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2016-10-21 01:33兰远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5期
关键词:腹泻小儿治疗

兰远

【摘要】 目的:观察和分析小儿腹泻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抽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的74例小儿腹泻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发放腹泻调查问卷表74份,回收72份(有效率为97.30%),统计分析小儿腹泻原因并予以相应治疗对策,同时进行观察和数据的处理分析。结果:本次小儿感染性腹泻29例(40.28%),非感染性腹泻43例(59.72%)。感染性腹泻者中,年龄>3岁者发生率高于0.5~3岁者;非感染性腹泻者中0.5~3岁者发生率高于年龄>3岁者,>3岁患者感染性腹泻发生率高于非感染性腹泻(P<0.05)。根据原因,给予相应治疗对策后,72例患儿大便次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大便性状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积极分析腹泻原因,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小儿; 腹泻; 原因; 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2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5-0125-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5.068

小儿腹泻作为儿科较为常见的消化道综合征,其发生率占全部儿科疾病的40%,5岁以下者每人每年发生率在0.86~3.90次[1]。该综合征临床多以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样或夹有不消化乳食或黏液为主,若治疗不及时或措施不得当,极易引起小儿脱水、酸中毒等严重并发症出现,致使患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2]。为掌握小儿腹泻原因,及时给予相应治疗对策,控制病情进展,本文对74例小儿腹泻者加以观察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3年2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的74例小儿腹泻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实验室相关诊断得以明确。其中男52例,女22例,年龄0.5~7.0岁,平均(3.50±1.00)岁;

体重12~25 kg,平均(18.00±2.00)kg;病程1~8 d,平均(2.50±0.30)d;排便次数4~10次/d;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

45例,脓血便18例,黏液便5例,软稀便6例;伴发热(体温37℃~39℃)34例,脱水10例。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同時对存在以下情况者予以剔除:(1)内分泌、消化系统存在严重器质性病变;(2)先天性疾病以及上呼吸道感染等存在其他疾病;(3)严重营养不良;(4)依从性差等其他原因退出本次研究。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回顾性观察74例小儿腹泻者基本资料,同时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制作《74例小儿腹泻原因调查及治疗效果观察表》,本次研究前制定统一观察标准,对参与研究人员进行统一培训、统一指导与督促,要求其详细、规范填写表中内容且由专人对调查中的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针对74例小儿腹泻者,共计发放74份调查问卷,回收72份,有效率为97.30%。

1.2.2 治疗方法

1.2.2.1 治疗原则 调整饮食、纠正脱水(饮食遵循低糖、低蛋白、低脂肪以及少量多餐原则,过敏者可予以豆制品代替,由稀至稠逐步恢复到普通饮食),合理用药预防并发症发生。根据腹泻分期,予以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其中急性腹泻抗感染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迁延性腹泻加强饮食干预和肠道菌群失调的纠正。

1.2.2.2 腹泻分期治疗 急性腹泻者,予以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抗感染治疗,根据脱水情况采用个体化的补液措施,轻度脱水者,口服补液(ORS),轻度脱水予以50~80 mg/kg、中度脱水给予80~100 mg/kg;中重度脱水者,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现象、防止并发症,根据情况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等;抗感染治疗,根据粪便检测结果进行干预,例如对于侵袭性细菌腹泻予以相应敏感抗生素治疗,非侵袭性细菌所致的腹泻,可予以相应支持疗法;轮状病毒感染者可予以广谱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配合微生态制剂(妈咪爱,1~2袋/次,1~2次/d)以及肠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散,1~3袋/次,分3次服用)。

慢性腹泻者,加强饮食调整和肠道菌群失调的纠正、防止脱水,例如饮食上停止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可进食米汤或稀牛奶,由少至多、由稀至稠;母乳喂养者缩短喂养时间、延长喂奶间隔;予以微生态制剂(妈咪爱,1~2袋/次,1~2次/d)调整肠道菌群,低镁时,予以25%硫酸镁0.20~0.40 ml/kg,1次/d,口服。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排便次数、粪便形状、伴随症状、腹泻原因、治疗效果等。大便性状评价:采用Bristol分型第5~7型,即5~7分。第5型(5分):软团、边缘清晰;第6型(6分):绒状物、边缘欠清、糊状便;第7型(7分):水样且无固体物[3]。粪便检测予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利用微生物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包括志贺菌、沙门菌、大肠杆菌等,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利用胶体金法。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72份小儿腹泻者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镜检调查统计

