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石墨烯修饰多孔复合涂层超长开管液相色谱柱的制备与评价

2016-10-21 15:49张维冰高羽彭丽赵祎曼刘海燕
分析化学 2016年6期

张维冰 高羽 彭丽 赵祎曼 刘海燕

摘要采用原位聚合法在毛细管柱(3 m × 25 μm i.d.)内壁制备粗糙结构的聚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涂层,并将氧化石墨烯以共价键合的方式固定在涂层表面,制备成氧化石墨烯修饰多孔复合涂层超长开管毛细管液相色谱柱。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拉曼光谱等手段对固定相的结构进行表征,证实聚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涂层具有球形分散结构,而片状的氧化石墨烯均匀覆盖在聚合物层表面。球状的聚合物层及氧化石墨烯的覆盖极大地提高了色谱柱的相比及样品容量,乙腈水为流动相可分离烷基苯、中性多环芳烃、酸性和碱性化合物,乙腈0.02 mol/L醋酸铵为流动相可实现4种核酸碱基样品的分离。制备的色谱柱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测试的日内、日间、柱间重复性(n=6)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在0.3%~2.0%范围内。

关键词 氧化石墨烯; 多孔复合涂层; 开管毛细管液相色谱

1引言

石墨烯具有二维蜂巢状的单分子层结构[1,2],是碳质材料的基本组成单元。氧化石墨烯(GO)是一种石墨烯改性功能化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机械、热性能和光学性能[3]。由于其高比表面积(理论值2630 m2/g)和非定域化的π电子体系[4,5],氧化石墨烯在固相萃取(SPE)[6]、固相微萃取(SPME)[7]、磁固相萃取(MSPE)[8]以及色谱固定相[9]等方面均有应用。

氧化石墨烯的骨架和边缘上分布着大量羧基、羟基、环氧基和羰基等活性氧基团[10],因此较易将其修饰到其它材料的表面[11]。据报道,氧化石墨烯可以通过其羧基与氨基的反应化学键合到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的硅基质表面[12]。Qu等[13]使用3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作为交联剂,将氧化石墨烯纳米片固定到毛细管柱内壁,用于芳香族化合物的分离。由于GO结构中具有大π键、大量羟基及羧基等作用位点,对多种样品的吸附能力过强,限制了其作为色谱分离介质的应用。

毛细管开管柱具有制备方法简单、柱压低等优点,采用超长毛细管开管柱可有效提高绝对柱效,改善分离效果,但毛细管开管柱同时又存在相比低、样品容量小的缺点。多孔涂层开管(PLOT)[14,15]毛细管液相色谱柱,尤其是聚合物基质的PLOT[16,17]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开管柱的色谱分离性能。Karger课题组[18,19]发表了一系列将超长细内径PLOT柱用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文章,获得了超低检测限和超高峰容量。

本研究采用Luo 等[18]的方法制备PLOT柱,在毛细管内壁形成球形分散结构的聚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涂层,进一步在聚合物涂层上修饰GO[20,21],利用GO对样品的强吸附作用弥补开管柱样品容量不足的缺陷,并对制备的色谱柱加以表征和评价。

2实验部分

2.1仪器与试剂

P1201S高压恒流泵(大连依利特分析仪器有限公司);紫外检测器(苏州汇通色谱分离纯化有限公司);超声波清洗仪(Autoscience,天津奥特赛恩斯仪器有限公司);Nova Nano SEM 450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荷兰FEI公司);JEM2100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日本JEOL公司);Iuvia refl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英国Renishaw公司);实验用水经 Sartorius Arium 611纯水仪(德国Sartorius公司) 纯化。

