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白
作为一名教师,上“好课”是笔者一直以来追求的终极目标。有人说:一堂好课的标准就是在40分钟内,有效做到“传道授业解惑”。笔者非常同意这种观点。“传道授业”可以依据教材、课本和教师对于知识体系的整体把握,合理安排来完成。然而,我们面对的对象却是个性有着千差万别的学生,来自每个学生的疑惑也各有不同。我们如何能更全面、更快速的了解学生们的疑问与困惑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用心创计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提问,从而达到“解惑”的目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并掌握新知,我们的教学目标才能圆满完成。因此,笔者认为,“提疑解惑”是一堂好课的关键所在。[1]
就英语课堂教学而言,学生提问的频率远远要高于其他学科。可见课堂提问对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课堂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方式。适时提问能更好地引发了学生对新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根据当堂课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设置一系列问题情境,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趣提问
在实际教学中,“兴趣是最好老师”。当学生们饶有兴致的投入自己的学习过程时,他们便成为更好的学习者,所学到的也会更多。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解读好学生的心理,创设合理有效的问题情境,搭建好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使有效提问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生命线。如在《Children often sit around tables》一课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环境设计了以下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schools in the UK?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chools in the UK and schools in China? 这个问题刚提出,学生们就积极的讨论。踊跃地参与到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很快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继续往下学习的兴趣。从而学习本课的文化知识。[2]
二、有效设问
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促进学生理解新知。有针对性,有先后順序。如:问题设计要针对教材,在教学的关键处反复设置,始终围绕教学的重点层层展开,即从温故知新的复习到新课的导入、从语言知识的理解到言语技能的运用、从归纳总结的聚敛到触类旁通的发散,教师的设计应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和突出重点展开。如《Today is Halloween》一课,What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When is it? What did you do? Why do you love it?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和已有的知识结构来回答这些问题,在时态上与本节课息息相关,也做到了对本课的拓展。其次: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现阶段的所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都有所提高,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落实。
三、逐层提问
在我们每个班级中,学生们的学习水平总是有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认真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课堂提问要做到有效,更应该注重对不同学生提问的有效,所以分层提问非常重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如提问较差学生直观的问题,提问中等学生较深层问题,提问优等生能力性较强的问题。比如在学习《 You can play basketball well.》一课中,当问及Can Lingling play basketball well? Can she run fast? Can she jump high? 可以找程度较低的学生回答,因为可以从书中直接查到的有关答案。当谈论到:What can you do? What about your friends? 就可以找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回答。
四、灵活提问
在英语课堂问答活动中,适时的变换提问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注意提问的方式灵活多样。做到全员参与,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如:师生互动。可以是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ask and answer);也可以在老师提问一名同学时,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形成网状问答。生生互动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存在(包括:pair work, group work, free practice);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思辨,让学生在较大范围内互相提问。再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断转换,最终都是为了更好的成就学生。使学生时时处在积极的思维状态发现和提出问题。
笔者心中的“好课”就是让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但能使学生体验成功,更能培养学生正确地掌握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精心创计的课堂有效提问,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灵的沟通,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搭建起一座心与心互通的桥梁。教育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实践,不断摸索,提出疑问解决困惑,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实现艺术教学的梦想。
参考文献:
[1]段红红.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意义和方法 [J]《中学英语之友(综合版)》,2010年
[2]陈晓丹.对中职英语课堂话语的一点思考 [J]《新校园(中旬刊)》,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