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哭”类动词词化对比分析

2016-10-21 07:38秦添婴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7期

秦添婴

摘要:英汉两种语言中各有许多表示"哭"的动词。本文借用语义成分分析法,研究了英汉语言中"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并同过对比分析总结了英汉"哭"类动词的不同词化模式。

关键词:"哭"类动词;语义成分;词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396-02

1.引言

同在各自语言中作为表达情感的动词,"cry"与"哭"在含义上均表示(因伤心)流泪并发出(悲痛的)声音,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表达"哭"的动词有很多,英文除了"cry"还有"weep","wail","whimper","whine","howl","sob","blubber"等,而中文除了"哭"还有"啜泣 呜咽抽泣 抽噎 痛哭 悲泣 幽咽 哽咽 哭号"等。汉两种语言在"哭"的方法上既有语言共性,亦有语言个性。本文借用词化模式,通过语义成分分析法,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哭"类动词进行分析,探讨两种语言在语义容量和词化偏爱方面的不同。

2.词化模式

语言学界对于语言中的词化现象暂无公认定义和系统论述。Bauer(1983:48-61)提出词化有五种类型:音系词化、形态词化、语义词化、句法词化和混合(mixed)词化,但他对词化这一概念并未作出明确的界定。Leech(1975:188)指出,所谓词化,就是指将某些语义成分"包合"(package)在一起,使之能在句法上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加以使用。Hopper & Traugott(1993:223-224)认为,词化是这样一个过程:语言材料演变为词项或者通过吸收语言材料形成词项。Packard(2000:216)提出,词化的基本含义就是指某种东西"成为一个词"。王文斌和周慈波(2004)综合以上各之说,认为所谓词化,就是指原属于横组合关系(syntagmatic relations)的词语自由配列成为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或者将不同的语义成分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固化的词汇单位,在句法上具有单独词位的功能。

Talmy(1985:57-149)以词化为出发点,探讨了词的语义结构,聚焦于各不同语言中在词的层面上所体现出的概念差异,并着重论述了词化模式,提出词化模式是与一种语言的动词(不论在形态上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相关的意义类型的普遍化。他还指出,语言中的动词常常有几个义项共享一个意义核心,但不同于动词所包含的其他意义成分。重要的是需要研究一种语言中的词化模式,因为与共享的意义核心一并词化的意义成分可能会影响一个动词的论元联结(linking of arguments)。Levin & Hovav(1996:489)在阐述Talmy的词化模式时指出,在映射(mapping)关系方面,语言之间的差异应该归因于动词词化模式的不同,譬如,两种语言中在翻译时看起来似乎对等的动词,却可能在其论元的句法表达方面存在差异,这是因为这两种语言中的语义成分及其共享的核心意义的不同词化所致。本文重点探讨英汉"哭"类动词的语义核心、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及词化偏爱。

3.语义成分分析

语义成分又称语义特征,是一个词中基本的意义单位。语义成分分析法最初只是用来研究不同文化社团亲属词语关系的一种方法,后来语言学家把这种方法正式运用于语言学,并成为当代语义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即语义成分分析法。语义成分分析法从语义成分(义素)的角度分析词义,借助于结构语言学的对比性原则,将一组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语义成分的共性和个性,寻找各词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例如:

Woman= [+female] [adult] [human]

Bachelor= [-female] [+ adult] [+ human] [-married]

Spinster= [+female] [+adult] [+ human] [-married]

Wife= [+female] [+adult] [+human] [+married]

以上分析通過二元对立的方法完成比较描述,使已经得到的语义特征建立在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中,用"+"号表示有此特征,"-"号表示无此特征。当然以上分析将所有词项分解成相互对立或不完全对立的语义成分,并一定对每类词项的分析都适用。但是,基于语义分析法,对核心语义,细分语义之间的差别进行对比和分析就更具有实践意义了。语义成分分析法除了对亲属词汇的语义差异进行有效的分析之外,还非常有益于同义词之间的语义分析(王文斌 2001:237-241)。下面笔者将借用语义成分分析法对英汉"哭"类动词之间的语义共性和语义个性进行对比分析。

4.英汉“哭”类动词语义成分分析

由于语义成分分析法主要适用于对同义关系的词或者具同属于一个语义场的词语的对比分析,且核心语义成分决定动词的语义场,本文先将"cry"与"哭"分别定义为英汉"哭"类动词的核心语义,并规定其只代表"表达悲伤情绪的一个动作",忽略这两个词原来所具备的声音以及其他任何细微语义单位。

4.1 英语常用"哭"类动词语义成分分析。表示"哭"的动词,英语中常见的有"weep","wail","whimper","whine","howl","sob","blubber","keen","snivel","moan","yell","bawl"等。这些词都属于"哭"这一个语义场,"cry"是这些动词共享的一个语义核心。我们以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以及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这两本英文字典为工具,对这些动词的语义成分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词除"cry"这一核心语义之外,一般各自具有一些细微的语义差别。现将这些动词根据"声音、时间、强度、伴随状态以及原因"等语义成分罗列如下:

动词核心语义声音发声方式强度伴随状态原因

Weep+Cry-noisy+For a long time-intense+ tears+sad

Wail+Cry+noisy+long + high+intense+tears+sadness and pain

Whimper+Cry-noisy+small + weak-intense+tears+pain or unhappiness

Whine+Cry+noisy+long +high+intense-tears+pain or unhappiness

Howl+Cry+noisy+long + loud+intense-tears+sadness

Sob+Cry+noisy+short + sudden+intense+tears+unhappiness

Blubber+Cry+noisy+like a child+intense+tears+unhappiness

Keen+Cry+noisy+long +loud+intense-tears+someone is died

Snivel+Cry-noisy+small + week-intense+tears+unhappiness

上面表格并不能完全罗列每个"哭"类动词的所有语义成分,而用"+""-"符号将这些语义成分进行二元对立分析法也并不十分具体。因为"哭"作为一個表达情感的动词,各种"哭"的方式定有其在程度上的不同,用一个有无"intense"并不能完全将其区别开来。此外,"哭"类动词的伴随状态除了有无"tears"以外,还可能是"说话"或者其他动作。如"snivel"主要意思为"小声的哭诉",因此意思中就带入了"诉"这一伴随状态。然而尽管在分析上有一些无法实现的因素,以上罗列的"哭"类动词的重要语义成分分析仍然能够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来区别这些词。

4.2 汉语常用"哭"类动词语义成分分析。汉语中的"哭"类动词一般为双音节词,主要有"啜泣","呜咽","哭泣","哽咽","抽泣","抽噎","痛苦","悲泣","幽咽","哽咽","哭号"等。这些双音节词都有"哭"这一核心语义,却在方式以及伴随状态上有细微的却别,先罗列如下

动词核心语义声音发声方式强度伴随状态

啜泣+哭-大+抽抽嗒嗒+若+泪水

呜咽+哭-大+轻柔+弱-泪水

哭泣+哭-大+无+中+泪水

抽泣+哭-大+顿挫+中+泪水

抽噎+哭-大+顿挫+弱-泪水

痛哭+哭+大+无+强+泪水

悲泣+哭-大+无+中+泪水

幽咽+哭-大+轻柔+顿挫+弱-泪水

依据上面的语义成分分析,"啜泣"相当于英语中的"sob";"呜咽"相当于"whimper";"哭泣"相当于"weep";"抽泣"相当于"sob with uneven breath";"抽噎"相当于"sob without tears";"痛哭"相当于"wail";"悲泣"相当于"weep with great sorrow";"幽咽"相当于"whimper of grievance";"哽咽"相当于"sob to lose the power of speech";"哭号"相当于"bawl"。

4.3 英汉"哭"类动词语义成分和词化模式对比分析

从语义成分的细微差别来看,英汉"哭"类动词都能够分辨出来"声音","发声方式","强度","伴随状态"和"原因"等语义,但是每个动词的侧重点不同,当然这个涉及到词化模式及词化偏爱,我们将在下面段落进行详细分析。在"声音","发声方式","强度"以及"伴随状态"这些语义方面,英汉"哭"类动词具有极大的共性。然而,从语义容量上看,英语"哭"类动词对于使用该动词的对象有着比较明确的界定,如"blubber"是小孩子的哭泣方式,而"keen"专指人死后的哀嚎。而汉语"哭"类动词则对哭泣的程度和以及情感的夹杂有着比较清楚的说明,如"幽咽"一定是表示"无声+幽怨",并且形容的是惹人怜爱的哭泣方式,而"悲泣"则是"无声+悲痛",强调的是无声并带着悲伤情绪的哭。

英汉"哭"类动词还表现出来不同的词化模式。英语"哭"类动词多为单音节,具有词内结构上的语义晦暗性。而汉语中的双音节以其"动词+动词"的并列结构和偏正结构的词化偏爱,使得词语的词内结构具有极大的语义透明性。

从英汉"哭"类动词的语义容量分析,我们能够发现两种语言在"哭"类动词词化模式上的的共性和个性。英汉"哭"类动词词化时,都将"哭"的方式涵盖进入词中,包括哭泣时是否发声,以及发声的大小和形式。但在表达"边哭边说"这个概念时,英语中"哭"类动词已经将"说"或"诉"的动作包含在一个单音节词语中,而汉语则需要添加状态或者动词才能实现该语义,因此在这个方面,英语"哭"类动词的词化程度比汉语高。相对的,在表示哭时所带的感情时,汉语的词化程度则更高:"幽咽"有"幽怨"之情,"呜咽"有"委屈"之义,"哽咽"表示激动,"悲泣"表示悲痛,"痛哭"表示悲从中来,情不自禁。

5.结语

本文对英汉中的"哭"类动词的语义成分、语义容量及词化偏爱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两种语言中的"哭"类动词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是存在于不同语言中的普遍现象。这种方式的对比,是英语学习者对近义词辨析的一种新的方法,可为词汇学习、英汉互译以及字典编纂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Leech, G. Semantics [M].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5.

[2] Levin, B. & M. R. Hovav. Lexical Semantic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 In S. Lappin (ed.) The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Semantic Theory.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6.487-507.

[3] Packard, J. L. The Morphology of Chinese: A Linguistic and Cognitive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4] 严辰松. 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2005, (1)

[5] 邵志洪. 英汉对比翻译导论[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