熔融石英毛细管(25 μm i.d.×365 μm o.d.,邯郸市鑫诺光纤色谱有限公司);4氯甲基苯乙烯(VBC)、苊、蒽、邻苯二酚、对苯二酚、苯胺、对氯苯胺、1萘胺、胞嘧啶、尿嘧啶、胸腺嘧啶、腺嘌呤(上海阿拉丁试剂有限公司);异丙基苯、萘、间苯二酚(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二乙烯基苯(DVB)、偶氮二异丁氰(AIBN)、3(三甲氧基甲硅基)甲基丙烯酸丙酯(γmaps)(美国SigmaAldrich公司);乙二胺、硫脲、苯、甲苯、乙基苯(凌峰试剂有限公司);2,4,6三氟苯胺(瑞士阿达玛斯试剂公司);氧化石墨烯(先丰纳米有限公司);乙腈(ACN,色谱纯),甲醇(Methanol,色谱纯)购自山东禹王实业有限公司。

烷基苯类、多环芳烃类、苯酚类和苯胺类储备液用乙腈进行配制,混合样品溶液用50% (V/V)ACN进行稀释;核酸碱基类样品用1 mol/L NaOH进行配制。所用样品溶液使用前用0.45 μm滤膜过滤,并超声5 min得到无气泡均相溶液。

2.2GO修饰PLOT柱的制备

石英毛细管(3 m × 25 μm i.d. × 365 μm o.d.)依次用0.1 mol/L NaOH、H2O、0.1 mol/L HCl 和H2O冲洗1 h,N2吹干。用注射器推入γmaps甲醇溶液(1∶1,V/V),两端封口后,60℃水浴加热12 h。甲醇冲洗后N2吹干。取 AIBN(2 mg),VBC(200 μL)和DVB(200 μL)溶于甲醇(600 μL),超声混匀后充入毛细管柱中,70℃水浴反应16 h后以甲醇冲洗,N2吹干。处理后的毛细管通入乙二胺,70℃反应24 h,进行原位改性,以甲醇冲洗,N2吹干。将0.2 mg/mL GO分散液通入上述处理的PLOT柱,70℃水浴加热反应4 h,以H2O冲洗后保存备用。GO修饰PLOT柱的制备机理如图1所示。

3结果与讨论

3.1GO修饰PLOT柱固定相結构的表征

图2为GOPLOT柱的横截面扫描电镜图,可以看到毛细管柱内壁均匀分布一层球状物,说明聚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涂层在毛细管柱内呈现球形分散结构,极大地增加了毛细管柱内壁的比表面积。图3是GO修饰前后聚合物颗粒的透射电镜图。图3a中颗粒表面光滑,而图3b中颗粒的表层上明显覆盖一层充满褶皱的片状物,证明氧化石墨烯已成功键合到聚合物涂层上。

对氧化石墨烯修饰前后的聚合物层进行拉曼光谱分析(图4)。氧化石墨烯涂覆后的聚合物层拉曼光谱(图4b)与聚合物层拉曼光谱(图4a)相比,在1350和1600 cm

Symbolm@@ 1左右有兩个明显的吸收峰,分别为D峰和G峰,这两个吸收峰是氧化石墨烯的特征峰。

通过以上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和拉曼光谱等对固定相的表征,证明聚氯甲基苯乙烯二乙烯基苯涂层以球形分散结构均匀分布于毛细管柱内壁,片状的氧化石墨烯通过化学键合覆盖在球形聚合物层的表面。

3.2GOPLOT柱色谱性能评价

3.2.1烷基苯的分离图5为苯,甲苯,乙基苯,异丙基苯的分离色谱图。从图5可见,4种烷基苯可以在GOPLOT色谱柱上实现良好分离,洗脱顺序与它们的疏水性一致。说明烷基苯与GOPLOT色谱柱之间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其分子量越大,疏水性越强,与氧化石墨烯的相互作用力越强,保留时间越长。流动相中乙腈含量与烷基苯保留因子对数的线性关系见图6。4种烷基苯保留因子的对数与ACN

