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坚守到文化自信

2016-10-21 03:38王张博健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国产电影天明唢呐

王张博健

摘要:《百鸟朝凤》作为吴天明导演遗作,一经上映便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论者认为该片意味着吴天明导演由80年代的《老井》、《人生》等影片所坚守的现实主义艺术理想,过渡到了现实主义、现代性、时代精神兼容并包的审美追求。这给当下中国电影带来了关于艺术、关于市场的诸多启示。

关键词:《百鸟朝凤》;吴天明

近期,我国第四代导演吴天明的遗作《百鸟朝凤》在全国同步上映,引起社会各界热议。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教授撰文高度评价《百鸟朝凤》,认为:“这正是吴天明在东西方文化八面来风的现实背景下,面对形形色色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东施效颦的‘西化鼓噪,依然葆有可贵的文化自觉和文化定力的体现。”[1]从实际观影反响看,该片以“看五分钟就想哭”的朴实无华、饱含真情的感染力与感动力征服了无数观众,先后荣获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奖和第29届中国电影金鸡奖“评委会特别奖”。

《百鸟朝凤》意味着吴天明导演由80年代的《老井》、《人生》等影片所坚守的现实主义艺术理想,过渡到了现实主义、现代性、时代精神兼容并包的审美追求。这给当下中国电影带来了关于艺术、关于市场的诸多启示。

首先,《百鸟朝凤》以直接指涉“德”和“艺”这对孪生价值要素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的重要意义,表征出恪守真善美道德立场的价值取向。影片讲述的是在物欲横流、浮躁之风泛滥的当下时代背景下,两代民间唢呐艺人秉持民间文化精神,坚守传统艺术传承模式的故事。老戏骨陶泽如在剧中扮演“唢呐王”焦三爷这一角色,他坚持要将自己的手艺和演艺班底传给一个德艺双馨的徒弟。在焦三爷的众弟子当中,游天鸣的资历远不及一众师哥,其聪慧也逊色于同辈师弟蓝玉,但向善好学的品性使他最终成为继承师傅衣钵的人。焦三爷看重的是游天明那份尊师重道、为人忠厚、勤奋刻苦的品性。游天鸣曾为父亲的意外摔倒而落泪,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大火中拼命为年幼的师弟抢出唢呐,这是一种德性的自然流露;他在学艺过程中表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坚韧和执着,幼时夜以继日地练习吸水,这恰恰是学艺者应有的执着境界。

片名《百鸟朝凤》不仅指的是一首唢呐名曲,其深层含义是借助此曲弘扬一种至高至善的价值观和一份当下社会稀缺的正能量。在现实生活中,唢呐曲《百鸟朝凤》常被用于乡村的婚丧嫁娶。导演吴天明创造性地将该曲改编为深沉刚毅的风格,以契合影片主旨。唢呐匠这个行当在影片所设定的小山村——无双镇,曾一度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唢呐匠的工作就是为四邻八乡的红白喜事吹奏乐曲,“请乐师”成了一种高规格的仪式。每当遇到死者出殡,唢呐匠们根据级别不同将演奏分为两台、四台、八台,最高等级是《百鸟朝凤》。但这首至高无上的曲子并非任何人都能享用,也并不是出价高就能买得来的,只有生前德高望重,具有社会认可度的逝者才能配得上此曲。在影片末尾,《百鸟朝凤》曾两度吹响,第一次是土庄的老村长过世,焦三爷强忍肺癌之痛,在临终之际为这个曾经打过鬼子、为群众修过水库、负过重伤的老前辈吹奏此曲;第二次是徒弟游天鸣在焦三爷的坟前以此曲送别恩师。凤凰已逝,百鸟哀鸣,焦三爷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壮歌!

其次,电影《百鸟朝凤》表达揭示了新形势下如何坚守文化传统以及怎样培育文化自信的命题。《百鸟朝凤》里的民间和艺术,不仅仅是指社会学意义上的民间现实生存空间和唢呐艺术的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出一种影视创作者加工后的审美空间和最本真的原初的艺术情怀,其深层的创作寓意是传达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应持有的正确态度,这是一种从艺术层面到价值意义的升华。影片中焦三爷拿出治癌症的钱为徒弟置办一套崭新的乐器,而游天鸣更是在众师兄都另谋高就时坚持要保住这支民间乐队,同时始终秉承师训,坚守“唢呐离口不离手”的匠人精神。可见,真正的艺术需要克服魅惑、付出代价才能得到真传。焦三爷和游天鸣这对亦父亦兄的师徒,为了一份艺术传承而不舍初衷,令人感动不已。

