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的职业危害及对策

2016-10-21 02:02王灵芝宋秀敏吴碧云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职业危害消毒供应中心防护措施

王灵芝 宋秀敏 吴碧云

【摘要】 主要分析了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存在的生物性、物理性和化学性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和措施。目的是减少各种职业危害的发生,以确保中心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

【关键词】 消毒供应中心; 职业危害;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18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147-03

【Abstract】 The occupational hazard factors of biology,physics and chemistry to the personnel of the disinfection and supply center were analyzed.In addition,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in order to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occupational hazards,ensure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to the staff,and improve the working efficiency.

【Key words】 Sterilization and supply center; Occupational hazard; Protective measures

First-authors address:Fuzhou City Skin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enter,Fuzhou 350001,China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81

消毒供應中心(CSSD),又称消毒供应室,是医院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之一,主要负责回收利用医疗物品的分类、清洗、无菌消毒、包装以及其他所需物品的登记购买、入库与发放等工作[1]。同时消毒供应中心也是医院最大的医疗污染地,其工作人员在每天的工作过程中都有可能接触到含有患者体液、分泌物等污染物品[2]。随着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防护对策管理规范》的实施和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CSSD所处理的医疗器械用品数量呈逐年数倍增加的趋势,也使得消毒供应中心人员被污染物感染的概率在不断地提高,若日常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或措施不到位,不仅会对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损害,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如何做到有效的职业防护,将职业危害发生率降到最低,以保障工作人员身心健康就成为了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CSSD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主要职业危害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以期为避免工作人员的职业损伤提供理论帮助。

1 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生物性危害因素

危害主要来源于供应中心回收的含有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等污染物品。工作人员在对回收的医疗污染物品进行打开、清点、分类、清洗等过程中容易被针头、剪刀、刀片等锐利器械所伤,一旦皮肤有破损就极易感染污染物品上含有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增加传播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发生的风险。有资料表明,医务人员患血源性传染病有80%~9O%是由针刺伤所致,而护士是其中的主要人群,而研究发现去污区工作人员在操作时发生锐器伤的概率可达76.9%[3]。而对供应中心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危险因素认知的问卷调查发现,其对职业危险因素,如污染器械刺伤、接触传播风险的全部认知率仅为75%[4]。此外,在清洗过程中,使用高压水枪冲洗受污染的医疗器械,其上的各种致病菌容易扩散到空气中形成微生物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与人类的健康密切相关,据不完全统计,微生物气溶胶引起呼吸道类疾病的感染率可达20%,而气溶胶传播的疾病也约占世界上所有类型疾病的1/5,居所有疾病之首[5]。供应中心人员在日常的工作中若不注意,再加上CSSD各区域间相对独立,空气流通不佳的特点,极易为人体呼吸道所吸收,从而引起呼吸系统功能的衰退,造成不必要的职业暴露和危害。

1.2 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噪音 近年来,消毒供应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各类先进的仪器设备随之增加,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同时,也给工作人员带来了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功率仪器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高分贝噪音。相关环境检测部门的测定发现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其噪声强度可达90~98分贝,远超过工业区噪声标准的极限值[6]。供应中心人员长期在高分贝的噪音环境下工作,不仅会引起身体产生诸多不良反应,如耳鸣、听觉功能减退等,严重时还会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功能,使人体产生易乏、焦躁、头昏眼花等症状,从而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有研究表明,CSSD人员在长期噪音的环境下工作,听力水平明显下降,其中13.6%的人群听力能力受到影响,而听到噪音后会表现出烦躁情绪的人群则高达27.2%[7]。

1.2.2 高温环境危害 供应中心人员在每天的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高压蒸汽灭菌器、全自动清洗机等大型大功率仪器。高压灭菌温度一般需达到121 ℃~134 ℃,干热灭菌甚至需达到180 ℃,在灭菌结束或卸载灭菌物品时稍有不慎或机器临时出现故障,都会可能造成工作人员不同程度的烫伤[8]。且长期处于一个高温环境下工作,工作人员也容易产生精神疲劳、中暑等,对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1.2.3 空气间的粉尘物质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工作中准备各种敷料、制备棉球、包装折叠医用纱布和手术衣物的过程中会产生棉絮纤维、粉尘等污染物,粉尘刺激会引起工作人员咳嗽、哮喘等,危害其呼吸系统功能[9]。

此外,供应中心人员在清洗医疗回收物品,搬运和装载较重医疗器械的过程中因姿势不当或物品过重可能引起意外的扭伤、挫伤和拉伤。国外研究表明,医院的医护人员在超出自身承受范围的负重条件下工作可引起脊柱和腰骶的损伤、疼痛[10]。

1.3 化学性危害因素

消毒供应中心常用的消毒剂有过氧化氢、过氧乙酸、含氯消毒剂、环氧乙烷、各种酶类清洗剂等。这些消毒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挥发性和刺激性,通过接触皮肤、吸入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内,对机体可产生或大或小的危害。长期使用会使工作人员皮肤灼痛、过敏,眼胀、鼻塞、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甚至致癌。同时消毒剂会破坏人体的呼吸系统和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引发其他各种疾病。

1.4 心理性危害因素

护理人员进行繁重单调的日常工作,精力需保持高度集中,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还要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和身体疲劳等负面情绪,严重时工作人员还会表现出精神高度紧张,身体免疫力下降。

