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趋同与安徽智慧

2016-10-21 14:54查英
决策 2016年7期
关键词:长三角安徽发展

查英

区域发展有两个重要变量,区位和制度创新,两个变量相互作用。安徽要把后发优势发挥出来,一个重要方面是制度创新,要向制度先进的省份学习制度改进的经验,实现“制度趋同”。

“汗水经济”

到“智慧经济”

《决策》:最新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将安徽8市纳入范围之内,相比以往这是一个较大的改变,站在整个长三角区域范围内,如何看待安徽这股新力量?安徽的加入对长三角会产生哪些影响?

刘志彪:安徽经济发展整体速度很快,发展态势较好,属于快速进入工业化中期。在这个阶段,工业比重迅速提高,但服务业比重不会很高。

新的长三角城市群规划是长三角整体上的扩容。在原来两省一市的长三角中,上海作为生产性服务城市,带动了江浙作为制造中心的地区发展。经过上一轮的经济发展,江浙的空间渐显拥挤,因此安徽即将成为承接长三角制造转移的另一个中心。

长三角扩容,增加了中国制造的安徽力量。安徽以一个新的制造中心加入长三角,将进一步降低长三角的制造成本,进一步发挥上海作为生产性服务城市的作用,江浙的任务是提高制造业的层次,这是整个长三角的定位,也是产业梯度分工的客观规律。

长三角如何带动安徽发展,可以从原来上海如何带动江浙发展中观察,是同一模式。建立一个世界级城市群之后,一体化发展将对安徽产生深远影响。市场一体化、制度体系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等,这些一体化将降低整个区域发展的交易成本,使得发展利益共享,产业分工更合理。

曹有挥:国家需要东中西联动发展,将长三角的能量向内地输送。经过上一轮复合型大通道建设,合肥客观上已成为中西部地区连接长三角的重要纽带节点。长三角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方,或者通俗地说是一个“富人俱乐部”。安徽正式加入长三角,打个比方来说是进了这个俱乐部,拿到了入场券,但能不能成为“富人”还要靠自身努力。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为安徽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特别是向市场发出了明确信号。长三角需要安徽,原来的城市群因为开发强度非常高需要战略转移。这次长三角规划将上海提出来作为全球城市,那么上海将不仅仅是着眼于带动周边地区,还要辐射全国、对接全球。上海对中西部地区的辐射绕不开安徽,在全球化时代中国对接全球的背景下,也把安徽推向了这样一个历史舞台。

《决策》:从最近两年来的发展态势看,安徽的区位优势、科教优势、人力优势越来越得到释放,安徽后发赶超的态势也越来越明显,请问您对安徽未来发展是怎么看的?

刘志彪:未来三五年,就看安徽自身的优势如何发挥。首先是区位优势。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时空的压缩,时空压缩会带来经济地理重组、资源重组。区位优势即时空压缩后的交通运输能不能达到最经济的距离、最便宜的运输流动要求。未来的安徽,连接长三角的交通能不能进一步优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实现门对门式直达。安徽内部要先连接起来,任务还很重。

其次,科教优势与人力优势相连。能不能把过去靠卖劳动力的“汗水经济”转化为“智慧经济”?能不能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例如,对制造业的技术工人比其他地方采取更加丰厚的激励条件,大面积实行首席技工制度,这样就会吸引全中国的技工,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工人。

三五年内,安徽要把后发优势发挥出来,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制度创新。进入长三角的安徽8市之间,能不能建成一个轻轨体系、一体化发展机制?这本身就是一项制度创新。此外,劳动用工制度、人才制度,干部观念、工作方法以及干部激励、考核制度创新,这些跟不上,谈发展也很难。

一般来说,区域发展有两个重要变量,区位和制度创新,两个变量相互作用,这对安徽发展来说也尤为重要。要向制度先进的省份学习制度改进的经验,实现“制度趋同”。

曹有挥:安徽这几年的经济增速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未来也应该还是这个态势,发展会保持一个比较快的速度。但同时,安徽的双重压力比较大。一面是转型压力大,转型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转型里面有风险有牺牲有损失。传统产业调整和新的动能形成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对比江浙,安徽的总量比较小,将总量做大,这对安徽来说是紧迫的。

《决策》:现在安徽正在着力闯新路,您怎样看安徽的弯道超车?

刘志彪:整体上看,安徽现在的重点是怎么样发挥好比较优势、后发优势。把后发优势很好发挥出来,然后集中力量迅速赶超,这是最重要的。某些领域、某些产业、某些地方可以走在前面。弯道超车、冲刺全国第一方阵,应该是一个更长远的目标。

陆玉龙:能否超车冲刺,要看以什么标准。如果用新的理念来衡量,合肥已经是第一方阵。如果以经济总量和人均GDP来看暂时还不是第一方阵,而这种评价恰恰是我们需要摒弃的。安徽在有些行业有些领域已经是第一方阵,要坦然要有自信,先有安徽自信,再有安徽路径。

对比长三角的苏浙地区,安徽的历史包袱相对较轻,这样一开始就可以按照五大理念的新标准走新路。长三角不缺总量GDP增加多少,一定要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对长三角做出新贡献,就要做有个性的安徽。

长三角需要安徽智慧

《决策》:安徽加入长三角城市群,是安徽东向战略的必然结果。安徽将来要加入东部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的经济循环,对安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您认为,安徽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现实路径有哪些?安徽应该怎样做好从“入长”到“融長”的切换?

