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熹
【摘 要】 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却通常陷入资金困难、难以盈利、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回收成本的困境。自PPP融资模式提出以来,由于其能整合社会资金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建设效率和管理水平,因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然而,国内PPP模式的实践才刚刚起步,缺乏对其有效的管理经验和对项目全过程的绩效考核机制。针对PPP模式在绩效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平衡计分法构建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为具体PPP项目全生命周期绩效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绩效评价 PPP 平衡计分卡
1 引 言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传统模式下,公共项目的投资完全由政府承担,不但加大政府财政负担和投资风险,并且也使公共项目的建设运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中文直译为“公私合伙制”,是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通过合同或者其他契约的方式,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一种合作方式。根据PPP模式的定义可知其运行具有三大特点,一是伙伴关系,二是利益共享,三是风险分担。在PPP模式中,合作双方通过利害共享,从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提高项目的效率,降低项目资金和建设风险。和传统提供公共服务方式相比,PPP模式在融资、建设、经营方面具有诸多的优越性,我国上世纪80年代首次应用特许经营模式,并在接下来的30多年来,PPP模式(主要是BOT模式)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领域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何进行合理的绩效评价,提高项目绩效水平进而实现或超越项目利益相关者期望,具有现实和实践的重要意义。
2 PPP项目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在PPP项目的评价中,私营企业、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的侧重点不尽相同,私营企业注重项目工期、成本、质量的考核,忽视了项目所产生的社会效益;而政府是要求VFM(Value for Money)最大化,从项目的投资控制率、质量满意度等进行评价,没有考虑到私营企业的利益;社会公众更侧重项目所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及项目的收费价格。由于不同主体的出发点不同,不利于反映项目真实的执行状况。
我国PPP模式在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过度重视政府引进私人资本而忽视了有效的监督。为08年北京奥运会而建的“鸟巢”国家体育场是我国第一个采用PPP模式的公益性项目,它的建设充分的体现了PPP模式优势,弥补了融资困难。但“鸟巢”在建设过程中为了追求建设速度性和对奥运会的服务性,而缺乏对赛后特许经营期市场的需求和运营研究,从而导致项目的失败。现阶段我国PPP项目过于侧重了融资方式,而忽略了在这种模式下承建的公共项目的特殊性。
3 BSC在PPP绩效评价体系中的运用
3.1 PPP项目评价指标识别
我国PPP项目建设,其步骤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①政府选择项目合作公司;②确立PPP项目;③成立项目公司;④项目融资和招投标;⑤项目的建设;⑥私人企业在特许经营期内对PPP项目进行运营管理;⑦项目的移交。绩效评价指标必须要反应项目利益相关者对各阶段的绩效水平要求。传统的平衡计分卡是从财务能力、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和学习成长4个维度对企业进行绩效评价[4]。PPP项目作为政府与私人合作项目,其绩效评价不仅仅局限于顾客对项目的认可,还应包括所有利益相关者对项目的满意度;因为参与者众多且关系复杂,受项目所处环境及政府决策的影响大,对PPP项目绩效评价时还应考虑伙伴的融洽关系。
3.2 PPP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分别在绩效评价的5个维度下建立二级评价指标,见表1。表1中G表示公共部门;S表示私营部门;P表示社会公众。根据不同的PPP项目特点和目标及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二级评价指标可有所增减。通过层次分析发或专家打分等方法可以对各维度的评价指标进行排序以确定关键绩效指标,管理者根据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科学的制定相应的对策方案,从而使得PPP项目获得较高的绩效评价。
结 语
PPP项目绩效评价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很多方面都还有着较大的改善余地。平衡计分卡广泛的运用于企业绩效评价中,但在PPP项目的分析和运用还有待深入。PPP项目和一般工程项目相比,其复杂性表现在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对PPP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应把握政府、私营企业、社会公众三个主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满足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和公平性的原则下科学的实现PPP项目绩效评价。
【参考文献】
[1] 贾康;孙洁.公私伙伴关系模式的特征与职能[J].经济纵横, 2009(8):7-10.
[2] 薛峰.企业项目绩效管理误区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