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敬敬 田红艳 杨娟娟 李有杰 谢书阳
[摘要]目的:分析对过敏性鼻炎(AR)患儿给予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随机选择东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未进行治疗的AR患儿80例为试验对象,分成实验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对照研究。实验组使用粉尘螨滴剂治疗,而对照组则仅按照传统的鼻炎治疗方法抗过敏药物治疗或不做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IL-17、IL-35水平。结果:使用粉尘螨滴剂治疗的患儿经治疗后鼻炎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1年后的改善率高于治疗半年。试验组IL-17水平高、IL-35水平低,和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经治疗后指标明显改善。结论: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AR效果确切,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IL-17表达、促进IL-35表达;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则更加明显,值得继续推广。
[关键词]AR;粉尘螨滴剂
过敏性鼻炎是儿童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时对患儿的生活质量影响明显,且有时会并发过敏性哮喘。相关研究发现,IL-17是导致呼吸道疾病发生的诱因之一,不仅会引起气道高反应性,同时还增加了过敏性哮喘的发生风险。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患儿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了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东营市人民医院就诊的AR患儿80例,分成实验组40人和对照组40人对照研究。试验组男性患儿20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处于3-8岁阶段内,平均(4±0.9)岁;对照组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21例,年龄处于3-8岁阶段内,平均(5±1.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患过敏性鼻炎的时间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本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
(2)纳入标准:依据《儿科学》,AR患儿经检查后确诊为变应性鼻炎,近期未服用抗过敏药物。患儿没有家族过敏史、近期未发生上呼吸道感染。
(3)排除标准:心肝肾功能不全患儿,免疫缺陷患儿,合并肿瘤患儿。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药物选用粉尘螨滴剂,由浙江我武生物科技公司生产提供,批号:国药准字S20060012。用药方法为舌下含服,前3周分别使用1号、2号、3号滴剂,一周7天剂量分别为1滴、2滴、3滴、4滴、6滴、8滴、10滴;第4周开始使用4号滴剂,每日3滴。患儿舌下含3分钟后吞咽,共计治疗时间为1年,期间症状发作时对症使用缓解药物。
1.3.2 检验方法
采集两组儿童的外周静脉血液5ml,3000r/min,在室温条件下放置30分钟;然后离心机离心5分钟后,取上清液进行冷冻保存,温度控制在零下80℃;检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17、IL-35水平。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1)观察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分别以鼻炎症状评分(TRSS)为准计算改善率:显效:改善率在60%以上;好转:改善率在25%-60%之间;无效:改善率不足25%。
(2)观察过敏性鼻炎患儿治疗前后的IL-17、IL-35水平,并和对照组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所用分析软件采用SPSS18.0版本,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作为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患儿血清指标作为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被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患兒经治疗后过敏性鼻炎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1年后的改善率高于治疗半年。结果见表1。
2.2 血清指标比较
由数据可知,试验组患儿IL-17水平高、IL-35水平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经治疗后指标明显改善,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属于常见的呼吸道过敏性疾病,多发生在儿童群体中。数据调查显示,该疾病近年来的发病率有所提升,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在赵安琪等人的研究报道中称,IL-17会导致Th2、IgE水平增高,促进炎性反应发生,且IL-17的水平和患儿症状评分、用药评分具有正相关的关系。IL-35则是由IL-12a、EBI3等组成,具有免疫抑制功效。
患儿治疗1年后,鼻炎症状改善率为93.3%,高于治疗半年的60.0%,治疗效果更好。研究发现通过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能够抑制IL-17的表达、促进IL-35的表达,进一步对Eos、中性粒细胞、IgE、Th2的表达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减轻鼻炎患儿的过敏性炎性反应,缓解临床症状,达到治疗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和未行免疫治疗儿童相比,患儿IL-17水平高、IL-35水平低,在使用粉尘螨滴剂治疗后,指标趋于正常水平。
综上所述,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儿童AR效果确切,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IL-17表达、促进IL-35表达。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效果更加明显,值得继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