3.2.2多环芳烃的分离图7为4种多环芳烃(PAHs)的分离效果图。4种多环芳烃的峰宽随洗脱时间增加逐步增大,并且出现了拖尾,以75%乙腈洗脱,不对称因子达到3.04。氧化石墨烯具有大的离域π电子体系,多环芳烃也具有π电子结构,二者之间既存在疏水相互作用,又有ππ堆叠作用[22],因此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与氧化石墨烯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强,且共轭体系越大ππ堆叠作用也较强,最终导致苊和蒽拖尾。

3.2.3酸性化合物的分离3种弱酸性苯二酚异构体在GOPLOT柱上的分离情况见图8。氧化石墨烯和酚类化合物之间包含多种相互作用,除疏水相互作用和ππ堆叠作用外,还包含氢键相互作用。氧化石墨烯的骨架和边缘处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如羧基、羟基和环氧基等,这些含氧基团与酚类化合物之间可以形成氢键相互作用。此外,毛细管内壁上未完全覆盖的硅羟基及聚合物层上残留的氨基,也可能与分析物之间形成氢键作用。GOPLOT色谱柱与酚类物质之间作用位点多,相互作用力多样化,

有望用于复杂酚类物质的分离。

3.2.4碱性化合物的分离如图9所示,5种芳

香胺类弱碱性化合物在GOPLOT柱上实现了基线分离。表1列出了硫脲和5种胺类化合物的分离度、半峰宽和理论塔板数。分离度达到2.29以上,最大理论塔板数达到5万以上,5种化合物在20 min内完成出峰,证明GOPLOT色谱柱具有高柱效、快速分析等优点。

除了疏水相互作用,GOPLOT柱与芳香胺类化合物之间还存在ππ堆叠作用,从5种物质的色谱图可对分离机理进行推测。1萘胺在5种检测物中疏水性最强,另一方面,因其存在萘环,与氧化石墨烯之间ππ堆叠作用更强,因此保留时间最长,峰宽最大;2,4,6三氟苯胺上的氟取代基具有很强的吸电子作用,减弱了其苯环上的π电子云密度,与柱内壁氧化石墨烯之间的ππ堆叠作用减弱,比极性强于它的对氯苯胺更先出峰,说明其与固定相之间的ππ堆叠作用占主导地位。其它3种物质则极性强的先出峰,极性弱的物质后出峰,以疏水相互作用为主导。

实验表明,中性、酸性和碱性化合物均可以在GOPLOT柱上实现良好分离。ππ堆叠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作用形成的混合保留模式,使GOPLOT色谱柱与传统的反相色谱柱相比拥有独特的色谱分离性能。

3.2.5核酸碱基的分离核酸碱基由于极性较强,在反相色谱中几乎没有保留,通常很难实现分离。本研究选取一组核酸碱基在GOPLOT色谱柱上进行分离,分离情况如图10所示,4种核酸碱基在GOPLOT柱上的分离效果良好。氧化石墨烯的强吸附能力增大了核酸碱基的保留,这是疏水相互作用、ππ堆叠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3.3重复性及稳定性考察

重复性及稳定性是考察色谱柱性能的一项很重要的指标。实验选取邻苯二胺、苯胺和2,4,6三氟苯胺3种组分对GOPLOT柱的重复性及稳定性进行考察,结果见表2。次间、日间以及柱间的相对标准偏差都在0.3%~2.0%范围内,证明在液相色谱模式下,所制备的GOPLOT色谱柱的稳定性及重复性良好。实验中GOPLOT柱可正常运行200次以上(图11),如此长的柱寿命也再一次证明氧化石墨烯纳米片通过共价键合修饰在毛细管柱内壁。

