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与哀愁

2016-10-21 14:35刘育齐
北方文学·下旬 2016年8期
关键词:土石山体灾难

刘育齐

我平常很少看纪录片。但成为台湾纪录片影史以来拍摄成本最高的电影花费近三年时间、累积400小时直升机飞行时数以全程航拍鸟瞰视角拍摄和入围台湾电影金马奖的肯定,身为台湾人,有必要一看。

在电影开始五分钟左右,我就已经感受到深深的震憾:从雄伟的崇山峻岭,到越过大山背后忽然出现的清澈碧蓝的海和绿油油的农田;从中央山脉到大霸尖山,从水漾森林到清水断崖,从垦丁南湾到三仙台的灯塔,从山到海,台湾的美一览无余。他让我看到的一个我不曾看过,一个和我印象中不同的台湾。这样的角度拍出的台湾是那么古朴,纯洁,自然,这样的台湾又让我有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没错,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台湾,不是大城市的高楼林立和车水马龙,是一个最原始、最简单、最纯朴的地方,“每一艘满载而归的船,都是渔人乘风破浪的犒赏;每一亩丰美良田,都是农人辛苦工作的报偿。”人们和自然和谐的共处,生活中的一点一滴都充满着浓浓的乡土味、人情味。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台湾宣传片。“是谁惊动了这种平衡,埋下了灾难的种子”一句话将整个美好的画面变成噩梦的开始。影片后半段由近30年来的豪雨变化说起,由于生态的破护,台湾每年的极端天气变多,每年都会出现一到两个像当年莫拉克那样的超级大台风,而只要有这样的大台风出现,电视新闻里就会没完没了的报导土石崩塌或泥石流的灾难,冲毁不知道多少个村庄,让无数村民无家可归,让多少人丧失生命。“高山公路的辟建,毁天灭地的开始,只因为没看见脚下的恐怖。”正是我们自以为人定胜天地在山林之间划出一道最短的直线,却造成山体结构失衡,出现大量滑坡。

“大地的伤势多数人没看见,少数人假装没看见”影片中这句话令我印象深刻,多数的居民无法知道怎样的情况会带来土石流灾难,但对于开发山林的人来说不会不知道后果,他们只是屏蔽自己的眼睛,或是应该说是被利益蒙蔽了双眼。大片大片的阔叶林,变成一片片的经济作物,山地变农地,长了几个世代的林木被砍伐殆尽,原本葱郁的山体变得满目疮痍。我们绝对想不到,观光客常去的阿里山的祝山车站不远处的山体后方,竟是土石崩塌的现场。我们当然可以只选择看到美的那一部分,就像影片开始的那十几分钟。但这只会让悲剧一再发生。人们总是因为不知道,所以不害怕。

碧绿的海洋、一望无际的海岸,一直是台湾东部沿海的骄傲,但如今,越来越多的防波堤建起,越来越多的消波块堆积,海是这个岛国通往世界的路,我们却亲手造了一堵围墙切断与它的接触,真是一种嘲讽。越来越多的码头将曲折地海岸线切割成线条其整的海岸,我曾在花莲脱下鞋子踩着这些交错的消波块到海边感受涨潮时翻腾的海浪,那时还不知道这些是什么,現在想想,台湾的下一代缺失了多少和大海亲近的机会。电影中甚至拍到了独特的“景色”-阴阳海,那是黑红的污水和还没有受到污染的海水所形成的。

“我们抱怨的永远是上天而不是自己”,齐柏林用影片告诉了我们,一切都是我们亲手造成的。“我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一语道破。也许这就是美丽的哀愁。一味的所取却忽略的保护。齐柏林何止只是敲响了台湾的警钟,更是敲响了世界的警钟。

影片最后,“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所有人一个简单概念,为了后代的子子孙孙,我们没有权力在这块土地上放纵无穷的欲望,因为我们只是短暂的停留,我们只是过客。”震人发愧!耐人思索!正是因为台湾的美好,看到这样的画面才会觉得心异常的痛。“如果你没有看过,就是因为你站得不够高”,正因为站的不够高,所以我们看的不够远,所以看不到如此令人心痛和惋惜的画面,所以才会被眼前的乐观和收益所蒙蔽。我知道在这部片之后有很多相关部门都已经行动展开保护计划,我希望这样的美丽不要再如此哀愁。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猜你喜欢
土石山体灾难
忍受不可忍受的灾难
对山体滑坡的成因分析与治理
话说“灾难和突发事件”
灾难
地球灾难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