2 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

2.1 加强日常工作安全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意識薄弱是各种职业危害发生的潜在因素。在对从事供应室工作的205位护士进行职业防护认知调查问卷中发现,在对各种职业危害因素的防护上,被调查者的未执行率都表现为或多或少的比例,其中工作人员未佩戴眼罩的比例最高,为69.76%[4]。因此,在增强职业安全意识上,首先,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医院消毒供应中心》中的要求对室内空间和仪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制定各项职业防护的规章制度,包括感染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清洗卫生制度、监督制度、应对职业暴露的应急预案等。如:工作前检查仪器的安全性,在消毒、清洗等工作过程中严格《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清洗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中的基本原则和操作流程,对器械、器具和物品等进行消毒处理,熟悉压力蒸汽灭菌器功能并正确使用,同时定期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分析并提出改进的措施[11]。其次,每一位工作人员在上岗前都必须接受岗前培训,特别是职业安全教育,认真学习各项安全规章制度和相应的法律法规[12],定期还必须进行相关新的防护知识的再学习,使工作人员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牢固树立自我保护的安全意识,并自觉应用于日常的工作中,以减少职业危害事件发生的概率。

2.2 改善工作环境和消毒清洗过程中的防护

净化空气,安装抽气排风系统,设置不同区域气压以保障室内气流通畅,并定期进行空气消毒,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具;在回收、分类、清洗医疗器械和物品过程中配戴手套、口罩、圆帽、隔离衣等防护用品,并及时对这些防护用具进行清洗、消毒;在回收、分类的过程中注意针头摆放的位置,不直接接触锐器,以避免受到锐器的损伤[13]。此外,可在水下完成器械、物品的清洗以避免泼溅和气熔胶的形成,对某些特殊污染的医疗物品还可进行先消毒再清洗的方法。若手套破损或隔离工作服被污染应及时脱去手套,立即洗手并更换。一旦被锐器刺伤,应立即处理,并做好后期的检查工作。

2.3 严格按规范操作消毒仪器

定期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检修、保养,保持仪器的性能良好。对破旧的仪器及时进行淘汰和更换。在供应室布局上,安装噪音隔离装置,保持区域的密闭隔音。操作大型仪器的专业人员实行定期的轮岗,减少异常噪音对人体的损害。由专门合格的消毒人员严格按照压力蒸汽灭菌器的使用规范进行操作,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灭菌器的各项指标,若有异常立即停止灭菌。灭菌结束打开灭菌器时,要防止被蒸汽灼伤。在灭菌器非工作条件下时,请厂家对仪器进行定期的保养和维护,并对仪器的各项灭菌指标进行检测,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2.4 安全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液

化学消毒剂应密封放置于阴凉处,尽量少用化学消毒剂。根据不同消毒剂,配备相应的防护用品。消毒剂现用现配,在配制和使用过程中保持空间通风,以减少消毒剂挥发对机体的损害。配制一些易燃药品时还要注意远离火源。若接触皮肤用清洗液进行彻底处理,挥发性药品吸入或中毒,要立即移到通风良好的环境休息,严重的还应及时就医。

2.5 减轻心理压力和身心疲劳

科室负责人应根据护理人员的分工不同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优化人性化管理以调整工作压力,减轻工作人员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营造和谐、轻松的工作氛围,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14]。同时定期组织集体活动,丰富工作人员的业余,劳逸结合,释放工作压力,增加同事间的凝聚力和相互关心。

消毒供应中心是医院每天能够进行正常运转和工作的重要构成部分,对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完善的职业防护是保证供应中心管理质量的重要问题。综上所述,工作人员在每天的工作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职业危害因素,随着工作量的增加、工作责任的加重,人员对自身职业安全的重视度会下降,因此进行职业防护的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在主观上要使工作人员强化对职业防护的安全意识,从预防入手,加大职业安全防护的知识教育和培训,规范工作人员每一项工作的操作行为,可以考虑将工作绩效与工作人员职业防护的执行率相挂钩,做到对工作负责,对自己负责。此外,在客观上科室要制定各项安全有效的防护规章制度,并通过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相结合的方式落实各项规章制度;配备合格安全的仪器设备,创造适合工作人员身心健康的工作环境。同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对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总之,所有措施的目的都是为了将职业危害降到最低水平,在保证工作质量的同时保障工作人员自身的安全和健康,使工作人员保持良好的身心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李丽静,赵佳梅.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职业损伤与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2):160.

[2]陈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感染性职业暴露分析及对策[J].全科护理,2011,9(4):907-908.

[3]罗爱红,段小兰.消毒供应中心去污区工作人员锐器伤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当代护士,2012,25(9):109-111.

[4]袁留霞.消毒供应中心(室)护士职业防护认知水平调查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6):163-164.

[5]潘湛,王勤熙.气溶胶病毒富集与检测研究进展[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8,38(6):579-581.

[6]徐洲.医院消毒供应中心职业危害及防护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7):853-854.

[7]王建国,王立波,逯长生华.医院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对策[J].吉林医学,2009,30(16):1857.

[8]耿秀云.供应室护士工作中的有害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5(11):1898-1900.

[9]王凌,盂艳杰,柴淑梅.供应中心敷料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与防护[J].中国实用医药,2011,6(36):263.

[10]史春香.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风险研究进展[J].河北医学,2011,17(6):820-823.

[11]卫生部.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中国护理管理,2009,9(6):27-32.

[12] 甄兰英,马艳,贾慧.山西省消毒供应中心护士岗位培训与实践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8):98-102.

[13]王兰英.怎样提高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J].医学信息,2011,24(11):266.

[14]曾广花,徐菊香,李林香.浅析消毒供应中心工作人员的职业暴露及安全防护[J].临床合理用药,2012,5(8C):159.

(收稿日期:2015-10-14)

猜你喜欢
职业危害消毒供应中心防护措施
介入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措施
电力系统二次安全防护措施分析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教学中PBL的有效运用探析
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的作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