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安
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确立,丝路文化成为这几年中国文化热中最热的一个东西,丝路文化不管陆路或海路,当初从历史上发根起苗,并逐步走向成熟,它的中心和灵魂一直在长安,就是今天的西安,因为这个城市在当时的时代,是世界的中心和制高点。
有的文化时过境迁以后它就腐朽了,起码是老气横秋,唯陕西的文化因了这特殊的历史角色和曾经的国家担当而珠光宝气,历久弥新。我个人觉得“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是全球一体化时代中国在经济、外交、文化领域面向世界的一个主动作为姿态。可以说,唐朝以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再无主动过,那么这个姿态当然就是国家强盛的一个标志。今天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对我们的丝路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遗产,它有没有符合全球化时代的自身的那种结构和款式,如何站在现代高度建构这样一个文化融入全球、全人类的现代价值,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时代课题。
回溯丝路文化曾经影响世界的历史背景和今天“一带一路”战略下我们的文化表现,我们今天迫切需要回归到更高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覺与自省,需要拿出更多、更彻底的理性,去面对比之古代世界而言变得更加多元和复杂的现代世界。从改革开w放三十年来我们努力要走出去的种种实践来看,尤其近几年我们在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很多举措来看,明显存在中国一头热,国际化响应不够充分的问题,国际世界整体上对我们缺乏响应能力。
另一方面,单从我们国内的情况来看,我从前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包括海上丝路、陆上丝路在内的将近20场的论坛,有一个深刻的感受,各地都有大规模的、系列的以丝路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但是应急性的东西多了一些,篡改历史真实、历史背景,搞急不可待的丝路文化工程项目活动,这方面的倾向性是非常突出,文化造假风气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很多东西停留在宣传品和贩卖标签的水准,很多东西连商品都算不上,更算不上文化品和艺术品。
纵观丝路文化的历史形成过程,在历史上,丝路国际化格局的扩展最先不是以文化为目的的其它国家行为,它最后在历史反复地演变转型之后成为文化之路,带有某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其中蕴含着文化世界化的必然的历史逻辑。但今天我们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以国家战略的高度要实现一种现代化的走出去,我们是主动出击,主动要求融汇,那么它的主调和主题必然是文化的,文化必须先行,要文化引领。
文化如何先行,如何建立自己能够整个融入世界进程中的有效性,我觉得有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定要成为我们展开自己的思考和付诸行动的思想与原则:
第一,从历史经验看,“丝绸之路”是质量之路,当时为什么“丝绸之路”能建立起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丝绸之路”为什么能够建立起来,为什么能够维持下去并产生积极的、真实的历史影响力,源于国力的强大,国家的强盛,我们的文化与文明的高端和产品的无与伦比,我觉得这是根本。
文化的空间和开拓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必须有强大的国家背景和基础,只有创造力和独创性处于影响世界和人类的高端,你的这个东西带给人类和世界的是福气,这样它才是有可能的,你走不出去人家会主动来学你、请你。
第二,我们今天的丝路新战略在提倡一种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要不停地进行更高级别的文化自省,不断审问、审判自己,我们距离文化自信到底还有多远?我觉得文化自信最忌盲目自大,文化自信不能是文化妄想,文化自信一定要有文化创新和相应的文化成果去引领、去支撑。
“一带一路”这个战略的要害并不是要我们向人类推销业已落伍的、固化的思想意识、文化理念包括价值观,而是要从和世界勇敢的碰撞对流中,解放和催生民族和国家最高创造力的世界机遇和人类机遇,让我们为世界提供创造性的思想价值、文化意识及文化理念,为中国融入世界敞开更加广阔的舞台和发挥空间。
第三,陕西的文化,丝路新文化,包括我们整个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近现代以来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创新驱动和创新传统,被动依赖于资源,缺乏原创,缺乏时代感,缺乏现代性。
文化的一个常识问题是,文化资源大省并不等于文化大省,文化资源大国也并不等于文化大国。任何一种文化资源,如果它的寿命超过了300年以后,就不再属于一民族、一国了,它从传承意义上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共有的资源。所以我们今天整合丝路文化,面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时候,我觉得这也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背景和原则。今天是我们对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所有的国家有了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的时代,我们知道,美国有美国精神,欧洲有欧洲精神,俄罗斯有俄罗斯精神,他们这种精神的核心和共性都是由于他们能面向全世界,居于创新引领的最高端,那么这种东西也正是近现代以来他们成为引领世界超级强国的根本,也是他们总是将一己一国之价值观不断向人类推销的底气。
文化要走出去是最难的,如果你做不到最好拱手相送都没人要,一厢情愿的事情是成不了中心的。没有创新能力、没有统领整个这个时代最高的创造能力,你永远是一个瘸子,以跪姿行走,没有和世界对话的资本。
文化走出去,再多一份冷静,再多一份清醒,在冷静、清醒中再多一份自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