对72份小儿腹泻者粪便标本直接涂片镜检调查后,结果显示脂肪球检出阳性25例(34.72%),球杆比例失调18例(25.00%)。另外,小儿感染性腹泻29例,非感染性腹泻43例,非感染腹泻发生率高。感染性腹泻者中,年龄>3岁者发生率高于0.5~3岁者;非感染性腹泻者中,0.5~3岁者发生率高于年龄>3岁者;详见表1。

3 讨论

腹泻作为危害小儿健康的一种综合征,是我国儿童疾病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研究表明,小儿生长发育较快、胃肠道功能仍未成熟,因此易患腹泻病。一旦腹泻发生,极易导致消化道肠黏膜损伤、肠壁通透性增加以及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不利于小儿的成长[4]。因此积极明确小儿腹泻发生原因,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治疗方案,方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纠正患儿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病理变化,从而有助于患儿的早期康复。

本文对74例小儿腹泻患儿予以回顾性观察,且发放调查问卷表,回收72份(有效率为97.30%),从患儿调查问卷表可知,所回收的72份调查表中小儿腹泻原因包括感染性腹泻与非感染性腹泻,前者包括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例如本次病原学检查显示细菌性腹泻19例、发生率为65.52%,包括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沙门氏菌、志贺菌,尤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主,研究显示,该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能够对上皮细胞造成侵袭引起肠黏膜绒毛破坏、充血水肿而诱发腹泻发生[5]。而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为主,共计10例(34.48%)。非感染性腹泻包括饮食原因、喂养不当、环境变化、过敏、菌群失调等,本次研究显示,脂肪球检出阳性25例(34.72%),说明此类患儿存在消化不良,球杆比例失调18例(25.00%)提示患儿菌群失调。综合上述两组数据,结果表明小儿腹泻以非感染为主(59.72%),但按照年龄段来说,3岁以下小儿腹泻非感染性腹泻所占比例较高,3岁以上感染性腹泻发生率高。因此笔者认为临床中除了止泻、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外,根据小儿不同年龄段以及小儿腹泻原因、特点,给予相应治疗对策,方能有的放矢,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对于感染性腹泻,应在明确感染病菌类型后,选用合理有效抗生素抗感染处理,而非感染性腹泻则无需加用抗生素等,所以在本次治疗原则下,予以相应措施能显著减少患儿排便次数、改变大便性状。另外,在治疗过程中,腸道微生态的平衡维持至关重要,这样有助于天然屏障的重建,从而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等[6],例如本次所给予的妈咪爱。

综上所述,对于小儿腹泻者来说,积极分析腹泻原因,根据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才可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培茂.124例腹泻原因分析及临床治疗方法[J].药物与人,2014,27(4):183-184.

[2]隋丽丽,乔海燕,单康宁.小儿腹泻的病因及预防浅谈[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28):369-370.

[3]段恕诚.儿科感染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20-629.

[4]张静.小儿腹泻的临床病因分析及其治疗原则[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7):41-42.

[5]郑玉强,张鹏辉.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学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7):844.

[6]卢薇.微生态制剂(金双岐)联合思密达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3-4.

(收稿日期:2015-10-28)

猜你喜欢
腹泻小儿治疗
小儿难养
舒肝健脾方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68例疗效观察
肠炎宁颗粒治疗小儿肠炎疾病的可行性分析
62例破伤风的诊断、预防及治疗
1例急性肾盂肾炎伴有胡桃夹综合征保守治疗和护理
乳酸菌片联合复方胃蛋白酶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效果观察
新生儿惊厥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研究
小儿惊厥紧急处理
容易混淆的两种小儿紫癜
小儿厌食的简易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