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琛
摘 要:“过程与方法”作为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和学会交流。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多元、有效、差异的评价过程的实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培养高效的学习能力与塑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地理;“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
地理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生习得知识和掌握技能的过程,同时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推行十余年来,课程实施不再强调接受性的机械学习,而是倡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的学习,在地理学习的体验和实践中发现知识、获取技能和塑造情感。然而在“注重过程、积极参与、强调方法”的课堂教学实施氛围下,仍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如何走出藩篱,正视评价地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深入对地理“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的实践指导,对于推进地理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策略正在不断充实。然而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评价却大多停留在过去终结式的学习评价方式上,并没有将过程体验的态度与方法掌握情况放在评价体系之中。因此,将形成性的评价模式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对学生是否有效体验了地理过程、高效掌握了地理方法都理应纳入到 “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体系之中。具体的评价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条:
一、多元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地理学科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各方面能力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多元的过程。教育工作者面对多元化的课程要求,就应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去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注重学生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善用形成性的“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方式,对学生体验的效果、学习的程度、方法的运用、能力的拓展等方面进行评价。只有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评价观,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学校课程,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全面发展。
二、过程评价,引导学生学习体验
新课程改革中地理学习的过程是区别与以往教学的改革热点,多年来,基于对过程的体验方法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然而对学生在过程体验中的实时评价却往往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学生无法得知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是否积极、态度是否端正、方法是否正确,这很容易使学生迷茫,最后讓教学流于形式而无法起到应有的效果。地理学习的过程是需要教师主导的,而教师作为主导者就必须积极给予评价,对态度端正、学习积极的同学给予正面评价。反之,即便有的学生成绩不错,态度却消极被动,仍然要对其批评。课堂教学中的积极评价比成绩优秀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过程的体验中针对不同对象给予积极的实时评价,就能有效起到鼓励与批评的作用。这也区别于以往终结性的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培养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三、差异评价,帮助学生掌握方法
作为单独而特殊的个体,每一个学生在地理过程的体验和地理方法的掌握程度上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如何帮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过程和方法上有更大的发展、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信心,就需要教师对地理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进行差异性评价。淡化绝对的学习标准,使用相对标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的掌握、技能的运用等方面进行评价,以此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四、持续评价,关注学生能力发展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是一种短时评价,它具体表现了学生在课堂内短时的学习状况与学习成果。然而学习是个漫长的过程,如果要全面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仅仅靠短时评价是不够的。这就要求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对学生长时间的表现进行持续性的评价。例如任课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制作专门的档案袋,通过将长时间内学生的表现、成就和错误都记录在内,为长期的评价提供依据。然后将学生的知识基础、技能状况、个性特点和情感特征反馈到未来的评价方式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发展提供助力。
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实现是复杂的,与之相应的评价方法也是多样的。单独依靠一种评价方式去评价地理“过程与方法”的实现状况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教师需要灵活应用各种评价手段对过程的体验和方法的掌握中显现出的各种问题,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况不断改善评价体系,再反馈在现实的教学活动中,才能形成最适用、最有效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评价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家清.新课程高中地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评价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08(6).
[2]闫德明.学校发展的战略定位与特色设计[J].教育探索,2004(12).
编辑 丁可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