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以为质,文以表之,蕴以积之,行以成之

2016-10-21 17:02王晓晨
亚太教育 2016年5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

王晓晨

摘 要:教师职业,通常被人们称之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当今的世界,多种文化充溢,关于教师素养的构成以及今后发展的各种呼声此起彼伏,各方言论各具其观点。到目前而言,仅对教师素养的定义形成了较为统一:教师素养,一般称为教师专业素质,是指能顺利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个人认为,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哲学思考,文学表述,历史底蕴,阐述如何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教育文化与当下一个历史时期的教师素养培养结合,浅议教师作为一个社会职业人当具有的素养。

关键词:哲学思考;文学表述;历史底蕴

一、教育哲学与哲学的思考

在展开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阐述一下哲学的相关内容,当下关于哲学的一般定义为: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于当下教学仍有着一定关联。在当下对于教育的研究中,有一门学科称为教育哲学,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就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教育哲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1832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所开设教育哲学讲座,最早使用“教育哲学”一词。在我国,王国维先生对“哲学是教育学的基础”这一论断是十分赞同的。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和哲学有着密切联系,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必要的哲学思考注定是必不可少的。在当下很多教师的认识当中,如何提升升学率,如何更好地完成授课是当务之急。而哲学通常在人们的印象当中又是一个枯燥乏味,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而在很多教师培养中,教育哲学又非具有极其重要和显赫的地位,因而对于哲学对于教育的作用自然黯然,更缪提个人的哲学思考。笔者却并不如此认为,个人觉得,教育哲学可以有助于分析教育的概念,确立教育的价值观念,反思个人的教学活动,最终助其成为一个成熟的教育者。通过教育哲学中所罗列的观点,找出与个人思想的契合点,解释,阐述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通过团队沟通交流,实现自我提升。

二、文学的表述

(一)璀璨辉煌的中国文学语言

纵观5000年中华文明的历史,那一件件文明创新的华丽篇幅如同洪荒烈火粹炼的精金,是亘古风霜琢磨切磋的美玉,是古老中华民族献给世界文明皇冠上的明珠。它不仅照亮了鸿蒙大地,更引领着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走向日有所长的新生。不论是散发着温尔浓雅的《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还是屈原所著的恢弘大气《九歌.少司命》:“秋兰兮蘼芜,罗生兮堂下。绿叶兮素枝,芳菲菲兮袭予。”以至后来众多的唐诗,宋词,煌煌然使中华文明无比绚烂,那些唯美的语言,至今读来仍让人心动不已,”彼时明月今时望,奈何明月诉离殇。楼高明月人独倚,又把明月醉成双”,悠悠千年已过,我们却依旧能从这些唯美的诗词中,感受到平生留恋,独步炎凉,世间哀愁,原来从来都是无止无休,轮回不过是一一从头来过.流连在中华文明的史册中,我们不禁惊叹文化的博大精深,如何将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学表述用于教育教学,将是笔者接下来讨论的问题

(二)唯美的教育典籍语言

此段将以《学记》为例,简单例举教育典籍中唯美的语言:

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简短的文字却体现出了教育对于为君治国的重要性,孔子曾将“庶,富,教”作为三大立国之本。个人认为先王法典,在此处可以理解为间接经验,通过学习间接经验可以明道理,自省于身。古语有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因此,让人民学习先王法典,在于规范言行。

②: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返,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成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从查阅资料得知,庠起源于五帝时期,是原始部落存储粮食或者饲养牲畜之所,往往由部落年长者看管,后成为养老敬老所在,由于部落老者担负教育下一代任务,于是庠成为教育的所在。在学记的这篇中,提到了古代中国的各级教育机构,体现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同时,文中提到了古代教育的考核办法,依据年限,对不同层级的儿童进行不同的考察,从小成到大成,不仅要精通知识,还要尊师重教,友善对待同窗,全面教育的萌芽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以以上两个简单的例子,可以看出,在古代教育典籍当中,用词之精准,内容涵盖之丰富,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三)教师当具有的文学表述能力

教师语言表述能力是一位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如何能将即将教授的内容清晰明确的讲述出来,是一个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素养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这里简单阐述一下。众所周知,教师授课所用的语言多是书面语,一般的俗语,口头语不建议出现在课堂教学中,而笔者认为,教师在授课当中,应当发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势,同一个词语,可以教会学生通过的不同的形式表達出来,体会这些相近而又有所区别的词之间的联系,相比会比直接灌输近义词要有趣得多。同时,教师和谐的语言节奏,准确丰美的文采,也将会一堂课增色不少。在网络用语充斥我们日常用语的环境下,有谁还能记得,曾经有人用“彼年豆蔻,谁许谁地老天荒。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来传递那样美的爱情,想必远胜于今天充斥网络世界的“亲”吧。总还常常想起唐寅那首《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当下的人们,纵然吐槽生活尽各种嬉笑怒骂之能事,恐在无人能写出如此绝美的吐槽文章了吧。以这样两个例子,只是想阐明,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将这样美好的语言用于课堂教学,何愁我们的传统精粹会没落。

