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中国近代骑兵刀发展(上)

2016-10-22 14:15秦延景王岐朋
轻兵器 2016年19期
关键词:刀身英法联军刀柄

秦延景+王岐朋

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止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经清王朝晚期、北洋军阀时期及国民政府时期,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屈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抵抗侵略以实现民族解放的斗争史。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近代骑兵刀的发展历程如何?且看——

西洋骑兵刀对晚清中国骑兵刀的影响

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战争之初,英军舰船47艘、陆军4000人到达中国东南沿海海面,封锁广州、厦门等处的海口,截断中国的海外贸易,随后攻占浙江定海(今舟山市),并以以惊人的速度攻城略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原本主张战争的道光帝,眼见英舰迫近,慑于兵威,开始动摇。1840年8月20日,道光帝批答英国书,令琦善转告英人,允许通商和惩办林则徐,以此求得英舰撤至广州,并派琦善南下广州谈判。10月,林则徐、邓廷桢被革职。林则徐被发配新疆,他虽上书道光帝,力言必须禁烟和重视海防,却被道光帝斥为一片胡言。

北洋新军的骑兵照,其左手握持普鲁士M1889式骑兵刀

1841年1月7日,英军突然攻占虎门的大角、沙角炮台,清守军死伤700余人,帅船、拖船沉毁11艘。琦善被迫让步,1月25日与英国对华全权代表义律签订《穿鼻草约》,条约第一款即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第二天,英国军队就占领了香港岛。不过,《穿鼻草约》由始至终并未经中国皇帝批准,而琦善也没有盖用关防印,因此该条约不具法律效力。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发动这场侵略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打进北京城,这样一来,英法联军就要在中国内陆与清军进行一次规模较大的地面战,势必面对清廷的满洲和蒙古骑兵,蒙古骑兵是当时蒙古诸盟对清廷的供奉之一。英法联军投入战争的总兵力为17700人,173艘舰船,其中骑兵兵力大约1500人,包括英国 “女王”近卫龙骑兵团、法属北非殖民地的“西帕希”骑兵团、英属印度旁遮普邦“普罗比”锡克骑兵团、英属印度“费恩”骑兵团。

英国M1796式骑兵刀(上)与换装塔瓦刀柄的M1796式骑兵刀(下)

当时,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装备的是M1853式轻骑兵刀,这款刀自克里米亚战争开始装备英国的龙骑兵部队,是英国军队试图将轻骑兵和重骑兵所用刀剑的剑柄和剑身款式融为一体的一次尝试。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在1853~1855年,是争夺巴尔干半岛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英国女护士南丁格尔(1820~1910年)在战争中赴前线护理伤员,使伤病员死亡率大幅度下降,由此导致战场医疗的改善和南丁格尔护理制度的诞生。南丁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女护士,开创了护理事业。“5.12”国际护士节设立在南丁格尔的生日这一天,就是为了纪念这位近代护理事业的创始人。

M1853式轻骑兵刀的刀身较为平直,弯曲度小,该刀全长104cm,刀身长89cm,全刀质量(不带刀鞘)1.13kg,刀尖脊线处的厚度为4mm。刀身前部呈半剑式,刀尖呈矛头形,刀身两侧各加工有一条较宽的血槽。护手起初为笼形护手,但是曾经发生过对方将刀或矛尖从这种笼形护手缝隙里穿入,刺伤使用者手指的情况,所以后期改为整体包裹的碗式护手。刀柄略下弯,刀柄芯和刀身为一体式结构。刀柄握持部分由皮革制成,使用5个铆钉固定在刀柄芯上。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此种骑兵刀被证明是非常适合近现代骑兵战术的一种兵器,劈砍威力很大,当时的军医报告称:“几名俄罗斯骑兵的尸体惨不忍睹,从帽子直到颅骨全部被砍开了,刀口一直砍到下巴”。

