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静
【摘要】非政府组织是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外的第三支力量,在中国社会转型,政府职能转变的大形势下,非政府组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但其也出现运行乏力、人才紧缺等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最具挖掘潜力的资源,非政府组织应当借鉴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經验,通过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建设实现自我价值的组织文化、规范绩效考核和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走出NGO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
伴随着我国经济与行政体制的改革,NGO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非政府组织数量日益递增,其在弥补市场与政府缺陷方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面临人力资源发展的困境,诸如:人员流动性大、人员老化、内部缺乏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由此带来其运行乏力、效率低下、公信力缺失等问题,致使非政府组织所倡导的目标无法实现。现代社会,人力资源是组织中最具开发前景的资源,如何使组织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人力资源,完成组织战略目标,是每一个非政府组织都必须思忖的现实问题。
一、NGO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二)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又称“激励保健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是激励理论的代表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1959年提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激励因素,二是保健因素。激励因素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保健因素如若不能得到满足,则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
二、我国NGO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人员结构复杂且不合理
非政府组织的人员结构比较复杂,由三部分促成,即从原来行政体系中剥离出来的政府机构工作人员、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原为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带有较浓的行政色彩,在做事方式和手段上习惯于政府固有思维,缺乏创新精神和工作活力;有酬员工是指非政府组织内职位较固定并领取薪酬的长期工作人员;志愿者是根据需要招募而来为组织免费服务的人员。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曾经作过统计,目前非政府组织专职人员比例约占60%,退休和兼职人员约占40%;在年龄结构方而:50岁以上的专职人员比例数为52%,30-50岁则为32%,30岁以下的仅占16%;而在学历结构方而:66%的专职人员只具备大专以下学历。这反映出我国目前非政府组织人员在能力、素质以及资历上存在较大问题。
(二)缺乏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
.
由上表可知,我国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占有较大比重,在招募志愿者过程中,缺乏一套系统的人员招聘机制,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人员数量庞大,管理困难。非政府组织财政来源主要依靠社会赞助与政府扶持,除支付组织内部雇员薪酬以及项目建设外,缺少人员管理的资金,进而使志愿者管理流于形式。二是专业人才匮乏。由于缺乏有效的人才选拔机制,在人才招聘过程中随意性大,对人员知识、能力、特质以及入职动机的认识了解不足,招聘的人员往往无法满足非政府组织的预期目标。三是人员流动性大。志愿者在完成某一项目后往往会离开组织另寻他路,没有形成系统的人力资源储备机制。
(三)人才流失情况严重
我国NGO组织的人才流失情况明显。2014年由南都公益基金会、壹基金等8家机构联合发起调查并发布的《忆2014年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离职员工离开公益组织,有高达37. 5%的人员跳槽到企业部门超过一半的离职员工选择离开了公益行业。我国NGO先天不足,后期发展艰难,从业人员报酬低、流动性强。本就缺乏人才的NGO,一旦出现人才流失,在没有充足的人才填补空缺时,组织运转会出现困难。同时,NGO在短期内很难招募到合适的人才,这就增加了NGO组织运行的难度。
(四)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NGO缺乏一套高效的激励机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都需加强。主要表现在:第一,薪酬水平低。据2010年《中国公益人才发展现状及需求调研报告》显示,非政府组织从业者薪资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约占90%,2000到3000元段最为集中,无固定收入和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18.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可知,物质需要是人类实现更高层次需要的基础,如果最基本的物质需要无法满足,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将会逐渐消退。第二,精神激励不足。目前非政府组织中,志愿者完成了大量的事务,但实际上志愿者并未得到应有的认可。长此以往,必然使得志愿者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降低其积极性。第三,人员绩效考核执行不力。缺少考核的动机、相应资金支持、考核指标设计难度大及指标体系的不完善,都使得考核层层受阻。
三、解决我国NGO人力资源管理困境的思路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提升NGO社会地位
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深化认识。重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要将非政府组织培育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非政府组织发展基金,彻底解决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资金投入短缺问题。其次,建立有效的合作、引导机制。通过公开招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等方式。一方面可以拓宽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渠道;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同行业非政府组织展开合理竞争,促进非政府组织内部各项机制的不断改进与完善。
(二)建立健全人才选拔机制
首先,转变认识,树立人才观念。NGO要充分认识到人才在实现非政府组织目标、完成社会使命方面的关键性作用,尊重人才、珍惜人才。其次,建立規范精细的人员选拔标准。深入分析岗位和人员规划,按照人岗匹配原则选拔人员,明确招聘程序,除传统笔试外,在面试过程中可运用非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人格测试等方法。最后,建立与高校人才联动机制。NGO在人员选拔过程中,可以利用其公益性,积极深入高校。一方面,在校大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素质、思想觉悟高、另一方面,在招聘过程中,可以扩大非政府组织在高校的知名度,有利于后续人才的储备。
(三)建设实现自我价值观的组织文化
首先,要通过倡导组织文化,设定组织目标将个体凝聚起来。以组织行为带动和约束个体行为,唤起个体成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认同感,使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其次,NGO应为员工提供学习和晋升的平台与空间,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组织应为员工提供多维、完整的学习培训体系,如外部培训、内部培训、参观学习、交流互访、团队沟通等等。最后,组织应注意与员工的交流沟通,找到对个人和组织相得益彰的方向,然后赋予责任,鼓励与组织共成长、同命运,提高组织成员的成才率。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首先,规范非政府组织登记制度。加快非政府组织立法工作,规范登记注册程序,利于扩大非政府组织影响力。其次,建立合理的分类激励制度。根据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在激励方式上应当有所区别。对于有酬员工,建立起合理的薪酬体系,保证其基本的物质需要,即激发其积极性的“激励因素”,保证其社交、安全需要;对于志愿者,可以采取诸如用组织文化去内化人心、颁发工作证明与荣誉证书,向政府部门推举优秀人员如劳动模范、爱心模范等激励举措。最后,规范绩效考核。全面转变观念,重视绩效考核,加大在绩效考核上的财政投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方法,使得绩效考核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19-357).
[2]欧文·E·休斯.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71-185).
[3]马全中.非政府组织绩效评估的必要性级路径选择[J].
[4]康伟.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非政府组织绩效管理研究[J].学习时报,2006(11).
[5]高原,周文山,朱婧.实施内部其管理企业化提高非政府组织绩效[J].安徽科技,2013.
[6]梁芷铭.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路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
[7]祁麟,李林.我国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与出路[J].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2014.
[8]戴雪文.我国非政府组织人才紧缺原因分析与对策[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9]陈颖,李刚强.双管齐下-非政府组织人力资源激励模式探究[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
[10]付俊文,赵红.效绩评价新工具-平衡积分卡的理论综述[J].当代财经.2005.
[11]李双元、欧福永主编:《国际私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页。
[12]和慧卿.建设社会组织人才队伍的思考[J].中国社会组织,2013(4):101.
[13]崔云莺.我国非政府组织有效参与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