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网球运动员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2016-10-21 19:43解中亚
青年时代 2016年5期

解中亚

摘要:通过网球二级运动员发球的运动学指标分析,以期提高初级网球运动员发球水平,并为教练员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两台200 Hz高速摄像机对8名女队员发球进行三维拍摄,通过视迅解析系统对所拍摄影像进行三维重构及运动学解析。

关键词:女子网球运动员;大力发球;运动学分析

发球技术是网球运动中最重要的击球技术。尽管发球是完全由运动员自己控制的,但它是由上下肢及躯干共同参与的复杂的全身协调运动,并不容易掌握和控制。目前对我国网球运动员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女子网球运动员的发球的运动学指标分析,以期找到提高我国初级网球运动员发球水平的方法,并为教练员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录像解析法:

数理统计法。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抛球举拍阶段

抛球是网球发球技术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抛球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发球技术的合理性。有研究表明身高1.8m的阿加西抛球的最大高度仅为2.84m,而击球时刻球的高度为2.79m,即最高点与击球点落差仅为0.056m。身高1.75m的张德培抛球的最大高度为3.25m击球点高度为2.69m,落差为0.56m。还有资料显示,优秀运动员抛球最高点与击球点落差在0.5m左右,有些甚至在0.2m左右。通过比较发现,我国球员的抛球整体偏高且抛球最高点与击球点落差较大。其中抛球最高可达4.03m,落差为1.45m(球员身高为1.70 m)。这影响了运动员击球的准确性。

2.“搔背”阶段

“搔背”階段是指运动员在抛球举拍结束时刻的身体姿态基础上,下肢迅速蹬伸,使身体重心快速升起。同时持拍侧上臂外旋,肘关节屈曲,球拍背向击球点方向运动。

髋关节角加速度(角速度斜率)首先达到最大值,随后膝关节角加速度和踝关节角加速度逐一达到最大值。蹬伸过程中,下肢关节角加速度越早达到最大值,说明使关节伸的肌群越早发挥出其爆发力,提高了关节打开的速度。因此运动员在蹬伸阶段关节发力顺序为:髋-膝——踝。从解剖学上看,这是由于从髋关节到踝关节,各关节肌肉生理横断面逐个减少,各关节所配置的肌肉力量由强变弱。蹬伸过程中,运动员快速抬高身体重心,这需要克服相当大的阻力才能完成。尽管在这个阶段人体运动链中的各关节肌肉同时用力。但由于髋关节的肌肉的生理横断面大,产生的肌力矩也大,因此它能首先发挥其爆发力来克服阻力距,使环节产生角加速运动。在此基础上膝关节和踝关节才能逐个发挥爆发力。

膝关节和髋关节在在这个阶段的蹬伸幅度的离散型较大,说明受试者下肢的蹬伸动作技

术个体差异较大。这和运动员个人肌肉力量素质关系密切。本研究做了8名运动员在“搔背”阶段,膝关节蹬伸幅度和蹬伸角速度之间的相关性检验a持拍侧为r=0.24(p>0.05),非持拍侧为r=-0.28(p>0.05)。这说明蹬伸幅度与蹬伸角速度之间无规律关系。

3.挥拍击球阶段

在挥拍击球阶段,运动员与地面的接触很少,或者完全处于腾空状态,在忽略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人体仅受重力的作用。因此,在这个阶段人体是一个所受合外力矩为零的封闭力学系统,人体动量的只能从身体某一环节传递到另一环节,并最终传递给球拍。

本研究8名受试者持拍侧上肢的运动规律是:肩关节首先发力,做内收运动和水平外展运动,最先克服阻力使上臂朝击球点方向运动。随后肘关节迅速发力伸展,前臂绕肘关节想击球点转动,将球拍举起。在肘关节完成发力以后,肩关节快速内旋完成击球。因此挥拍击球阶段,持拍臂的发力顺序应该描述为:肩-肘-肩-腕。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网球运动员发球时抛球较高,影响了动作技术连贯性以及击球时刻的准确性。

缓冲结束时刻,部分运动员存在过度顶髋的现象。这会造成下肢发力不充分,最终导致球速下降。

建议我国网球运动员降低抛球高度。如抛球最高点与击球点落差在0.5m左右。髋是挥拍击球最先发力的关节,而躯干(特别是腰腹部)是整个发球过程中人体动力链传递的枢纽。建议网球运动员加强身体核心区稳定性及肌肉爆发力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