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琳
【摘 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情感教育不仅可以引领学生作品欣赏、情境体验还能激发他们故事联想、陶冶学生的情操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是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课题。但是如何提问才能让学生很好的融入课堂中来呢?就需要我们老师用情感来带动做到以下几点。
【關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课堂;情感教育
一、了解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价值
初中语文新课标将教学目标确定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教育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有效途径。什么是情感?它是一个人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 是客观现实能否符合主观需要的一种内心感受。语文学科不仅仅是一门语言学科,更是一门培养情感的学科。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值情感世界的成长期,情感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至关重要。《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实施情感教育是全面、系统地完成初中语文三维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中学生情感问题的迫切要求。情感教育的实施有助于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的个人情感得到洗礼和升华。所以说,语文课堂是情感教育的基地,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
二、教师要热爱本职工作,倾注感情
著名教育家夏尊曾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想把语文教学和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知识的传播者——语文老师,首先应该让自己以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平易近人的态度这样一种形象出现在课堂上。老师的精神面貌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努力让学生一上课就产生愉悦兴奋的情绪,思维积极敏捷,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互增互长的预期效果;反之,如果老师一进教室就萎靡不振,冷若冰霜,甚至疾言厉色,就会使学生一上课就产生紧张情绪,压力过大,导致思维滞缓,别说陶冶情操了,就连灌输知识都成了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所以,语文老师不仅不能把生活中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上课要全身心投入外,还要以身作则,努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比如,在学习《黄河颂》时,可以让学生先齐声唱《保卫黄河》,在雄壮豪迈的氛围中带着亢奋的情绪进入《黄河颂》的学习,进而树立以热爱祖国山河为荣、危害祖国山河为耻的意识。
三、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手段来创设意境,情感在一定的情境中很容易产生。将课堂教学真正于学生情感结合起来,必须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其融入课文中去。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每一篇课文都是饱含感情的,它承担着丰富和美化人们精神生活的使命,它向我们展示世界,表达心灵,并启示真理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地位是主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学生心目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之弦,通过相机诱导把学生引入到课文描写的情境中,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教《陈情表》一文时,教师可引入这样一段导言:“在我国文学史上,有一篇散文把作者对祖母的孝心表达得淋漓尽致,为历代传诵,古今无数志士为之动容,连当时的皇帝也深受感动,赐其仆人以侍奉其祖母。”学生听了后,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教师接着又说:“李密的《陈情表》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宋代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说‘读诸葛亮《出师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坠泪者,其人必不友。”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一个个想知道到底是怎样的文章有这样的魅力,一下子就把他们引入到了新课的学习上来。
四、了解人物以及写作的背景来把握课文的情感
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课前应该先让学生了解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鲁迅的资料。《故乡》中的闰土,就是以鲁迅家乡的农民张润水为原型的,他代表了中国封建农村因贫穷、落后的生活重压而变得麻木、愚昧的农民形象。在讲这篇课文时,教师也要对鲁迅进行全面介绍,他用文学来警醒国人,他对国家、对民族、对革命作出的巨大贡献。课文对“故乡”的回忆,充满着童趣,但现实的“故乡”却在生活的重压下失去了生机。通过描写故乡变了,反映出人们在黑暗社会里挣扎的悲惨命运。学生在了解了作者和写作背景后,再去读这篇课文,通过人物的具体形象来激发出学生的情感。
五、通过品读来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需要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品读,帮助学生进行感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认真反复读文章,反复揣摩作者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获得作者想表达的意图。多读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可以让人的思绪飞扬,从读中感悟,从读中升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读,大声读,读出感情,读出感悟,教师要从语
音语调、动作、神情等方面进行指导示范。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无论是朗读的节奏、语音、语调、语速等,都会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在朗读时注意朗读节奏的轻重缓急,在朗读中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享受文言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而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感情基调悲凉,又蕴含激昂,在进行阅读时,应注意关键词的语调,适时的控制语速。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应引起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充分重视,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下,获得思想启迪。使学生的身心在这种氛围之内得到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魏春丽.谈语文课堂情感教育目标的实现[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3)
[2]李宏喜.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8)
[3]许红标.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