英法联军中的锡克骑兵

英属的印度骑兵部队除了装备有新式的M1853式轻骑兵刀之外,还部分装备有老式的M1796式骑兵刀和M1822式骑兵刀。

M1796式骑兵刀大名鼎鼎,是波兰和匈牙利军刀的英国改进型,刀身的弧度非常大,刀尖后部明显加宽。全刀质量0.96kg,全长96cm,刀身长度为826~838mm。该刀设计优异,非常适合冲锋后的混战,很多印度锡克骑兵根据自己的喜好,将刀柄改成传统的塔瓦刀柄,保留了优质的英国刀身,而且刀鞘由钢制改成木制,以保护锋利的刀刃。据英国骑兵军官记载,该刀刀刃磨得和剃刀一样锋利,断人四肢极为容易。

两种雁翎刀(上两图)及两种柳叶刀(下两图)全貌图。这两款刀的主要区别是:雁翎刀刀身较平直,在靠近刀尖三分之一处才开始弯曲,而柳叶刀刀身整体弯曲

M1822式骑兵刀于1821年设计完成,1822年开始装备部队,故被命名为M1822式。该刀分为轻骑兵型、重骑兵型、骑兵军官型、炮兵军官型等几种款式。骑兵军官型全刀长88.3cm;轻骑兵型刀略短,为87.6cm;重骑兵型刀最长,为90.4cm。骑兵军官型刀为半剑式,刀身比较平直,弯曲度极小,矛形刀尖,刀身两侧各加工出一条血槽。刀柄上部设有铜或钢制的上盖,握持部分为木质结构,表面通常包覆有鲛鱼皮。护手呈笼形,由3条金属条构成。

这些骑兵部队中的许多英国官兵曾经参加过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对近代骑兵战术和近距离肉搏格斗非常擅长。旁遮普邦“普罗比”锡克骑兵团也是在锡克战争中表现最好的骑兵部队。锡克骑兵大部分是从印度信德、海德拉巴等地的富有武士阶层中征召,马匹和兵器自备,训练自行解决,英国政府只负责军饷和医药卫生等工作。而清廷统治者的骑兵部队仅仅训练过骑射,极少训练过近距离的白刃肉搏,蒙古各盟的骑兵则大部分是临时征召的牧民,也没有训练过白刃战。

从英法联军骑兵战的一些记载可以证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场残酷屠杀。

晚晴时期,中国传统刀剑开始了一次变革,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延续清中期出现的刀剑“D”形护手(上图)和“Z”形护手(下图)的潮流,“人头刀”(中图)也是这次变革的产物,该刀的刀首因设计有人头像而得名

1860年8月初,英法联军登陆北塘向天津进发。8月12日,3 000多名满蒙骑兵发现了一支700人的英法联军步兵队伍,并试图对其进行包围,英法步兵组成空心方阵抵抗,此时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329人和由锡克人组成的“普罗比”骑兵团456人赶到,使用骑兵刀和枪矛,向满蒙骑兵发动了疯狂的冲锋。满蒙骑兵立刻散开,以传统的清筋木角复合弓进行游击骑射,这是落伍的中古骑兵作战方式,很容易被英印骑兵较先进的整齐划一“墙式冲锋”冲垮。满蒙骑兵被击溃,伤亡比例悬殊。

8月24日,英法联军攻克天津,随后向北京进军。京津路上的田野是伏击战的理想场所,清军的骑兵游弋于京津沿路,对英法联军进行骚扰,英法联军亦派遣自己的骑兵侦察敌情和掩护自身的侧翼。

9月18日,英国“女王”近卫龙骑兵团和印度“费恩”骑兵团共400余人在侦察途中遭遇一支2 000人的蒙古骑兵队伍。英印骑兵组成密集而严整的阵形对蒙古骑兵发动了猛烈的白刃冲锋,将蒙古骑兵打败。随后在张家湾双方展开激战,英法联军用一个团的锡克族骑兵从左翼进攻,在对决中清军骑兵溃退,最后锡克族骑兵利用战马的速度优势从背后砍刺死许多清军骑兵。此战最终结果是,英法联军仅仅损失35人,而满蒙骑兵损失近千人。

