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教师的“导”

2016-10-21 03:38朱永宏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椋鸟俱乐部文本

朱永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22-01

新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建构,在活动中发展"。然而现今有些语文课堂一味追求活动形式的千变万化,活动步骤的环环相扣,讨论过程的轰轰烈烈,成果展示的你争我夺,教师因害怕陷入"讲授"的泥潭,心甘情愿地退到幕后,成了旁观者。这样的课堂,显然是"主体"有余,"主导"不足。笔者认为, 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转变并不排斥教师适时适度的引导,片面强调"主体",课堂教学不引不导,必将造成语文教育的缺失。

在目前小语课堂中,我们该何时引导,怎样引导,如何把握引导的"度"?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在细品文本、把持课堂核心目标的基础上,做到适时引导、导而有度,要能导在关键处、导在迷途时、导在难点处、导在冲突时。在课堂中,我们不能做单纯的旁观者,在该作为时就作为,该出手时就出手。

引导不同于以往的讲授,不等于过去的牵引。首先我们要学会细心等待,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和合作的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是"慢"的艺术,缺乏生长过程得来的"快餐式结果",根基不牢,是不可靠的,更有可能因少数优生的"表演秀"而掩盖了全班大都学生的学情。因此,留足学生自主合作和展示评价的时间,在确有疑问、确有争议、确有偏差时,再加以引导,方能引领学生向知识的海洋深处畅游。

对于引导,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常规性引导和生成性引导,常规性引导就是大家熟知的"课始导入、活动过渡、组织引领、课堂小结"等等。对于生成性引导,我是这样思考的:

引导即"装憨"

在学生展示自主合作学习的成果后,或学生相互评价时,对于那些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讲清说明的地方,我们可以装憨,通过发问加以引导。比如:对于《灰椋鸟》一文第四自然段中分号用法的指导,我们就可运用这种方法,"老师不明白,这儿为什么用分号呢?谁能把老师说明白?"学生赶紧阅读文本,争先恐后的讲述自己的想法:因为这句话中先写了"先回来的鸟",后写的是"后到的鸟",他们之间是并列的,所以用分号。装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也引发学生更为深入的思考,从而达到加深理解和感悟的目的。

当然,装憨应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也就是围绕课堂的核心目标进行。"装憨"可谓是别样的引导艺术,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特级教师装憨的本领着实令人佩服,我们看薛法根老师教学《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片断:

师:范读第五自然段,故意漏掉"在沙漠里"四个字。生纷纷举手:老师错了,错了!

师:没错吧!

生:漏掉了"在沙漠里"。

师:刚才我允许你们多加一个"地"字,现在对老师也宽容一下,行吗?

生:不行,漏掉了几个字意思就不一样了。

师:怎么不一样呢?

生: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才起作用,到了其他地方,就没作用了,优点就变缺点了。

师:看来这几个字真的很重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这几个字。

薛老师这"憨"装得极其巧妙,看似不经意漏落的几个字,却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老师的"憨",换来的是学生的"智",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品质,有此妙处,我们偶尔"憨一憨"也无妨。

引导即"追问"

运用"追问"进行引导,要在学生围绕学习提示进行学习和展示后,对正确的可追因,不对的要追错,肤浅的要追根,教师可有针对性地对活动进行"二度开发",再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深刻感悟文本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追问"看似信口拈来,实则冥思苦索",通过有效的追问,能够让学生时刻围绕课堂核心目标来游弋,追问犹如渔人观浮,要把握时机。可乘胜追击、刨根问底;可架设引桥、驰向高速;可直面错误、纠偏正误。

比如:教学《灰椋鸟》一文,在导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语言之精妙,如何透过文字的表层,领悟作者在其中流露的情感,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在活动二中安排了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灰椋鸟说成是穿上盛装翩翩起舞的少女?又为什么把刺槐林和竹林说成是天然的俱乐部?学生通过讨论很容易得出把灰椋鸟说成是穿上盛装翩翩起舞的少女是因为晚霞的映照,把刺槐林和竹林说成是天然俱乐部缘于百鸟争鸣的喧闹。当然,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理解是不够深入、思考是不够全面的。这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理解确有难度的时候,此时,教师就必须为学生搭桥引路,引导学生更进一步思考:作者把灰椋鸟说成翩翩起舞的少女,仅仅是因为晚霞的映照吗?天然俱乐部与现实生活中的俱乐部有什么相似之处呢?两处追问,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扩散,思考得以深入,体验更为深刻。继而体会到作者因为爱上了灰椋鸟,所以才会把夕阳下的灰椋鸟说成是翩翩起舞的少女,感受到把刺槐林和竹林说成是"天然的俱乐部"是多么形象生动,同时体会到文章语言之精当,用词之精妙。可见,运用适当的追问来引导不失为解决难点的一个好方法。

引导即"点拨"

精当的点拨有拨云见日之功效,引导点拨要精确,要能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点在课堂核心目标的命穴处,做到精确、到位。教者点拨的语言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达到"多一句则赘,少一句则废"的境界。点拨要精彩,要能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平淡为激越,化腐朽为神奇。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可说是巧"点"大师,我们来看他在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段朗读点拨:

师: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觉到它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声音大,速度快)

师:你没有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

(听课教师全场大笑)

生:(速度放慢,喘着气读)"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算完了吗?(学生又笑)

生:(小声地,断断续续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

(全场鼓掌)

师:真好,把书读出味儿来了!这就是"有气无力"啊!

(学生齐读)……

于老師和学生之间的这段交流真实幽默诙谐,妙趣横生,非常精彩!在教学中,对于不满意的回答和表现,教师需要进行善意的点拨和帮助,需要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感悟,这就是引导的艺术。当然,像于老师这样的巧"点"之功,非一日所能为,还需平时苦练,方能造就。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摆正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袖手旁观,当好课堂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及时捕捉和利用课堂中出现的有价值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彰显小语学科特点,努力营造出激情飞扬,焕发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

猜你喜欢
椋鸟俱乐部文本
椋鸟的蚂蚁浴
粉红椋鸟24小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英国椋鸟惨遭雀鹰捕食被踩脚底下毫无还击之力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