接下来,阐述一下,如何增强教师的文学表述能力、其一:教师自身应当通过广泛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关于语法学,修辞学。这是最基本的文学表述要素,首先能将即将要讲述的内容准确无误,清晰明了的讲出来。在这个基础上,有深厚的古文底子,对于璀璨的中华文明了然于胸,这样在用时才可游刃有余,使用恰当。其二:虚心向表述能力强的人进行学习,获取经验技巧,提升自己。注意发挥团队的力量,通过讨论,交换经验,听取别人的意见建议,获得进步。其三:注重发挥边缘学科的作用,戏曲,音乐,都凝聚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汲取提升课堂语言更的技巧和方法。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其四:勤加练习。古语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再多的理论积累,如果不付诸实践,就会进入“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的困局,在实践联系中,积累经验,总结不足,不断提升。

三、历史的底蕴

(一)东方醒狮的文化底蕴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主流是经世致用、积极进取、报效国家、回报社会,以天下为己任,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即使“出世”的道家、佛家也是如此,道家的出世,并不是厌世与悲观绝望,不是逃避,而是追求精神的自由与超脱,是对自然的回归;而佛家更是倡导救苦救难、普度众生,其实与儒家的经世致用是在不同层面上对民生的关照,不过儒家关心的是民生现实的生存与生活,而佛家关注的是终极关怀,两者是殊途同归的。纵然众说纷纭,纵然百家争鸣,但是不可否认,中华文化底蕴以“伦理”为核心,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奉行“父子有亲,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夫妇有别,长幼有序”的伦理观念,将“修身、齐国、治家、平天下”作为终身奋斗的目标。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二)历史中的教育

当中国的历史巨轮,从原始社会刀耕火种的滚滚洪流中来到奴隶社会,经过夏商的历史淬炼,到达奴隶社会的顶峰周朝时,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教育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成均,庠,序,校依次出现;由于彼时社会重视礼乐,瞽宗这种学校形式应运而生;学在官府,学术官守成为时代主流,辟雍和泮宫成为最早的学校分层的代表。春秋后期,随着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王权衰落,“周王问鼎,意不在鼎,而在天下”成为诸侯分战的典型代表,在这种情况下,稷下学宫出现,百家争鸣成为历史的一个重要现象,此后,中国的教育围绕着学院和思想两条主线向下延伸:汉代太学,总景观,国子监,书院依次出现;围绕思想产生的选士制度的变迁,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直到科举制。从中我们可以窥测到,中国教育的内涵之广大,思想之多样丰富可见一斑。纵然其中印有封建时代特有的一些烙印,可是去伪存精之后,我们仍能发现其中众多思想让我们今日读到,仍能觉得心动不已,例如《大学》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实现大学教育的三个目标,《大学》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步骤,朱熹称为“八条目”。

(三)教师当具有的历史底蕴

笔者认为,当今教师当厚积而薄发,以自身深厚的历史底蕴,感化学生,身体力行倡导学生去做谦谦君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拋弃传统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没有底蕴的民族无法长久存在,没有精神底蕴支撑的民族必当沦落为陪衬。当今中国,经济腾飞,曾经的东亚病夫已脱胎换骨成为今日的东方醒狮。乘着经济高速发展的东风,我们必需在思想领域有所突破,千年的文化积累,我们的先祖们留给了我们无法计数的文化财富,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将这些瑰宝教授给我们的学生。这对当今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授之于人的前提是自身有所积累,学记中有云: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这样的前车之鉴,我们必须警醒。我们是否是一个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我们自身是否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我们是否能脱口而出一些先哲之言;我们是否明确五千年文化积淀的核心;文明有爱礼仪谦恭的个人要求是否能够达到;有无慎独,有无常反思自身不足;这些问题都当引起足够的思考。

四、结论

“君子义以为质”出自《论语·卫灵公十五》,原文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意思是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忠诚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笔者认为,这段话,作为这篇文章的结束语比较恰当,本篇文章从哲学思考,文学表述,历史底蕴三个方面,阐述了教师素养的内涵,这也是做此文的出发点。通过十八大报告,以及之后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的会议精神,我们了解到,国家已将文化繁荣,传统文化新时代发展作为一个重点,作为文化传播中重要角色的教育者,当自省自身,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尽绵薄之力推动教育和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友松.当代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35.

[2]石中英.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潜苗金.学记[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4]杨伯峻.论语[M].中华书局,2012.5.

[5]论语全解[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11.

[6]黄晓军.提高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6.

[7]张岱年,方克立.高校教材《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8]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8.

[9]朱谦之.文化哲学[M].商务印书馆,1990.

[10]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
小学数学探究教学中的哲学思考
治国与治党—基于依法治国与依法治党的哲学思考
关于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问题的哲学思考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论当代企业社会责任发展及其哲学思考
中国梦语境下传统文化“八荣八耻”的哲学思考
党的纯洁性建设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