两款中国民间制造的牛尾刀。第一把长度78cm,第二把长96cm。这种出现在晚清民间的刀种曾经装备清军及官衙差役,因其刀刃朝上放置时很像牛尾而得名

9月21日,由于蒙古骑兵在八里桥威胁着联军的侧翼,格兰特将军命令英军骑兵冲锋,驱散这批蒙古骑兵。英国“女王”龙骑兵团和“费恩”骑兵团并列在前,“普罗比”骑兵团作为预备队,共同发动进攻。“女王”龙骑兵团是英国最精锐的部队,他们冲锋时就像在表演阅兵仪式,队列标准而完美。蒙古骑兵们用火绳枪对英军骑兵进行一次齐射,基本都打高了,只有1名英军士兵被打死。这次冲锋还遇到了另一个麻烦,蒙古骑兵们的队列前设有一道挖好的隐蔽壕沟,英军骑兵们直到离壕沟很近时才发现它的存在。于是“女王”龙骑兵们纷纷策马跳过这道壕沟,尽管他们完美的队形因此荡然无存,尽管失去了墙式冲锋的队形优势,龙骑兵们依然以高亢的士气大吼着向蒙古骑兵们冲去。蒙古骑兵们并未散开,他们看起来是下定决心正面迎击。但结果是灾难性的,英军骑兵势不可挡的冲锋撕碎了蒙古人的阵型,从整个蒙古阵型中间穿了出去,许多蒙古骑兵被砍翻在地,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惨痛失败,使得清廷认识到自己的骑兵不是近代西方骑兵的对手,从军马到骑兵刀都已经不能适应骑兵的战术要求。当时,清廷军队使用的骑兵刀是从明代开始就普遍装备部队的雁翎刀、柳叶刀。这两款刀的主要区别是:雁翎刀刀身较平直,在靠近刀尖三分之一处才开始弯曲;而柳叶刀刀身整体弯曲。当时,牛尾刀这种出现在晚清民间的刀种开始装备清军及官衙差役,其因刀刃朝上放置时很像牛尾而得名。

北洋新军除装备普鲁士M1889式骑兵刀(上图)外,还装备有另两种骑兵军刀。其中一种骑兵刀采用的是弯曲的刀身及碗形护手(下图)

此时的清朝政府已经很少通过工部和兵部统一制造兵器,而是将权力下放到各地的督抚衙门,或者干脆让骑兵们自己购置兵器。当时,整个中国又经历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同治回乱(同治元年即1862年,陕西的回民人口增加,力量也在加强,于是想要建立一个独立的伊斯兰国的念头萌生。一些回民首领如白彦虎、马化龙等暗中发动回民,欲借太平天国农民起义陕西清军调走之际杀光陕西汉人,在黄河以西建立一个纯粹的穆斯林国家。起事前,他们秘请铁匠打制刀具,并且杀掉铁匠以防泄秘。他们尽购街上的竹竿以充刀杆,然后出其不意开始暴乱。汉人措手不及,而且也无力抵抗。同治回乱时间长达17年,遍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外蒙地区。穆斯林与清政府在全西北展开大规模的激战,最终被清朝总督左宗堂击败)等战乱,兵器制造质量良莠不齐,使得这一时期的清军刀剑普遍不如西方国家现代化冶金、兵器制造工业生产的刀剑。此时的中国刀整体长度多为80~90cm,比欧式刀短10cm左右,且只有圆形的刀镡而无碗形护手。由于冶金技术的落后,大部分刀剑采用传统的夹钢技术制造,刀身韧性不如欧洲冶金工业技术生产的刀身好,同时宽度过大且厚度不足,在突刺和劈砍时灵活性不够好。

