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杨
摘要:青春里的死亡是小说《挪威的森林》的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死亡仿佛一层阴影笼罩在青春时光的上空。村上春树试图用一种超越现实的笔触来表达一种现实的感情——真实青春里的爱情。
关键词:青春;死亡;物哀;虚幻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最开始为中国读者所知的书,一直被划归为青春小说范畴。“青春”其实是村上小说里挥之不去的母题。这和村上春树自己本人的情结也有关系,他一生活得像一个老男孩,剪干净的头发,穿白衬衫,保持瘦削的身材。而青春里的死亡主题也是村上很喜欢在小说里表现的,在《挪威的森林》里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日本物哀情结的体现
小说里与主人公相关的直接死亡的人有木月和直子。木月是主人公的好友,后来自杀。直子是木月的女友,后来成为主人公心中挥之不去的女孩。关于木月的死描绘地极其理智,死者预谋已久,慢慢地细心地封闭汽车,让自己封闭而死。小说对于木月之死描绘的异常仔细,甚至好似在彰显一种特别之美。这可能也与日本文学一直崇尚的物哀之美有关,青年的死亡也在体现一种美。后来小说中也对木月的死做了解释,木月与直子从小青梅竹马,彼此相伴,绕过了青春期的苦恼与惶惑,所以后来必须做出牺牲和补偿。这其实也彰显了小说作者的一种哲学,青春必然是充满躁动与苦痛的,是绕不过的,如果逃过,必然会做另外一种牺牲。小说里另一个死者是直子,开始是木月的女朋友,后来与主人公发展出一段恋情。小说里把直子描绘的异常美好,长而黑的头发,干净的眉眼,淡淡的忧伤,偶尔又有些小俏皮,一切都是初恋该有的模样。但是这样的美好的直子,却一直困在忧郁里无法自拔,直至最终死亡。好像完全美好的人物不该活在现实里,死亡是其必然结局。这样的直子也必然不会和主人公长久地生活下去,离开是个必然的选择,而主人公终其一生也必然活在失去挚爱的惆怅里。
二、小说里的死亡可能并非现实意义上的死亡,更是一种精神的死亡
《挪威的森林》整部小说充斥着死亡,包括直子姐姐的死亡,直子的死亡,木月的死亡,永泽初恋初美的死亡。在本该生机勃勃的青春岁月里,却有着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仿佛故事在围绕死亡连轴转一样。所以《挪威的森林》里表现的死亡可能并非实在意义上的死亡,可能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死亡。你最好的朋友必然离去,这是一种死亡;你最爱的那个女孩必然会失去,这也是一种死亡;你所留恋的青春也必然远离,这也是一种死亡。小说里有这样的一句话:真希望今年19,明年20,然后再是19,这样重复多好啊,无法想象变老后的生活。青春就是这样一种残酷的东西,在给予你一切之后又收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春的离去,就是生命某一层面的死亡。青春结束了,我们就必须面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残酷法则:你所珍视的朋友和你所挚爱的那个女孩必然会离开,必然会带着你的青春一同死去。当你意识这一事实并且不得不接受它时,你的青春也就死了。
三、虚幻的超现实描写是村上春树小说常用的写法
虚幻的描寫在村上文章中并不鲜见。《挪威的森林》里可能并不多,可是也有显现。例如安美竂疗养院,就仿佛不存在人世的作者虚幻出的一个世界。这里的人也都不同常人,带着与众不同的脸在这里生活着。这里的环境也具有虚幻感,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日本好似不可能存在的地方,有非常好吃的蔬菜,有很多小动物,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更像小说《魔山》里的情境。关于疗养院直子也说过类似的话:这里好似一座魔山,进来的人就会走不出去。整个疗养院的描写就非常具有超现实感。并且关于直子之死也写得非常玄妙,直子最后死在一片幽暗森林里。这里的死亡暗合里主题“挪威的森林”。在青春的森林里消失不见,就意味着死亡。所以,在小说里村上描绘的死亡更多着眼于精神层面上的,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可能并非属于现实。虚幻的描写在村上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越发明显,例如最近的作品《1Q84》明明具有纪实性质,却写得如玄幻小说般,深刻地揭示了邪教的魅人本质。所以《挪威的森林》里作者也想用一种非现实的笔触来表现现实。
死亡仿佛是青春的结果,它仿佛一层阴影笼罩在青春岁月之上。岁月流逝,青春不再,青春里那些闪亮的人和物也必然随之死去。走过青春的人,不得不面对成人的惨淡世界,这就是《挪威的森林》里死亡的意义。村上春树说,《挪威的森林》表达的就是一种现实里的爱情。大概村上就是用一种青春特有梦幻的、脱离现实的笔触来表达一种真实的感情吧。
参考文献:
[1]蓝泰凯.村上春树和他的青春小说《挪威的森林》[J].贵阳学院学报,2007(3).
[2]村上春树.村上春树作品集[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10.
[3]张华.生命物语——“物哀”下《挪威的森林》的象征意蕴浅析[J].北方文学,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