《新闻周刊大学》排名、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排名、英国QS排名等。

根据国外的学科评价体系,国内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事实上已经具备了一流学科的潜力,比如中国科技大学在量子通信领域就是国际领先水平,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对引力波的研究也处在世界第一方阵。

照此逻辑,在“双一流”的游戏规则下,一些高校完全有可能凭借一两个优势学科迅速崛起,一些原来的“985”大学可能被排除在“双一流”之外。周洪宇对此很有信心,“即便不看国际排名,只看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对学科的排名,华中师范大学的政治学、文学、心理学等优势学科比很多‘985高校的相同学科排名都高。”

民办教育界同样对“双一流”持乐观态度,他们期望“双一流”打破只评学校不评学科的评价壁垒。2016年全国“两会”,时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回应代表建议时表示,“双一流”应该包括民办大学和职业高校,这让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光宇大受鼓舞:“民办院校一些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也有希望进入‘双一流,比如我们的宝石及材料工艺学,我自认为不比公立大学办得差。”

“从全球范围看,不谈欧美那些著名的民办大学,一些知名度不高的民办大学也有世界一流的学科。”李光宇对记者说,得益于校企合作的优势,韩国现代集团创办的蔚山大学的海洋、船舶相关专业学科,都已经建设成世界一流水平。

“双一流”是否符合教育规律?

教育界也有人对“双一流”不那么看好,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何兵就是其中之一。

何兵每次到清华大学讲课时,都会讲同样一些话:我们现在的高等教育规划像一座大山,山顶是“985”,下面是“211”、一本、二本、三本,孩子刚要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你就摆一座山在这,孩子们就要往上爬,孩子和家长都被绑架了。

“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应该是把这座山削平了,把‘985‘211和一本、二本、三本都取消,应该是扶弱,而不是再助强。”每次何兵讲到这里时,台下的大学生都掌声如潮,“因为所有人都对这件事深恶痛绝。”

然而,无论是“985”“211”还是“双一流”,在何兵看来,结果都会把高校分为国家重点扶持和非重点扶持两种身份,仍然没有改变“助强”的本质,“从某种程度上讲,‘双一流更看重学科是一种进步,但它是否符合教育规律完全是另一码事,它不是在松绑。”

何兵觉得,国家和地方已经不再适合给北大、清华等顶尖高校太多的扶持政策,而应该把教育资金投入中西部地区的高校,“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是每个省都有几所优质大学,而不是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之间高校的差距越拉越大,像河南这样每年高考考生人数都是全国第一,但本省没有‘985大学,‘211也只有一所。”

一些中西部高校同样有这样的担忧。一位不愿具名的全国政协委员告诉记者,“2016年全国‘两会上,我所在的教育界别一组对‘双一流争议很大,地方院校特别担心被淘汰,他们认为不是公平竞争。”

安徽大学原党委书记黄德宽也在今年“两会”上公开表示,“‘双一流怎么建,地方高校和中西部高校都特别关注。(我们)既希望能抓住机遇,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又因为处于劣势地位,怕进一步拉大差距。我们感到很纠结,压力很大。”

周洪宇并不认可这种担忧。他觉得,“地方院校和中西部高校能否入选一流大学的基础是是否具有一流学科,而是否具有一流学科取决于大学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培养。一些高校不是因为‘双一流才发展不起来,而是自身学科建设实力不足。”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院研究员曾润喜对记者说,“双一流”实际上是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工程,但高等教育不是搞一个工程就可以进步的,高等教育发展所遵循的是它自身发展的规律。

“如果‘双一流不是给高等教育院校更多办学自主权,尊重大学根据高等教育规律和自身发展情况灵活、自主制定学科规划,那等待它的结局将会是再次被废除,扫进历史的故纸堆。”曾润喜说。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教育部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上海开放大学:用一流开放教育服务一流城市建设
“双一流”建设不应“降维”
后浪与前浪
教育部发布首批490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教育部直属高校门户网站排行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