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消费经济已经被推到一个经济建设显著重要的地位。“消费为本”或者说“消费决定”,建设消费经济与生态伦理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是一项大胆的具有创新意义的构想,是对传统经济学的重大突破,也是对传统生态学、伦理学的突破,具有促进整个经济和谐而稳步发展的重大意义。脱离生态伦理意识的消费是不正常和危险的,也是不道德的,只有合乎生态伦理思想的消费才会正常,才能保证经济发展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最大敌人是失当的高消费,它是一种缺乏生态伦理道德意识的消费观和行为,它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的严重破坏,耗尽经济资源,最终导致经济的彻底毁灭。
【关键词】消费经济;生态伦理;高消费;适当消费
于20世纪初期萌芽的生态伦理科学,是针对现代化的经济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生态平衡严重破坏的后果提出来的,是一门全新的科学。正由于它是对经济大发展所带来的严重弊端而发起,所以它对经济活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规范作用,对以往经济活动中那些竭泽而渔、杀鸡取蛋等行为纠偏和杜绝,使经济发展走上健康发展之路,保证其科学性和可持续性。著名生态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说:“一件事,当它倾向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当的;反之,就是错误的。”[1]作为经济活动的分支,消费经济也正存在相同问题,要使消费经济步入正轨,就必须树立生态伦理的消费观念,做到崇尚节俭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实行适度消费,贱视高档消费;推行绿色消费,抵制生态破坏。
一、崇尚节俭消费,反对铺张浪费
生态伦理科学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十分重要。“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就被确立为主客体关系。在这种关系支配下,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愿日益强烈,向自然无止境地掠夺。虽然经济的繁荣带来了丰裕的物质生活,但却遭受着工业社会造成的种种环境恶果。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耗竭等等全球性生态坏境问题的不断加剧,正把人类推向危险的生存困境。”[2]经济无疑要发展,但是,发展必须是科学的,一定要在大自然的承受能力之内,超出自然承受能力的发展,只会适得其反,自毁前程。消费经济要控制在自然的承受能力之内,首先就要发扬厉行节约的精神,坚决反对消费行为中的铺张浪费。
(一)节俭是中华传统美德
古语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虽然现在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仍有相当多的人为了温饱而奔波,靠着社会救济苦苦挣扎,很多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学,很多地方的一些单位因为发不出工资而无法正常工作,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缩小差距的方法之一就是勤俭节约,尽可能多地创造资源,并尽可能多地节约每一份资源。提倡节俭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不发达,因为穷,更重要的是节俭的生活习惯才是符合生态伦理道德精神的。人人节俭,可以大量节约资源,减少对大自然的开发破坏,保护生态,维护生态平衡,使经济和文明健康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界范围内的人口不停增长,如果不注意节俭,自然资源总有耗尽的一天,这是人类面临的最大困境。
自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空前提高,各种生活的非生活的产品日益丰富,似乎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已经是用之不竭了。表面看来,这是文明的进步,是人类福音,但其实这种暴富并不是一件好事,它掩盖了一种真相——生态耗尽,大厦将倾。遗憾的是许多人都看不到这一点,没有丝毫危机感,而是短视的、幼稚地嘲笑节俭,极尽浪费之能事,把中华传统的美德抛到了九霄云外。有的人追求豪华,显示财富,海吃海喝,动不动一顿饭上万元,1000多元一瓶的茅台酒像喝饮料;有的人置国家环境保护法规于不顾,专找珍稀动物吃,活取猴脑,活割牛羊等等,丧心病狂;特别是前些年公款吃喝,更是挥金如土,有一个小小学校,一年的招待费花去800多万元。自从习总书记执政以来,大杀吃喝风,有许多党政干部还不知羞耻地怨声载道,满腹牢骚,失魂落魄。这些大吃大喝的畸形扭曲的消费之风,不仅丢掉了中华优秀传统,更造成了自然生态大量破坏和资源减少,又制造出大量生活垃圾,严重污染环境。这些人无知地以为这就是富有,其实真正富有的人极节俭。