4结 论

通过共价键合的方式制备GO修饰的毛细管开管色谱柱,并采用SEM、TEM、Raman等手段对固定相结构加以表征。结果表明,形成的球状聚合物均匀分散在柱内壁,而在其表面修饰的GO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可极大地提高固定相的比表面积,改善所制备色谱柱的分离性能。与传统的反相色谱柱相比, GOPLOT色谱柱具有独特的色谱性能,这归功于其多作用位点的混合保留模式,包括ππ堆叠作用、疏水相互作用和氢键相互作用等。烷基苯、中性多环芳烃、苯酚类化合物、苯胺类化合物以及核酸碱基等均可以得到良好分离。多次运行后,次间、日间及柱间保留时间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2.0%,证明GOPLOT色谱柱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所发展的柱制备方法及得到的结果为氧化石墨烯用于色谱固定相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References

1Novoselov K S, Geim A K, Morozov S V, Jiang D, Zhang Y, Dubonos S V, Grigorieva I V, Firsov A A. Science, 2004, 306(5696): 666-669

2Geim A K. Science, 2009, 324(5934): 1530-1534

3Zhu Y W, Murali S, Cai W W, Li X S, Suk J W, Potts J R, Ruoff R S. Adv. Mater., 2010, 22(35): 3906-3924

4Dreyer D R, Park S, Bielawski C W, Ruoff R S. Chem. Soc. Rev., 2010, 39: 228-240

5Allen M J, Tung V C, Kaner R B. Chem. Rev., 2010, 110(1): 132-145

6Sereshti H, Khosraviani M, Samadia S , AminiFazlb M S. RSC Adv., 2014, 4: 47114-47120

7Huang G, Li H F, Zhang B T, Ma Y, Lin J M. Talanta, 2012, 100: 64-70

8Geng Y, Ding M, Chen H, Li H F, Lin J M. Talanta, 2012, 89: 189-194

9Liang X J, Wang X S, Ren H X, Jiang S X, Wang L C, Liu S J. J. Sep. Sci., 2014, 37(12): 1371-1379

10McAllister M J, Li J L, Adamson D H, Schniepp H C, Abdala A A, Liu J, HerreraAlonso M, Milius D L, Car R, Prudhomme R K, Aksay I A. Chem. Mater., 2007, 19(18): 4396-4404

11Yang H F, Li F H, Shan C S, Han D X, Zhang Q X, Niu L, Ivaska A. J. Mater. Chem., 2009, 19: 4632-4638

12Ou J F, Wang J Q, Liu S, Mu B, Ren J F, Wang H G, Yang S R. Langmuir, 2010, 26(20): 15830-15836

13Qu Q S, Gu C H, Hu X Y. Anal. Chem., 2012, 84(20): 8880-8890

14Kennedy R T, Oates M D, Cooper B R, Nickerson B, Jorgenson J W. Science, 1989, 246(4926): 57-63

15Yang L, Guihen E, Holmes J D, Loughran M, O′Sullivan G P, Glennon J D. Anal. Chem., 2005, 77(6): 1840-1846

16WANG FuQiang, CHANG SuPing, DAI XiaoJun, GONG BoLin. Chinese J. Anal. Chem., 2012, 40(3): 415-420

王富強, 常素萍, 戴小军, 龚波林. 分析化学, 2012, 40(3): 415-420

17Gao X, Mo R Z, Ji Y B. J. Chromatogr. A, 2015, 1400: 19-26

18Luo Q Z, Rejtar T, Wu S L, Karger B L. J. Chromatogr. A, 2009, 1216(8): 1223-1231

19Wang D, Hincapie M, Rejtar T, Karger B L. Anal. Chem., 2011, 83(6): 2029-2037

20Liu Q, Shi J B, Sun J T, Wang T, Zeng L X, Jiang G B. Angew. Chem., Int. Ed., 2011, 50(26): 5913-5917

21Dreyer D R, Park S, Bielawski C W, Ruoff R S. Chem. Soc. Rev., 2010, 39: 228-240

22Chen J M, Zou J, Zeng J B, Song X H, Ji J J, Wang Y R, Ha J, Chen X. Anal. Chim. Acta., 2010, 678(1): 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