为此,中国传统刀剑开始了一次变革,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延续清中期出现的刀剑“D”形护手和“Z”形的潮流。“人头刀”也是这次变革的产物,该刀的刀首因设计有人头像而得名。但是这些刀的材质和形制并没有重大突破,而是仅仅改进了一下刀柄和护手而已。

清政府开始洋务运动之后,各地督抚编练军队,这一时期清军中开始出现西洋式指挥刀,不过这都是军官们自行购买的,并不是主流装备。可以从一些历史照片中看出,当时的北洋各支练军中军官佩刀是非常混乱的,既有传统的中国腰刀也有西洋式指挥刀。

清末新军装备欧式骑兵刀略况

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发现各地的练军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陆军面前几乎完全处于弱势地位。1894年12月,清政府派胡燏棻到天津马厂编练新军,后移至小站,共编10个营4700余人,命名为定武军。1895年12月,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总兵力扩充到73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也称为“北洋新军”。北洋新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还专门成立由德国人组成的教习处。编制上分步、骑、炮、工程、辎重等兵种,至1905年实行北洋新军六镇编制之时,共有7万多人。每镇编制为骑兵一标,每标三营,每营四队。每镇装备的军刀数量如下:军官佩刀452把;军佐佩刀97把;书记佩刀46把;马兵佩刀1046把。

由于师从德国,北洋新军的骑兵部队采用的是德国骑兵刀或称普鲁士骑兵刀,主要装备的是普鲁士M1889式骑兵刀和普鲁士M1889式步兵指挥刀。

在德国,普鲁士M1889式骑兵刀通常装备乌兰(Ulan)枪骑兵。该刀刀身平直无弧度,带有半剑式刀锋,刀锋宽度的三分之一处有一条厚重的中脊穿过。护手为铁制,整体呈近似碗形,带有镂空造型,在护手中央设有一个圆盘,圆盘表面制有浮雕,普鲁士版本为普鲁士鹰浮雕,而中国骑兵刀版本则为冲压的龙纹。刀柄握持部分为木制,其表面刻有防滑槽。刀柄后部安装金属制成的柄头,柄头使用螺钉固定在刀身上。该刀总长度为99cm,刀身长度83cm。

北洋新军军官主要的装备是普鲁士M1889式步兵指挥刀。该刀整体造型与M1889式骑兵刀类似,刀身也平直无弧度,加工有中脊,但护手为黄铜铸造,护手圆盘上同样制有龙纹。刀柄握持部分的材质比骑兵刀的讲究些,为皮革制品。刀总长度为90cm,刀身长度为75cm,刀身接近护手处最宽,宽度为22mm。刀鞘与普鲁士M1889式骑兵刀一样为电镀钢材制品,设有两个圆吊环。

根据现在留存下来的北洋新军照片看,北洋新军中并非只装备普鲁士M1889式骑兵刀,另外还装备有两种骑兵军刀。一种骑兵刀采用的是弯曲的刀身及碗形护手,另一种也为弯曲刀身而护手比较简单,此两种军刀目前未见文字资料介绍。

按照德国对骑兵的训练方法,《马队操法》首先训练军刀礼仪,军人练习“举刀立正”;之后进行骑兵刀地面劈砍动作的练习,称之为“步下单舞法”,共有17种动作分解,这些动作是训练马上劈刺的基础;再训练马上劈刺动作,称之为“马上舞刀法”;最后进行双人模拟格斗训练,共有14项格斗训练动作。整套训练简单实用且训练方式循序渐进,非常科学。(待续)

编辑/曾振宇

猜你喜欢
刀身英法联军刀柄
BT40刀柄性能检测装置开发
那一阵风
英法联军侵华之役“通州八里桥之战”探析
切割部件用途及制造方法的探究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英法联军为何没烧紫禁城
维根斯:德国KEMMLER系列刀柄、配件
基于IGBT的刀柄热装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Capto C5刀柄关键尺寸的确定
“乌龟壳”遭受“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