(二)节俭也被发达国家所推崇
瑞士是全世界最富的国家,而瑞士人恰恰在消费上处处精打细算,他们开会时专找租金最低廉场所,伙食标准固定,不准突破。瑞士人经常开车到边境的法国小镇选购食品,那里的奶、肉、蛋的价格比瑞士便宜40%。主妇买菜用筐,商店里的包装是纸袋。家庭用的洗涤用品大都是简装的,回家后往旧瓶子里灌。瑞士的水源比较充足,但人们用水却不浪费。所有的废水都要集中处理后才排放,净化的水用来洗衣服。通过下水管将雨水接进蓄水池,供冲洗厕所、洗涤衣物之用。住宅的内部装修大都用纯木材,自然、精致,虽然简单,但质量却好。“我们没有资源,有的只是两只手”,富得流油的瑞士人把这句话当作口头禅。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行中国人在瑞士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100瑞士法郎。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的钱是你们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根据一些中国人的作风,这个故事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中国自古的有识之士、有道德良知的人都崇尚节俭,一向认为浪费可耻,谁知到了现在却出了一些道德沦丧的可耻之徒,败家子,肆意挥霍,毫无道德消费、生态伦理消费的概念,表现了他们既无知也无德。消费中的挥霍浪费最大的犯罪,是造成资源浪费的主要原因,资源浪费的连带罪责是生态破坏,他们根本不懂得,如今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匮乏。“在这个太空中,只有一个地球在独自养育着全部生命系统。地球的整个体系是由一个巨大的能力来赋予活力。这种能量通过最精密的调节而供给人类。尽管地球是不易控制的、捉弄不定的,也是难以预测的,但是它最大限度地滋养着、激发着和丰富着万物。这个地球难道不是我们人世间的宝贵家园吗?难道它不值得我们去热爱吗?难道人类全部才智、勇气和宽容不应当都倾注给它,来使它免于退化和破坏吗?我们难道不明白,只有这样,人类自身才能继续生存下去吗?”[3]在历来人类社会之中,制约人的行为的措施一般是两种,一是法律和行政制约的强制手段,一是伦理道德思想的教育手段,二者双管齐下,方能有效。对广大民众,主要依靠伦理道德教育,就能有效制约。对于那些无知无德的人,仅靠伦理道德舆论是不起作用的,他们本来就是一些无视法规的穷奢之徒,对于他们最得力的措施只有法律,我们希望国家加大消费立法和执法力度,对于奢侈浪费行為给予法律严惩。
本来,无论在任何历史时代,也无论在哪个国度,法律都是作为一种有效的律令,使所有人等在行为上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证全社会的公共秩序规范有序。当人们的社会秩序意识没有达到自律程度时,尤其是当有人故意破坏公共秩序时,必须通过法律法规来强制约束其行为是不二选择。消费中的铺张浪费行为,其当事人往往是二者兼而有之,即既是消费道德意识的认识尚未到位者,也是故意浪费资源和破坏生态环境者,所以对他们必须给予法律惩罚,使其痛而畏之,痛而改之。
二、实行适度消费,贱视高档消费
适度消费指以获得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标准,既能正常健康生活,能恰到好处地适应物质生产水平,同时又不对物质资源无限度奢求和占有,让人处在一种平稳和谐的生存境况之中。辩证地看,适度消费是一个不固定概念,同样的消费标准,对有的人来说是适度的,但对有的人来说,可能就有奢侈之嫌。这个度的把握,只能靠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定。所以,适度消费是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合理消费的体现,既不刻意放低标准,也不超越本身具备的物质条件制定消费标准。
(一)适度消费不等于低消费
适度消费要求在一系列消费活动中放低标准,但是它不等于低消费,过低的消费也并不是一种好现象,它实际上是一种故意“哭穷”的不正常心理外现,也会造成当事人消费心理的扭曲。正常的适度消费是既要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必须,也要有利于人类能够持续生存和持续发展,还要符合生态伦理的要求。梅萨罗维克说:“发展一种使用物质资源的新道德,这应导致产生一种与正在到来的匮乏时代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要求有一种新的生产技术,其基础在于最低限度地使用资源,同时生产寿命长的产品,而不是建立在最大限度生产量的生产制。人们应当以节约和储蓄为荣,而不是以花钱和弃旧为荣。”[4]适度消费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两大方面。
