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洋
摘 要:白瓷是釉料中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呈色剂,生坯挂釉,入窑经过高温火焰烧成的素白瓷器。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中国的瓷器制作历史悠久而且种类很多,除了有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朴实无华,但白瓷展现给人们的是更自然的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烧制白瓷的国家,白瓷是我国窑工的一项重大发明,它的出现被誉为我国陶瓷工艺发展史上的第四大里程碑,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白瓷的代表,即定窑、邢窑和巩窑及其他们的特征。
关键词:北方白瓷;发展;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K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21-01
一、北方白瓷的代表
(一)邢窑白瓷
邢窑窑址位于今河北邢台市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我国白瓷生产的发源地,是我国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邢窑白瓷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发展前期——北齐至隋代。在这个时候白瓷胎质色白、釉色乳浊淡青、釉薄处呈白色、北朝白瓷泛青或闪黄,是还不成熟的白瓷。到了隋代白瓷精细、胎质洁白、胎薄、釉色纯正莹润。这时候的器型主要有盘子、碗、瓶、、和罐子等生活用器;(2)成熟时期——唐代。唐代的白瓷朴素大方,极少装饰,造型上以器物的实用性为基础,线条简洁流利,流露出质朴自然的美。这时候邢窑器形中也出现了雕塑、、印花、刻花、压边、起棱、花口等装饰手法;(3)走向衰落——五代以后。邢窑因为受战乱影响以及优质的原料缺乏所带来的影响和制瓷技术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逐渐走向衰落。而且,在宋代时期邢窑北部的定窑和南部的磁州窑依靠它们当地丰厚的资源迅速的发展起来,这也使得邢窑慢慢的衰落了。
(二)定窑白瓷
定窑是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白瓷窑场,因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所以命名为“定窑”。定窑始于唐朝晚期,终烧于元朝。唐、五代时期定窑烧制的白瓷受到了邢窑的影响。在外观上和邢窑非常相像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到了宋代,定窑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工艺制作技术,烧制出的白瓷独具风格,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定窑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古文献中称之为“黑定”、“紫定”和“绿定”。定窑之所以在中国陶瓷发展的第四个里程碑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还缘于它首创的芒口覆烧工艺以及高超的刻花、划花和印花艺术,它们深深地影响了国内外许多窑场的生产。
(三)巩窑白瓷
巩窑,也可称为巩县窑,位于今河南省鞏义市境内,是我国著名的古代瓷窑。河南巩县窑在隋唐时期烧制的白瓷应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精细白瓷之一。巩窑起源于北朝时期,鼎盛于唐代,到了宋、金时期逐渐衰落了。巩窑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黄、蓝等单色釉和唐三彩、绞胎瓷。巩窑烧制白瓷的时间相对较短但在盛唐时期也是贡白瓷的官窑作坊之一巩窑产品的外销推动了世界陶瓷工艺的发展,对当时的中外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二、白瓷的艺术特征
1.邢窑白瓷的艺术特征。邢窑白瓷有“天下无贵贱而通之”的美誉,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不但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于方响。 邢窑器物造型朴素大方,线条饱满酣畅,制作规整精细,釉色银白恬静,给人以既雍容饱满而又凝重大方的美感。尤为难得的是其细白瓷的釉面光滑,色泽雪白莹润,陆羽《茶经》中所赞“邢瓷类银”,“邢瓷类雪”,便是指其釉色而言。
2.定窑白瓷的艺术特征。唐代的定窑白瓷具有与邢窑白瓷相似的特征,胎骨断面较细,胎色洁白,另有一类胎骨比较厚实,断面比较粗,但烧结较好。器形有碗、盘、盆、三足炉和玩具等。造型与五代时期的作品相比,器沿均具有厚唇,丰肩,平底,底加圆饼状实足,有的为玉璧底。到了北宋时期定窑白瓷中出现了泪痕。定窑器物,尤其是碗类器物,大都有些变形,若是完整器,将器物倒扣于桌面,便很容易发现这一特点。
3.巩窑白瓷的艺术特征。巩窑白瓷胎色灰白,釉色白腻,质量较好。 器形有碗、盘、壶、瓶、罐、枕等,以盘碗为最多。白瓷碗的特点是侈口,有的口缘作四花瓣形,碗里壁沿花瓣口凸起四条直棱,地足有浅圈足、圆饼状实足和玉璧形足数种造型。盘类以直口、平底浅盘多见,装饰与碗相同。 黑瓷态体较厚重,碗以平底大碗为多,里施白釉,外施黑釉。
三、结语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是陶瓷文化的发源地,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新时代的有志青年,我们应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传播与发展中国的陶瓷文化,使中国的陶瓷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息,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陶瓷文化。
参考文献:
[1]刘玮林.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J].中国陶瓷,1994(03) .
[2]冯林,孙晓兰.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4(03).
[3]舒惠学.关于陶瓷艺术及市场的思考[J].景德镇陶瓷,199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