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解读法案例研究

2016-10-21 02:08韩梅
读与写·上旬刊 2016年7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教学方法

韩梅

摘要: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教师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引导学生对文章整体的关注上,例如文章内容的概括、段落的划分与概括以及写作方法等。字词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它是语文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学时运用一些词语教学的基本技巧与方法用心抓好词语教学这一关,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介绍词语解读的直观法、比较法、反诘法等一些词语解读方法,希望能帮助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际,获得对字词感性的个人体验及感悟,使词语内化为学生生命活动。

关键词:词语解读;教学方法;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072-02

中国的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仿佛在闪烁着文明智慧之光,汉字是中国的一大发明,它们是对全世界人类的一大贡献,我们可以这样说也是当之无愧。《小学语文课标》中规定词语教学目标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我们在听过的公开课中发现,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对词语的教学大多以字典的解释为主,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使学生离开了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只是单一的记住了词语的意思。但是到了写作或课外阅读时就会感到语言干瘪贫乏。本文将一些优秀的词语解读案例例举出来进行分析,汲取优秀的词语教学方法,希望对今后教学中让学生去真切、深入、准确的理解词语有一些帮助。

1.表演动作直观法

直观法的表演动作识字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上教师针对汉字的意思自己做相关的动作表演表情或要求学生做相关的动作表演表情来学习汉字的教学方法。主要运用于小学低年级词语的教学,低年级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处于爱玩爱动最活跃的时期采取玩乐的方式他们不仅不会觉得累而且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而采取直观法的表演动作的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对词语的理解能力,从而在达到快速识字的效果时调动课堂气氛。五月份在扬州市某小学听过一堂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蚂蚁和蝈蝈》的公开课,

文本第一段内容:"夏天真热。一群蚂蚁在搬粮食。他们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是炎炎夏日里对蚂蚁搬粮食的描写,教师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文中蚂蚁搬粮食的辛苦,紧抓段中的两个动词,让同学们来模仿"背"和"拉"的动作。

教师:太阳火辣辣的照射着大地,这群小蚂蚁在搬粮食,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小蚂蚁在用什么方法搬粮食的呀?

学生:有的背,有的拉。

教师(顺势):谁来当一回小蚂蚁背背粮食,拉拉粮食呀?

学生(踊跃)做动作。

教师:你这只蚂蚁力气可真大,搬起粮食来毫不费力呢,图中的小蚂蚁看起来背不动,拖不动呢,谁再来演一演?

师生一起做吃力的背、拉动作:哎呀!哎呀!好累呀!

教师:小蚂蚁还会想哪些办法来搬粮食呢?

学生扮动作补充词语:举、扛、推、抱......

另外在课文第一段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在引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作出"背"和"拉"的动作来提示课文内容,从而利于学生对全文的把握。五月下旬再次听扬州市另一所小学的《蚂蚁和蝈蝈》的公开课,动作识字法也有应用,在引导学生理解"几只蝈蝈看到了,都笑蚂蚁是傻瓜"中的"笑"字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表演蝈蝈会如何嘲笑蚂蚁,包括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都给与引导,这样的方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到"笑"字的嘲笑之意,而且有助于学生对下文寒冬里蝈蝈和蚂蚁不同的生活境遇的理解,同时一个简单的表演,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引起学生对下文的兴趣。

2.替换比较法

"替换比较"的教学手段就是将课文中的某个词换成别的词,从而让学生深入理解词语。词中有道,道寓词中,明白词语的"道"是解读词语的必须,也是理解全文的必要。文章的中心就蕴含于《狼牙山五壮士》课题中的"壮"字之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呢?

某老师这样提问:文章的题目'狼牙山五壮士'为什么不可以改成'狼牙山五战士'呢?

学生阅读后回答:"五战士"只是告诉我们了这五个人是战士的身份,而'五壮士'才能表现出他们在战斗中阻击、诱敌、跳崖的勇敢精神。

教师接着学生的思路又提出:既然你们说五战士很勇敢,那课题就改成'狼牙山五勇士'吧?

问题深入展开了,学生反复讨论思索后说:五勇士不足以体现他们的高大形象。五位战士为了革命利益明知前方路已绝,偏向绝路行,完成任务的他们毫不畏惧,英勇跳崖,壮烈豪迈,气壮山河,这是一个壮举,只有'壮'字才能突出他们的英雄气概。

这位教师用"战"字替换"壮"字让学生进行思考比较,又用"勇"字替换"壮"字让学生进行思考比较,通过两次替换比较引导学生从重点词中体会文章的中心。从表面上看,换后的句子也能读通,但在突出中心上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诺曼底号"遇难记》文章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故事,诺曼底号被突如其来的"玛丽"号撞击,船身被划开了大口子。文中有有这样一句话:"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挡。"学生在读到这句话时说带给了自己恐怖的感受,某教师让学生再读此句,边读边思考哪个字带给了自己恐怖之感,学生读后齐说"灌"字。

教师:同学们,用你们的生活经验来说一说"灌"和"流"有什么不同?

学生:"灌"的速度比"流"的速度要快很多。

学生:"灌"来的凶猛,有挡不住的气势。

学生:"灌"是水进来的量非常多。

教师:谁的速度快?(生:"灌")谁的气势大?(生:"灌")谁的破坏力强?(生:"灌")同学们,让我们把海水的势不可挡、来势汹汹读出来吧!齐读。

这位老师在这里用"灌"和"流"进行了巧妙的替换比较,让学生联系了生活实际,激活了他们的生活经验认知,打通词语与生活相互联系的通道,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感受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蕴含在文字中焦急、、紧張的心情。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的解释词语、记诵文句、研究修辞方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字词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认识过程,教师有必要灵活采用不同的词语解读来引导学生去考虑字词的意象、意味、意蕴。

3.反诘法

"反诘"就是以学生的初步认识为依据,教师仿佛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反问形式,让学生一步步深入思考逐步达到正确的理解。

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爱戴"一词,教师为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语,用反诘的方法要进行了一段引导。

教师:你们知道'爱戴'是什么意思吗?

学生:'爱戴'是对一个人很喜欢。

教师:那你喜欢邻居家的可爱弟弟,可以说'爱戴'吗?

学生:不行。弟弟只是天真可爱,值得'爱戴'的人必须有突出的成绩。

教师:如果是你这样的理解的话,我们班××同学是全校的三好学生,对她说'爱戴'行吗?

学生:不可以,'爱戴'必须是晚辈对长辈的喜爱。

教师:噢!你们都很喜欢自己的爸爸妈妈,能不能说'爱戴'呢?

学生:这……(学生打不出,处于非常想知道的状态)

教师(顺势):"爱戴"是敬爱和衷心拥护的意思,不是一般的喜爱,通常表现在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的态度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受爱戴的人。

教师顺着学生理解的思路,用语言引导着学生不断的去否定自己的认识,使他们对"爱戴"一词的理解达到了想说但是又不会说的状态,这个时候恰恰是他们的求知欲望很强烈、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是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最佳时机,也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前提。这种"反诘"方法,正是遵循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教师抓住时机适时给学生词义讲解,仿佛是雪中送炭,学生听得聚精会神,听后茅塞顿开,也就尝到了获得知识的甘甜味道。

参考文献:

[1] 金云.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科普童话,2015(07):33-34.

[2] 张家祥.关于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策略的探析[J].新课程导学,2015(05):46-47.

[3] 刘小燕.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有效性分析[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11):19-21.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高层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案例研究
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器材“一物多用”的案例研究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