第一,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崇尚适度消费的根本目的是要人们节约资源,以免资源的透支性使用,从而带来对生态的破坏。要尽量少地耗费地球上的有限资源,具体少到什么程度才算适度,其原则是限制在自然承载能力之内,使生态系统处在平衡和谐状态。这要本着两条:一是长远观点,即不能只看到眼前,别看到经济条件很优越,就想把它全部使用完,今天使用时就要考虑明天、后天,我们这一代在使用时,还要想到下一代、下几代;一是全局观点,不能只想到自己而不顾别人。许多资源都是社会的共同财富,你一人占有太多,别人就失去了机会。
第二,有利于发展,不断进步。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由少到多,这是很正常的,证明了社会在不断前进优化。消费也要适应这种不断的变化,切忌用几十年前的消费标准来衡量今天的消费,所谓适度,其中也包括适应发展的内涵。
(二)适度消费的经济观,绝对反对高档消费。
没有节制的高消费是一种极不正常的消费行为,它脱离了现实生态环境的条件。联合国环境会议(1992年)通过的《21世纪议程》中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贫困加剧和各国的发展失衡。”[5]高消费往往是伴随着挥霍浪费行为的,它不仅严重扰乱经济秩序,更要带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与铺张浪费是一对孪生兄弟。不管物质财富有多么丰富,人民的生活有多么富有,都不能提倡高消费,不论官民,有谁主张高消费,这人一个定是个疯子或者“二百五”。高消费于国于民都贻害无穷。
首先,它会使家财散尽,国库亏空。俗语云:“治家好比针挑土,败家如同水浪沙”,再大的家产,再多的财富,都抵挡不住肆意挥霍。财富再多总是有限的,而挥霍陋习一经养成就难以回头,所以就是有金山银山也会很快耗尽。
美国财大气粗,搞高消费,前些年遇到经济风波,不得不四处借债,富人向穷人借钱,这正常吗?借着钱来高消费,这正常吗?因为高消费一旦成为模式,形成习惯,再也无法回过头来适度消费。中国本来就经济很不发达,有少数人也自不量力搞高消费,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其次,高消费必然带来大量生态破坏,带来大面积环境污染。所以,高消费实际是完全不懂得生態系统规律,违背生态伦理道德。R.T.诺兰说:“资本主义制度的浪费还在于,它全然没有保护日益减少的自然资源的积极性。资本主义制度假设它用以制造产品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甚至当这些资源(如石油——原注)显然不久就会耗尽时,资本主义照样没有积极性地来减少使用这些资源,因为资本主义的动力就是唯利是图。”[6]美国人大手大脚,大量的将还完全可以继续使用的消费品都被丢入垃圾堆里,诸如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吸尘器、微波炉、衣帽鞋袜等等。垃圾多到无法正常处理,就不讲公共道德转嫁矛盾,转移他国异地。
三、推行绿色消费,抵制生态破坏
如今,几乎全世界(除了极少数尚未醒来者)都认识到,传统的发展模式绝对不能再继续,工业文明已经走入了死胡同,开始谋求以生态文明代替灰色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不小的绿色浪潮。这主要是由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工业社会发生震惊世界的“八大公害”事件引起,“八大公害”事件是指:
1903年发生在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的马斯河谷事件;
20世纪40年代初发生在美国洛杉矶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1948年发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多诺拉镇的多诺拉烟雾事件;
1941年发生在日本四日市的四日市哮喘事件;
1935至1965年发生在日本熊本县水吴市的水吴事件;
1955至1972年发生在日本富士山神通川流域的骨痛病事件;
1968年发生在日本九州四国等地的米糠油事件;
1952至1962年发生在英国首都伦敦的伦敦烟雾事件。[7]
这些灰色文明的重大教训,唤醒了人类的生态伦理意识,人们不得不寻求新的更加科学的发展模式,绿色文明当然成了首选。但是,发展绿色文明必须首先清除掉人类中心主义的流毒,摆正人类的姿态,将伦理道德关怀施与非人类所有物种,敬畏生命,关爱大自然中的每一个物种以及生命共同体。奥尔多·利奥波德说:“简言之,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重,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重。”[8]当然首先是“对每个成员”的尊重与关爱,这是基础,做到了“对每个成员”的尊重与关爱,实际上也就基本接近对生命共同体的尊重。
