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白水
在“2015年浙江县域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榜单上,杭州7个区基本包揽前十名,充分显示出杭州经济实力的迅速壮大,这背后实质上是杭州大都市圈的崛起。
最近,一份榜单引起广泛关注,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发布“2015年浙江省县(市、区)经济竞争力、发展潜力和创新力30强”。这是浙江官方机构首次发布县域经济排行榜。
与耳熟能详的全国百强县不同,浙江的榜单在标题中就突出了“经济竞争力、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创新力”三大方面。可见并不是按照经济总量来简单排榜,而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细分指标来综合评价各个县(市、区)的经济实力。这无疑是县域经济排行的一次创举与尝试。
榜单缘起:树榜样鼓信心
浙江为何在此时发布这个榜单?
榜单的制作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副主任汪燕解释:“目前整体经济形势严峻,浙江也在主推转型升级。虽说浙江的县域经济和国内其他省份比有优势,但省内县域之间的经济差距还是挺大的。这两年,不少地方尤其是传统产业比重较大的地方,日子有些难过。这次从县域经济的层面进行分析,经过半年左右的调研,最终做出这样一张榜单”。
汪燕认为,在这个时候推出一张让人耳目一新的榜单,就是为了在鼓励那些发展得较好的县(市、区)的同时,给其他地方做个好榜样。
据了解,本次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浙江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思路和工作部署,弱化经济总量的考核,选取对30个县(市、区)转型发展具有较强引领和导向的指标,主要包括经济竞争力、经济发展潜力、经济创新力三个方面。
这三方面也是经过多项指标考核综合后出炉。例如,经济竞争力指标体系包括经济规模竞争力、经济结构竞争力、产业升级竞争力、人才要素竞争力、资源环境竞争力等11个方面24项指标。
简单地概括,按照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的说法,所谓经济竞争力指的就是现有的经济结构是否合理、是否能适应竞争需求,而创新力说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联系现在和未来,要看是否有发展潜力。
有关负责人表示,“转型升级是浙江经济的关键,省内一些县市传统产业比例较高,这次排名可以树立一些转型示范,发挥它们的引导作用”。
“三冠王”杭州滨江
经济竞争力全省第一,发展潜力全省第一,创新力全省第一,在浙江省首次发布的县域经济30强中,杭州滨江区成为三冠王。不少业内人士看到这个成绩,并不意外。
浙江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卓勇良认为,这张榜单首先表明浙江经济转型已经初见成效。以滨江区为例,它的优异成绩就是最好的证明。
滨江区成为三冠王,关键在于产业、人才、发展环境及产业配套,而这背后是超强的创新能力。“滨江区从成立到现在,就一直主打高新技术产业。在引进企业时,他们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且把‘创新要素看得很重。因此,在转型升级关口,滨江区新旧动能的转换顺利完成。”汪燕分析。
滨江区是杭州最年轻的行政区,这次脱颖而出,业内人士认为最重要原因是信息经济发达。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发展改革和经济局副局长张志真亮出了滨江区的“家底”:现有国家级高新技術企业535家,全省第一;34家上市公司,全省第一,新三板上市公司60家;拥有省级企业研究院和研发中心246家;25个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众创6个;4个国家级孵化器……
“中国民企500强企业中,7家在滨江落户,包括吉利集团、华三通信、康恩贝等。”张志真说,“滨江产业结构特点是‘一网主导、三强带动、多业支撑。网络信息产业是滨江区的主导产业,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80%;生命健康产业、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文化创意产业是‘三强,另外还有科技服务业、旅游业、会展业等形成多业支撑”。
在传统产业优势递减的背景下,以新兴产业为主的滨江区让创新成为发展主动力,将资本、人才和政府服务作为配备的要素。“固定资产投资是许多地方政府刺激经济的主要手段。但在滨江区,无论政府或企业,投资重点都是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而不是固定资产。”张志真进一步介绍。
人才方面,滨江区对海归创业人才,免费提供100万—500万元的启动资金;对创业大学生提供3年、50平方米以下的房租补贴。鉴于许多初创企业买不起昂贵软件,区政府出资购买软件,为初创企业提供公共软件平台。
资金链方面,滨江有完善的天使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股权投资基金。2015年滨江区财政一共出资1.79亿元,成立9只天使投资基金,带动社会资本近20亿元。
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的过程中,围绕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滨江区又出台了针对初创企业、“瞪羚”企业、领军企业、企业总部等差异化扶持政策。“在政府服务方面,我们的做法是,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张志真强调说。
大都市圈的崛起
浙江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卓勇良认为,无论是滨江三冠王,还是榜单中城区高上榜比例,这次县域经济的排名透露出都市区经济在浙江经济格局以及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具体来看,在体现综合实力的“经济竞争力”榜单上,前十名均为杭州、宁波和绍兴的城区,其中杭州占7席;宁波的鄞州区和北仑区列第三和第七位;绍兴柯桥区列第十位。
榜单显示出杭州、宁波这分列一、二位的两大中心城市在持续发力,这与浙江城市发展路径一致。
新世纪以来,浙江掀起第一轮“撤县设区潮”。“十二五”期间,浙江进一步提出“做强省域中心城市”,把区域中心城市培育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善、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大城市;对县城则“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
如此背景下,浙江地方政府加速撤县设区,掀起第二轮“撤县设区热”。上榜的名单中,杭州的萧山、余杭、富阳,宁波的鄞州,绍兴的柯桥等,均为“撤县设区”而来。
“中心城市在官方心目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一方面县域经济经过数十年发展遇到‘天花板,亟需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希望在推进新兴城市化以及未来区域经济竞赛中,大城市能成为重新抢占据高点的‘制胜法宝。”浙江省政府有关人士表示。
2016年5月18日,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杭召开,其规模之高可以与省全委会相比,会议明确了“十三五”浙江省新型城市化的指导思想、根本宗旨、主攻方向,即展开一幅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加快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城市”的新蓝图。
这次会议实质上是进一步提升和明确了建设大都市圈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按照省长李强的表述,浙江未来经济增长极和布局就是:一体两翼,以杭州、宁波、温州、金义四大都市区为一“体”,以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全省城市功能定位均需服从这一大格局。
“县域经济排行榜面上排的是县域经济实力,实质上显示出未来浙江经济发展方向,即以大都市圈的发展壮大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相关专家总结说。
(作者系区域经济研究青年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