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俊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更好地发挥学前儿童心理学在中等职业学校应用型幼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需要因时制宜地进行变革。建构主义理论为现代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学习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实践。
关键词:建构主义 学前儿童心理学 教学
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我国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研究如何实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前儿童心理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教师(幼儿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学前儿童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 在高职高专的教学中,“学前儿童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部分陈旧繁杂,基本是普通本科院校内容 体系的压缩版,很少体现儿童发展的应用成果,在教学中几乎没有反映。同时,教学中过分重视理 论知识,对教育实践关注不够,学生难以及时感受到自身学习和教育实践的作用和影响。
一、优化课程内容,拓展学习资源
儿童心理学是从上世纪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的学科之一,与生理学、脑科学、儿科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相互交叉逐步形成了多学科整合的儿童发展学科。早期儿童发展科学的使命,一是弥合理论研究的“知”与实践领域的“行”的鸿沟,二是实现儿童发展的跨学科整合与交叉,最终形成整合性的儿童发展科学。
基于此,在课程建设中应对教学大纲进行充实和修改。调整后的课程内容包含三个模块:模块一,儿童发展的概况。主要涉及课程研究对象、方法、理论流派等学科基本问题。模块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主要介绍学前儿童生理、认知、情感、社会性、个性及文化性发展特点及培养方法。模块三,实践与探讨。主要是拓展应用的专题项目和幼儿园教育实践活动。调整后的课程结 构既具有学科的前瞻性和应用性,又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强化了培养高素质一线幼儿教师的目标定位。
二、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推进理实一体化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 行学习,有利于学生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学前儿童心理学”教学中,要强调“情境”“问题” 导向,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课堂教学注重贯穿任务驱动的基本理念,将经典案例引入教学各个环节。 每个主要知识点都与实际结合,把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具体任务中,使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学会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前儿童的想象”一课,运用三段视频引发学生思考、归纳幼儿初 期想象的目的性、创造性、想象与现实关系等方面的特点,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段幼儿绘画作品、游 戏活动、生活趣事等,引导学生概括幼儿想象的发展趋势。
课外实训主要以儿童观察测评、撰写心理分析报告、现场实验、设计心理训练游戏、制作教具 及实操幼儿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每章都设置实践项目。比如,幼儿感知觉 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在幼儿园进行半日观察,运用指认、讲述、作品分析等手段调查小、中、大班 幼儿的颜色、图形、空间等认知水平,记录教师活动中对幼儿感知能力的培养并写出评价建议。此外, 为保证实训效果,配备了学生实训课程手册,强化学生的岗位专業能力训练。这种突出实践的教学 方式,将新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应用融为一体,提升了幼师面对各种现实教育情景的实践能力。
三、改进学习评价方式,关注过程
传统学习评价只涉及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多采用日常检查加期末闭卷考试的方式。其中,日常检查约占30%,涉及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及作业完成情况;闭卷考试约占 70%,内容多是识记理解的题目,考查实际运用的很少。这种评价方式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应用,并不能有效评价 学生真实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同时,改革考试制度,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为使考试能够全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根据本课程要求制定考核指标;选用适当的考试形式,以结构分代替单纯的闭卷考试。
建构主义学习评价方式关注知识获得的过程,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此, 在评价时,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知识测试与实践应用考查相结合,把师生的注意力 集中到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学生由应考型学习向持续型学习转变。一方面,在日常的形成性评价中, 将提问、小组作业、调查报告、教学技能展示、见习考核等纳入平时成绩,注重学习任务的整体性评价、 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如引入学生小组自主出题,每章自主命题,交叉测试,将评价权适当交给学生, 发挥学生互评;另一方面,期末考核实现由“死”题向“活”题转变,压缩死记硬背的分值,加大活学活用的比例,重视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