不管出于什么目的和原因,损坏毁灭任何一个生物物种都是危险的,后果不堪设想。中国曾经错误地将麻雀定为“四害”之一,发动了一次“消灭麻雀运动”,1956年大跃进初期围剿聚歼麻雀运动首先从四川省开始,自1958年3月20日至22日,全省灭雀1500万只,毁雀巢8万个,掏雀蛋35万个。随后,天津、哈尔滨、杭州、长春、镇江、北京等城市纷纷效法,这些城市到4月6日共灭雀1600万只。北京自4月19日至21日,捕杀麻雀401160只。上海,自4月27日至 29日捕杀麻雀505303只。截至1958年11月上旬,全国各地不完全的统计共捕杀麻雀19.6亿只。
恩格斯早就告诫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9]结果从第二年起全国闹黄灾,大片大片农作物被蝗虫吞噬殆尽,造成全国性粮食大面积减产。现世现报,大自然实行“报复”了。人们这才认识到原来麻雀并不是害鸟,而是益鸟。其实,从生态学角度讲,是害鸟或不是并不重要,害鸟和益鸟都有其生存价值,它们各自的存在都能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所谓害鸟或害虫,它们存在于生态共同体中,往往又可以抑制其他更有害的东西,人们只从表面上看,不理解它们存在的价值,主张将它们赶尽杀绝,这就破坏了生态共同体,结果带来人们可能一时还并不理解的灾难。鸟类的存在更是不可小视,它们的价值多种多样,有些是人类到现在为止也不完全明白的。据不完全精确统计,一只山雀5天大约能吃800只害虫, 3只燕子2天一共可吃540只害虫, 鹅每天吃675只害虫, 三只燕子2天能吃780只害虫。当然,鸟类除了吃害虫,也损害粮食,这要辩证看问题,地球上任何物种的存在都是有利也有弊的,包括人类在内。这并不是说,绝对不能捕杀麻雀以及任何一种生命,每一种生物的生存也要处在以适度范围之内,当某个物种极度膨胀,也会扰乱生态平衡,这时人类可以适量捕杀,但不是赶尽杀绝。
美国是工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生态问题突出,所以绿色浪潮也最早在美国兴起。但是当时美国有一位副总统阿尔·戈尔语重心长地说:“文明的大厦变得这样复杂,令人瞠目结舌。然而在它变得日趋精巧的同时,我们也愈来愈远离扎在土地里的根系。在某种意义上,文明自身从它自然世界的基地出发,飞行往我们自己设计的世界;我们的设计有时太过狂妄,而这样设计出来的世界也愈来愈充满计划、控制、制造。在我看来,我们为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在中途的某一点,我们失去了与自然的其余部分的联系感。我们现在倒是该问一问:我们真的这么独特这么强大,乃至于我们从根本上可以和地球分离吗?”[10]这的确是肺腑之言,也是深沉的慨叹。
现在,生态伦理科学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法律法规和政府行为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正在强化,民众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識正在普及。中国生态伦理科学虽然起步较晚,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思想基础好,源远流长,优于西方许多国度,我们应该完全有信心,相信在极端的时间内有一种理想的生态伦理的消费经济大好形势。
作者简介:龚永青(1955—),女,籍贯:湖北恩施,广州工商学院教师,大学本科学历,会计师,研究方向:金融实务研究。
参考文献:
[1][8][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蕙译,沙乡年鉴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34,194.
[2]余谋昌、王耀先主编,坏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3][美]芭芭拉·沃尔、勒内·杜博斯著,“国家公害丛书”编委会译校,只有一个地球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60.
[4][美]梅萨罗维克·佩斯特尔著,梅艳译,人类处于转折点m,北京:三联书店,1987,142.
[5]转引自王伟著《生存与发展——地球伦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9.
[6][美]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339.
[7]林红梅,生态伦理学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66—167.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383.
[10][美]阿尔·戈尔著,陈家映等译,濒临失衡的地球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