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入手,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

2016-10-21 08:07潘秀芳
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5期
关键词:性别比生育城乡

潘秀芳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笔者认为,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应从农村入手。

一、农村人口在中国仍占主导,城乡差距显著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尽管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迅速,但农村人口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2005年末,全国总人口130756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212万人,占总人口的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544万人,占总人口的57%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77个百分点,但仍有超过一半的中国人口是农村人口。如果考虑到城镇化水平的口径差异,中国农村人口的数量和比例还要大。因为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0》,1999 年中国的城镇总人口为3.89 亿,城镇化水平为30.89%,而2000 年由于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方法,城镇人口跳跃性地增加到4.59亿,城市化水平也猛增为36.22%。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进行调整之后的1999 年城镇人口数量为4.37 亿, 城镇化水平相应调整为34.78% 。这样,仅仅因为口径调整,1999年中国的农村人口就减少了4800万。实际上,统计口径变化以及行政区划调整(例如县改市、撤县建区、撤乡并镇等)所带来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人口城乡分布的真实情况,中国仍是一个农村人口占主导的人口大国。

区域差距、贫富差距正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增大趋势,而城乡差距则集中体现了区域和人群间的收入不平等。根据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测算,中国全国、城市和农村的基尼系数分别为从1988年的0.382、0.233和0.338,上升到1995年的0.452、0.286和0.416(薛进军,2005),基尼系数的增加反映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剧,而农村人口的基尼系数在两个时期均高于城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城乡人口的收入差距1978年为2.6:1,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初期有所下降,1985年降至1.9:1,但之后开始加剧扩大,从1990年的2.2:1上升为2004年的3.2:1。城乡消费水平自1990年以来,一直保持在3以上(2004年为3.5),也就是说近2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只有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

二、中国的人口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

中国的人口发展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尽管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计划生育工作,中国已经在20世纪90年代实现了低生育水平,但低生育水平依然不稳定,存在着反弹的可能;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庞大,就业压力沉重;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对社会保障提出严峻挑战;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流动迁移人口持续增加;贫困人口结构趋于多元等等。中国的人口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低生育水平的不稳定在农村更为明显。在现阶段,城市生育率下降的空间已经很小,而农村生育水平还相对较高。根据2001年国家计生委全国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2001 年中国妇女终身生育率为1.81 ,其中农村为1.98 ,城镇为1.22 。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世纪90年代中国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影响主要在乡村。出生性别比1990年城市为108.9,镇为112.1,乡村为111.7,2000年则分别为114.15、119.90和121.67。在城乡出生性别比均有所提升的背景下,农村出生性别比的偏升更为严重。尽管农村地区的生育率也已经降到了较低水平,但农村人口的生育意愿与政策生育要求仍有偏离,在有条件生育的前提下,男孩偏好也更为明显,农村地区生育水平反弹的风险和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的风险更大。

其次,仅从身体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两个指标来衡量,农村人口的素质还相对较低。农村人口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更高。目前中国每年实际发生的出生缺陷儿约80~100 万人,农村地区作为出生缺陷的高发地区,人口健康状况从出生开始就与城市有了差异,加上农村的卫生条件和社会保障条件非常落后,农村人口总体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更低。2002年我国农村高中以上人口比例仅为6.12%,而文盲率达到11.5%;城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则占31.83%,文盲率为5.44%。2004年,城镇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3年,乡村为7年;城镇文盲率为4.91%,乡村为10.71% 。城乡差异显著。

第三,中國农村庞大的劳动年龄人口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为8.70亿,其中5.25亿、占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60.34%集中在乡村地区。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农业机械化的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和乡镇企业对于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相关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已从1990年的41.9%跌至2004 年的9.2% ,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则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04 年的46.9% 。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找到新的就业渠道和岗位,这也是城市流动人口或“农民工”的主要来源。

第四,农村人口的老龄化形势比城市更为严峻。农村老年人口的数量更为庞大,人口老龄化程度更高。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城镇有2873万人,农村有5938万人,从绝对量上,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是城市地区的两倍多。在中国人口整体老龄化的背后,农村人口早已迈入了老年型人口的行列,65岁及以上人口占农村人口的比重高达7.35%。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有24个地区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城市更严重 。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资源更为有限。数据显示,城市60%的老年人主要依靠退休金生活,而46%的农村老年人主要依靠子女或其他亲属。以中青年为主体的农村劳动年龄人口外出流动对当前在农村依然占主导地位的家庭养老提出了更大挑战。

三、缩小城乡差距,以“大人口”观统筹解决中国人口问题

城乡差距显著的中国国情和相比较城市而言更为突出的农村人口问题有着其深刻的政治和历史背景,而在新时期,“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是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对中国国情以及人口问题做出准确判断后的正确决定,中央已经意识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在农村”,“必须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农村作为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重中之重”。

从农村入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根本在于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近几年,国家在这个方面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从“三农”问题的提出,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反哺”政策的酝酿实施,正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经济、农业发展和农村人口相对贫困落后的问题。而从农村开始逐步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学费全免措施,则着眼于提高人口素质,让所有的适龄儿童都能够受到适当教育。需要注意的是,为了推动城镇化建设步伐,通过行政区划改造的方式人为减少农村人口,近些年来在各地区有愈演愈烈之势。尽管城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减少农村人口,但其核心是为了转变农民生产、生活和居住方式,使农民真正成为“市民”,在没有任何实质性改变的前提下,将农村人口人为转化成城市居民,虽然表面上看提高了城镇化水平,但对于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并没有真正的益处。

从农村入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政府思路上需要遵循“大人口”观,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体制。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和社会格局尽管有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也发挥了其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其阻碍全国社会经济整体全面协调发展的局限性。农村人口问题的实质是经济落后、是农民缺乏安全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城乡割裂的人口管理体制,这些机制上的问题直接反映为农民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和性别偏好难以迅速转变、流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即使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城市常住人口仍对城市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等人口问题。目前国家正在最低生活保障、医疗卫生等领域探索城乡一体化的可行途径。

从农村入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措施上首先要扶助计划生育脆弱家庭,深化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在加速农村经济建设和转变政府管理思路的同时,扶助計划生育脆弱家庭,使为国家做出贡献的计划生育家庭优先分享改革发展成果,能够在社会上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有利于人们对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认同。目前在这一领域,政府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2004年开始的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主要是农村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正在全国全面推行;政府为主、社会补充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针对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的扶助补偿机制正在酝酿。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和政策在制定时必须要考虑到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朝令夕改的政策或轻许未来有可能难以兑现的承诺,可能一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长期来看,反而会影响政策的严肃性,降低政府的威信。

(作者单位:161400黑龙江省嫩江县嫩江镇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

猜你喜欢
性别比生育城乡
决不允许虐待不能生育的妇女
城乡涌动创业潮
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七连降”
应对生育潮需早做准备
不能生育导致家庭破裂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医改和生育 两大重点有看头
韩国女性公民社会组织参与出生性别比治理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