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海波
摘 要:鸡坏死性肠炎是在蛋鸡养殖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率高,传播快,且反复发病,对蛋鸡养殖的影响较大。本文分别从临床诊断、实验室诊断和类症鉴别3个方面对其诊断方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关键词:坏死性肠炎;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3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432087
养禽业是山东地区畜牧业的重点产业,规模大,产值高,从业人员众多。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专业技术的缺乏最为突出。在蛋鸡养殖过程中,有些疾病并没有新城疫等疾病典型和有名,坏死性肠炎即为其中之一,又称肠毒血症,是由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表现是排出红褐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样稀粪,病死鸡以小肠后段黏膜坏死为特征。产气荚膜梭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两端钝圆的粗短杆菌,单独或成双排列,没有鞭毛,在自然界中形成芽孢较慢,芽孢呈卵圆形,位于菌体中央或近端,经人工培养后菌体常不形成芽孢。在机体内形成荚膜,这是本菌的重要特点。在厌氧条件下,能在鲜血琼脂平板上形成大而圆的菌落,并有溶血性。本菌能产生多种毒素,如杀白细胞素、溶血素,能导致组织的水肿,内毒素能引起组织坏死。本菌的菌体一般消毒药易杀灭之,形成芽孢后抵抗力强大,一般消毒药不能杀灭。
1 坏死性肠炎的诊断
1.1 临床综合诊断
1.1.1 流行特点
本病多发于2周龄~6月龄的鸡,尤以2~8周龄地面平养的肉鸡及4~5月龄的蛋鸡多发。
产气荚膜梭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如水、土壤、饲料以及动物的肠道内都含此菌。鸡主要经消化道摄入病菌而感染。产气荚膜梭菌又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常存在于鸡的消化道中,一般不引起发病,当受到应激或机体的抵抗力下降时即可诱发本病。尤其当鸡群患有球虫病等肠黏膜受到损伤后,致使该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促使本病的发生。
本病涉及区域广泛,发病率为6%~38%,死亡率一般在6%左右。其显著的流行特点是,在同一区域或同一鸡群中反复发作,断断续续的出现病死鸡和淘汰鸡,病程持续时间长,可直至出栏。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多以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
1.1.2 临床症状
本病以突然发病、急性死亡为特征。病鸡表现明显的精神沉郁,闭眼嗜睡,生长发育受阻。腹泻,有时排黄白色稀粪,有时排黄褐色糊状臭粪,有时排红色乃至黑褐色煤焦油样粪便,有时粪便混有肠黏膜组织,食欲严重减退。病程稍长的,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病鸡翅腿麻痹,颤动,站立不起,瘫痪,双翅拍地,触摸时发出尖叫声。
1.1.3 病理变化
打开腹腔尸体有腐臭味。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肠道,尤以中、后段较为明显。小肠显著肿大至正常的2~3倍,肠管变短,肠壁变薄,肠黏膜附着疏松或致密伪膜,偽膜外观呈黄色或黄褐色。小肠内有消化不良的食物残渣及大量的红褐色、黑色含有血液的内容物,呈“西红柿样”。有些病例在肠黏膜可见散在的灰白色坏死点。与小肠球虫病并发时,肠内容物混有碎的小血凝块,呈柿黄色,肠壁有大头针帽大的出血点或坏死灶。
1.2 实验室诊断
取肠内容物,或刮取病变肠黏膜组织做成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见到大量的着色均匀、有荚膜、两头圆纯短粗的菌体,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判断。亦可用肠内容物划线接种血平板,37℃厌气培养24h即可分离到病原菌进行鉴定。
1.3 类症鉴别
1.3.1 鸡溃疡性肠炎
溃疡性肠炎是由肠道梭菌引起的,粪便呈绿色、粉红色,剖检肝肿大,呈砖红色或紫褐色,有粟米大到蚕豆大坏死灶(特征性病变),脾呈黑褐色,出血、淤血,十二指肠发黑有出血,而坏死性肠炎的盲肠和肝脾一般无明显病变。
1.3.2 鸡球虫病
球虫病主要以肠黏膜严重出血为特征,可通过细菌培养、球虫卵囊检查、药物治疗来加以区分。
2 坏死性肠炎的防治措施
通常来说,我们的思路是防大于治,能够提前预防该病的发生无疑是最好的,不但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也不会带来其他并发症的影响,同时也对地区养殖安全是最有利的,但是一旦发病,则应该积极治疗,尽快减少该病对鸡群的影响。
2.1 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和消毒工作,避免舍内湿度过大,在饲粮中添加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微量元素等,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同时尽量减少应激因素。保管好动物性蛋白质饲料,防止有害菌污染。常发地区可在饲料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患有球虫病、组织滴虫病时应及时治疗,以免造成本病的继发感染。
2.2 治疗
本病发生后,要尽快服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从实践及相关报道来看,林可霉素、庆大霉素、杆菌肽、土霉素、青霉素以及泰乐菌素等对本病有都良好的治疗作用。一般通过饮水或混饲给药,治疗时可同时添加抗球虫药物可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吴荫坤,曹洪江.一例肉鸡坏死性肠炎的诊治[J].畜禽业,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