影片并未刻意拔高或美化民间传统技艺在当下的尴尬处境,而是真实表现了当下部分民众对新鲜事物的偏好和对传统技艺的不屑甚至是抵触。剧中的传统乐队“游家班”遇到了洋乐队,在后者媚俗表演的冲击下,“游家班”终于难以为继,曲终人散。但片中的焦三爷与游天鸣的坚守却传递出了一种艺术精神内在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正如焦三爷对弟子的告诫:“唢呐是吹给自己听的。”传统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打动自己,肯定自我。我国传统文化和某些民间文化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渊源,也为各类艺术形式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我们有理由也有必要将文化自信贯通于艺术实践,使其与坚守文化传统的努力互为表里,相向而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绝非在此一味倡导文化守旧主义,而是借此倡导将传统与现代元素同时注入艺术文本之中,从而增强中国传统艺术的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心。《百鸟朝凤》中的唢呐匠人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再次,《百鸟朝凤》是人文情怀与影像语言完美结合的文本,戏里戏外皆艺术。戏中的艺术,是唢呐这种器乐艺术;戏外的艺术,是影像本體的艺术。二者都各具魅力,但也都无法逃避各自传承与发展的困局。这是一部没有明星大腕、没有华丽视觉特效的电影,这样的电影如何能够立足于影坛?答案很简单:人文情怀。《百鸟朝凤》同时具备对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重指涉:既指涉精神文明的传承,又指涉国产电影的现状。其叙事文本是建立在重塑国产电影的传统道德和艺术信仰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时代艺术的象征、隐喻的审美功能,建构起一种独具神韵的影像风格。整部影片一反当下商业片过度依赖蒙太奇剪切的偏好,而是适时地将长镜头融入镜头语言,降低剪辑速率,以达到描摹现实生活、提高艺术真实性的目的;同时,清新典雅的空镜头与灵动悠然的鸟鸣音效相得益彰,再与长镜头匹配共同营造了一种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此外,将众多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象征符号融入到影视艺术作品中,也有力地激活了影像的生命力。《百鸟朝凤》主要体现了一种久违的现实主义艺术气息,同时也有现代元素的合理融入,还充斥着老一代影人返朴归真的情怀。影片里唢呐传承的困局其实正隐喻着国产电影的现实境遇:与导演名字同音的主人公天鸣为了唢呐而放弃省城的诱惑、坚守传统艺术,这也使该片成为了导演本人为中国电影事业留下的一阕安魂曲。正如黄建新导演评价此片时所说:“吴天明用‘一个年轻生命的成长与‘一个生命的消亡交叉来表现了一种精神世界。这个精神世界是他的,又是全人类的。”[2]

众所周知,当下有众多的国产电影在面对好莱坞商业大片和跨国资本主义浪潮的冲击时,难以坚守应有的价值底线,时常把视觉奇观甚至情色作为卖点,忽视人文精神,缺乏艺术定力。为此,有见地学者曾尖锐地指出:“视觉奇观和影片的思想价值谁为本体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当影片只为视觉奇观而拍摄时,观众对影片的情感投入就会缺乏一个有效的道德判断皈依点或立足点,从而也就根本无法接受积极有益的思想启迪和人性教化。”[3]从《百鸟朝凤》一波三折的上映过程,国产电影的处境亦可见一斑。导演吴天明于2014年初不幸离世,这样一部封箱之作是在其女儿的多方奔走求助下方才得以上映的。这足以显示出当下国产电影市场的窘境,优秀影片极易胎死腹中。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部蕴含着真挚情感的当代影坛的“作者电影”,终于在2016年5月份与公众如约相见,给当下中国的电影创作带来了积极的启示与引领。

参考文献:

[1]《人民日报》,2014年5月23日24版。

[2]《吴天明导演遗作〈百鸟朝凤〉周五上映》,《北京青年报》,2016年5月5日A16版。

[3]李掖平,《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研究》,济南:明天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80页。

猜你喜欢
国产电影天明唢呐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唢呐
唢呐放光芒
调查
副驾驶座
不设套路,只为初心
俄观众对国产影片有信心
培根体
唢呐(短篇小说)
我心目中的吴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