陆玉龙:安徽与长三角一体化,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是:怎样以东部地区或者说长三角地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包括产业定位、城市定位。其次,安徽要考虑怎样在基础设施上更深入、广泛地融入长三角的核心区域。

以省会城市为例,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龙头,合肥通过什么通道直接和上海联系?怎样解决合肥与上海的深度融合问题?

我认为,需要打通一条新的沪合通道。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沪宁线的交通瓶颈问题已经很严重,运输负荷大,沪宁线应该说是国内最繁忙的一条铁路线。合肥与上海的深度融合,再走这条通道,需求难以充分满足。此外,合肥纳入长三角后,要主动提升、深化与上海的经济联系,新的沪合通道可直接连至上海浦东新区、临港新城、张江科技园。

从上海来看,上海的陆路交通都集中在浦西的主城区,而坐落在浦东的临港新城是上海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自由贸易区是上海及长三角对外开放高地。新建沪合通道,既为合肥融入长三角开拓了新的通道,同时也有利于上海临港新城与自由贸易区对长三角的辐射带动。

《决策》:作为长三角的新成员,安徽提出要闯新路,新路径也为安徽弯道超越提供了可能。您认为安徽在走出新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做好哪些准备?

刘志彪:安徽要想弯道超车,产业发展首先要成为第一方阵。在产业发展上,安徽不是补齐短板的问题,而应采用扬长避短的战略,避开自己的短处。到经济发达程度高了,产业门类体系比较完整的时候,再开始补短板。现在想把全部都补起来不太现实。发展是有战略的,先是扬长避短,后面才是扬长补短。

安徽的后发优势很明显,在生态环境、要素条件、劳动力成本诸多方面都有体现,这些长处也正是因为没有走到第一方阵而留下的。安徽未来的整体主战略可放在优势聚集处。此外,安徽的问题不是千方百计留住人口,而是千方百计创造产业发展机会,通过产业吸引人口的流动,通过人口建设美好安徽。

曹有挥:安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更加注重产业的选择。发挥竞争优势,在更高的起点上直接对接全球。

一面要向长三角“老大哥”学习,一面要有“不服输”的精神,“我有我好的地方,可以扳手腕”。安徽已经聚集了创新资源,要在产学研的创新体系以及产业转化方面多下功夫,有可能成为未来长三角的新增长极。

从规划层面来看,安徽整个区域的发展思路还要不断地聚焦、凝练。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发布以后,我以为接下来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做好合肥都市圈的规划。合肥的发展要在一个更大的地域空间上谋划,安徽在加快合肥发展的同时,还要将全省的空间结构调整得更加科学,在长三角这个大盘子里面争取更多红利。

在产业方面要抢占制高点,决不能循序渐进按照以前的老想法,等着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的发展说通俗一点就是“抢”。从全球范围来看也是如此,一定要有这个概念,要主动作为。

《决策》:有人说,安徽跨入长三角的大门,要有新姿态,您认为安徽应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入长三角更切合实际?

陆玉龙:这个新姿态,就是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来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放眼长三角,安徽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很多地区不能比的,现在已经进入全民旅游和养生养老时代,如果规划得当,安徽第三产业的发展大有潜力。

安徽面对自身的优势,要用发展的新理念重新审视,而不能再走单纯追求GDP的老路。信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的崛起都属于“急不来”的产业,需要“安下心”来做,只有安下心来才能创造好的精品。长三角期待安徽智慧,安徽将怎样为长三角注入新的思维、新的理念,让安徽智慧在长三角闪出光辉?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地方发展的

灵魂是干部队伍

《决策》:对比江苏与浙江,从硬实力与软实力分别来看,安徽还存在哪些差距需要追赶?

刘志迎:对比江浙沪来说,安徽省整体经济发展不足,民营经济的发展落后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安徽每万人中拥有的民营企业数量在全国的排位还是较低,一方面反映出安徽人的创业精神需要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安徽新办民营企业的要素资源需要优化,从而使得民营经济没有形成像浙江广东那样铺天盖地的发展,这也说明了安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举个例子,深圳的高交会、广州的广交会、贵阳的大数据论坛、成都的糖酒会对各个城市发展以及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如果安徽能成功获得“战略性新兴产业交易会”的审批,这对未来的发展将影响深远。因为这样高度集中的交易会,会告诉企业家技术前沿在哪里、市场在哪里、未来怎么做。

刘志彪:与江浙相比,安徽在经济总量、基础设施条件、公共服务等方面,差距还较大。这不光是数字上的差距,代表的是一个发展阶段。由硬件条件决定的软件条件同样存有距离,如思想意识和发展理念方面。

思想意识的差距主要表现在观念是否能跟着上。要率先进入现代化,就要有一批率先有基本现代化思想的干部。硬件与软件是相互影响的两个因素,有这样思想的干部就会带动硬件的建设,有这样的硬件建設又会带动思想的转型。

由此可见,有没有一支拥有现代化发展意识的干部队伍,这是安徽未来成长的关键、是灵魂。既要有现代化意识,还要清廉,要求很高。能不能形成一个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让能人、贤人、有能力的人能上,没有能力的下,这个是关键。硬件可以建,设备不好可以买,而这是买不来的。以前民间有句俗话说:富不富要靠组织部,说的是发展还是不发展,发展是快还是慢,取决于当地的用人理念。

总之,一个地方发展的灵魂是干部队伍,干部队伍思想意识跟不上,发展就跟不上,要千方百计把能干事情的干好事情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

猜你喜欢
长三角安徽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