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芬
摘要:从《与山巨源绝交书》书信看,嵇康因山涛违背自己的心愿举荐自己而选择与后者绝交,但《绝交书》后二人的后续交往却并非如众人所料想,嵇康临终前将幼子托付给了山涛,此后山涛也用心地扶携着好友的幼子。从史料看,山涛是一个极有政治识见与手腕、人品正直、坚持原则的人物,嵇康与他的友情是跨越了政治上的分歧的,嵇康的这封书信表面是绝交书,背后则是对值得信赖的好友的一种解围。
关键词:嵇康;山涛;交往
嵇康和山涛所处的“竹林七贤”这个群体在魏晋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阮籍、嵇康为首的七个人,在魏晋动荡之际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大众想象中的亲密共游于竹林间的七个人,就其政治立场而言,其实各不相同,七人彼此间的关系也是颇值得我们言说的,他们最终的遭际也因个性及立场的不同呈现出了较大的差异。如嵇康因为拒绝与司马氏合作而被杀,山涛作为司马氏极为得力和信任的臣子列居高位、高寿而终。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1]一文,是因山涛在升职后举荐嵇康为原官职的继任者从而引发嵇康的不满,于是嵇康便写了这封绝交书,如果不细细探查二人真实的交往状况,仅凭这封绝交书,我们对嵇康与山涛的关系以及山涛此人的认识均有可能产生一定的误解。因而笔者希望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与史料,尽力还原相关历史事实。
首先,我们对《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书信进行仔细解读。在书信第一段话里,嵇康表明了自己的想法:曾经以为山涛虽然与自己不相熟,但山涛却能知晓自己不愿为官的志趣,然而对于山涛的任职及举荐行为,嵇康表示不予认同并坚决拒绝,言语中甚至有山涛意图拉自己同流合污之意。在第二段中,嵇康具体地阐述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返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在嵇康的心目中,无论选择入仕还是归隐,只要顺应了自己的心灵,都是可以的。简而言之,人各有志,无需勉强,而自己因为种种原因,倾向于选择不受约束的生活状态。第三段中,嵇康一一细数七件自己绝对不可以忍受的事情和两件绝对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表明自己一丝一毫也不愿意容忍为官生活的意志,同时还表示了对司马氏所推崇的周孔等人的轻视,张扬地举起了与司马氏作对的旗帜。书信的第四至第六段中,嵇康对山涛违背自己的心意举荐自己的行为进行了批评,指出如果作为真正的朋友,人们应该学会尊重朋友的志向,信末,嵇康表示就此与山涛绝交。
本是一番好意举荐好友,却收到对方这样一封措辞犀利、充满责怪意味的书信,甚至表示要与自己绝交,按照常理来说,山涛应该是颇不愉快的吧,这段友情应该也很难以维系下去了吧?然而,绝交书后,嵇康与山涛的交往状态是怎样的呢?翻检史料,我们发现,二人友情的后续发展并非如我们所料。据《晋书·山涛》记载“康后坐事,临诛,谓子紹曰:“巨源在,汝不孤矣。”[2]嵇康被杀前,对儿子嵇紹说,有山涛在,你从今往后还是有人照顾的。对于“孤”字的解释,可以理解成孤儿,但笔者以为解释为依靠也是说得通的。嵇康在世时,是众多士子倾慕的对象,他有才气、他有傲骨、他有高度、他有气质,甚至到他被关到监狱后,依然有三千学子请求让嵇康做他们的老师,还有些人还想陪着嵇康坐牢,其人格魅力不可谓不强大,然而在他被杀害之后,谁还敢再与他的家人接近呢?他的儿子生活方面恐怕也会陷入困顿。嵇康虽然是个任性的人,但并不代表他不够聪明,他说“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可见他心中很明白怎样的处世之道可以保平安。被杀前,他最牵念的无疑是年纪尚幼的儿子,在这样的关头,他必须把儿子交托给一个非常可靠的人。他选择的人是谁呢,正是此前他宣布与之绝交的山涛。难道是绝交书后,他们又恢复了交往?或者说从来就没有真正绝交过呢?至少我们可以确认的是,临终托孤的存在,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这封绝交书显然无法真实反映二人的交往状态。
这样一个让嵇康又是“绝交”又是托孤的山涛,在史书中呈现的面貌是怎样的呢?据《晋书·山涛传》记载,山涛幼年丧父,家中很贫困,但是他颇有器量,为人也较低调。四十岁时山涛方才步入仕途,任河南从事时,因为洞察到暂被曹爽架空的司马懿即将发动的政变,直接从任上离职,避开了一场政治风暴。当司马氏掌控了曹魏政权,大局初定后,山涛才再度入仕,之后无论是司马昭还是司马炎,都给予了山涛极大的信任,当山涛年岁渐老,几度请辞,均被拒绝,七十九岁时山涛去世,还被追赠为司徒,武帝下令为其家人建造房屋,可谓恩宠荣厚。从交往状况看,他与嵇康、吕安、阮籍、钟会、裴秀关系都不错,前三者在政治立场上或者与司马氏不合作,或者只是表面合作、内心抗拒,而后两个人则是司马氏坚定的追随者,钟会曾经仰慕嵇康的才学,最后却成为陷嵇康于死地的人,裴秀政治立场与钟会是一样的,这五个人的政治立场存在较大差异,为人或是淡泊名利、或是追逐权利,嵇康却能同时与他们保持非常好的关系,至少可以说明一点:山涛其人,情商极高。钟会是司马氏势力范围内的红人,为人狡黠,他曾经带了一帮人前往拜访嵇康,嵇康却与向秀自顾自打铁,不予理会,使钟会颜面尽失,这说明一个人若无法得到嵇康的认可,嵇康是一分情面都不会给的,然而就是这样的嵇康,却放心地把幼子的未来托付给了山涛,此后山涛对嵇紹的扶携也充分证明了嵇康此举的正确性。对立的双方都愿意保持与山涛的友情,还说明山涛其人的人品可靠,足够赢得所有人的信赖。回顾山涛入仕初期,他敏锐地察觉到表面上退居在家中的司马懿即将有大动作,果断选择离职以避开风头,任职吏部时,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官员,山涛所选拔的人才不仅多而且相当靠谱,任职期间,他因为不愿意引人注目,曾经收下袁毅行贿的丝帛,然后将其束之高阁,待袁毅案发时,他马上取出丝帛上交,这些记载说明山涛是个为政手腕相当高明的人物,有识见、有才干、有策略、有原则。综合以上史料看,无论是作为司马氏姻亲的缘故,还是出于个人发展的考虑,山涛在政治立场上站到了嵇康的对立面,但嵇康在与山涛的交往中对山涛的人品、能力均有深刻的认识与认可,即使写出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样看似不留情面的书信,在嵇康的心目中,山濤依然是他值得信赖的好友,对于山涛接到这样书信的反应,嵇康也有足够的把握相信山涛能明白自己真正的意图,相信山涛有足够的肚量包容那些貌似不善的言辞。至于为什么要书写这样一封书信。一方面嵇康要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就是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另一方面对于山涛的举荐与自己的拒绝,他必须写这样一封信,在大众面前不给山涛留有余地,这样才能让山涛在司马氏面前有解释的空间,或许以山涛的政治手腕,这件事对山涛不会有多大影响,然而作为朋友,嵇康宁可让大家再次感受到自己的任性,也不愿使朋友因为一番好意而陷入任何的麻烦中。
参考文献:
[1]嵇康著,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房玄龄.晋书·山涛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