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多维价值对人类的影响及意义

2016-10-21 14:22严寒
绿色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展望意义人类

严寒

摘要:指出了森林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包括着众多物种和各种不同的生态结构,对人类乃至整个世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功能受到广泛关注。在介绍和分析森林功能的基础上,将森林对人类的意义从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森林无形价值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森林功能;人类;意义;展望

中圖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8001404

1 引言

人类要生存发展,就需与其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并对其周围自然和生物环境做出不同的反应,各自形成特定环境下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森林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森林环境对人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森林生态系统对人类的意义也极其深远。森林对人类的意义和生存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

2 森林的经济功能

森林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提供木质资源、非木质资源等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产品及各种林副产品,包括果品、木本油料、工业原料、饮料、木本用材、调料和竹产品等,其中木材被公认为世界四大原材料之一。另外森林含有巨大的物种和基因库,可从中发现和开发出大量水果、食品、药品,亦可培育出新品种农作物畜禽。森林中部分动植物和昆虫资源可以利用和欣赏,并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

森林中的商品林,包括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竹林都能以货币形式体现它的经济价值,是人类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对人类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森林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可为人类提供多种林产品,满足人类的物质需要。林产品实物资源的使用价值丰富,例如,为人类提供多种食物,包括干鲜水果(桃、苹果)、森林蔬菜(香椿、竹笋)、食用菌(木耳、红菇)、木本粮油(油茶、油桐)、林产饮料(核桃乳、甘蔗汁)、食用动物(野鸡、野猪);提供多种用途的木材,包括用于燃料、饲料等;提供多种工业原料,如紫胶、橡胶、松脂、烤胶、松香、单宁酸原料、白蜡等;提供多种木本中草药,如人参、黄柏、杜仲等;也提供多种工艺品、艺术品包括家具等加工所需的原材料,如根雕、盆景、红木、楠木家具、木制艺术品。此外,还包括叶用、编制用林木产品以及林木调料产品等。总之,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森林及其提供的多种林产品。有些林产品甚至对人类生活和生产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每年全世界森林提供的林产品多种多样,仅提供木材一项就超过23×108 m3。因此,森林是人类重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源。

据研究表明,由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约为3万多亿元,占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总价值(约33万亿美元)的11%,我国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其中森林生物多样性资源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 森林的生态功能

当今世界,生态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而森林在维持生态平衡、防止生态灾害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生态效益和作用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森林作为人类环境条件之一,也会通过影响人类的其他生活环境条件来影响人类。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10年内全球每年失去1500万hm3的森林(Pagio et al. ,2002),成为生态安全的重要隐患;2009年,哥斯达尼有关部门按照功能分析、利益相关者、功能评价和市场分析4个步骤估算可塔盘缇热带雨林区域的生态价值,得出其价值为2500万美元(Bernard et al. ,2009);中国对森林的生态价值研究起步相对较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森林生态功能评价工作。侯兆元(1995)首次对中国森林的涵养水源、防风固沙及净化空气3项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并得出这3项森林生态价值是林木价值的3倍;蔡延玲和周广胜、余新晓(2005)等分别参照Costanza等提出的测算方法对我国森林生态价值进行了评估,均得出森林生态效益价值明显强于其林木产品价值;温庆忠(2010)对滇池流域森林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其中涵养水源居第1位,滇池流域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及价值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3.1 森林对大气圈的影响

3.1.1 固碳制氧效能

没有绿色植物和森林的造氧作用和汇集CO2作用,大气圈的组成成分不可能保持稳定,而是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从而使人类和其他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因此,作为大气圈CO2汇集和O2的制造者,森林对维持大气圈的平衡有着重要作用。

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一昼夜中吸收与放出的CO2之比为3∶2。据资料显示,1 hm2森林每天可吸收1 t CO2,放出0.73 t O2。全球森林每年能使约550×108 t CO2转变为木材,同时大约可放出400×108 t O2。全世界森林吸收CO2并放出O2超过世界人口呼吸所需的近10倍。通过吸收CO2放出O2,森林植物可影响大气中CO2、O2的循环和平衡。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的支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空气中的CO2,利用太阳能生成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O2。这一功能对于人类社会、整个生物界以及全球大气平衡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CO2的排放和污染是国际社会的热点之一,各国政府承诺减少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CO2的排放。森林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全球现有森林总储碳量(1146 Gt)约占土壤和植被所储存碳的46%,且能以各种形式储存,从而有助于缓和全球温室效应。

3.1.2 过滤净化功能

各种类型的森林植物还能吸收排放到大气圈的有害气体(如SO2、HF、CL2等)和重金属物质,减低光化学烟雾污染和吸收放射性物质,起到一定的过滤和净化作用。据测定,每公顷松林每年可滞留36.4 t灰尘,云杉则为32 t。有些树木还具有吸毒、减低空气污染的作用。据测定,松林每天可从1 m3空气中吸收20 mg二氧化硫,1 hm2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 kg二氧化硫。泡桐、女贞、大叶黄杨、梧桐等树种吸氟和抗氟能力强。森林也能分泌一些杀菌素、芳香化合物及“空气维生素”负氧离子,对大气进行消毒,使空气清新,从而改善人类的大气生活环境质量。

3.2 森林对水圈的影响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大量水文资料显示,当森林遭到破坏后,河川水的枯洪变幅便会增大。森林也可净化水质,由于森林中物种复杂,林地土壤疏松,形成了多层结构,从森林中流出的水,经过多层次筛漏和吸附过滤,可以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因而从林中流出的水,如无严重污染物侵害,水质应是比较好的。

森林通过森林植物蒸腾、林地蒸發和森林植物截持降水的蒸发等将水分大量的蒸散到大气中。森林蒸散比无林地的蒸散量要大得多,一般要大20%~30%。由于林区森林蒸散量大,使其上空空气湿度增大,对陆地水分循环会产生一些影响。以热带雨林为例,每公顷热带雨林每年大约蒸腾7500 t水。据估计,全球森林的蒸腾量每年约为48×1012 t 水,并消耗1023 J。这些水对陆地水分循环可产生作用,并使陆地降水量有所增加。

森林可减少径流泥沙量,优化水质,减少水土流失。森林通过冠层节流,有效地减弱了降水对地表土层的侵蚀;凋落物的过滤作用使径流中的泥沙明显减少;森林土壤的良好渗透性使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转变为地下径流;林地土层中的根系纵横交错,具有固结土壤、减少滑坡和泥石流的作用。因此,林区的地表径流及土壤侵蚀都很小,河流泥沙含量及有机质的流失也随之减少,森林减少了地表径流,因而亦减少了水土流失,保持水土。

3.3 森林对土壤岩石圈的影响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壤侵蚀遍布各国。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运用了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功能,取得了巨大效益。

森林能够改良土壤、防风固沙,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改善局部温湿条件。森林凋落物层有减小地表径流、增加土壤腐殖质和营养元素、保水、保肥能力。森林土壤生物类群丰富,有提高土壤生物生化活性和促进生物培肥的作用,根系深入土层,能促进土壤熟化过程,改善土壤结构。

森林防风固沙的作用是从降低风速和改变风向两面表现出来的。当风经过森林时,部分进入林内,由于树干和枝叶的阻挡,以及气流本身的冲撞摩擦,风力削弱,风速大减;另一部分则被迫沿林缘上升,越过林墙,由于林冠起伏不平,激起了许多漩涡,成为乱流,消耗了部分能量。结果,风经过森林之后,风力大为降低。由于森林降低了风速,林木的庞大根系又能固沙紧土,大大削弱了风的携沙能力,逐渐把流沙变为固定沙丘;植被的凋落物为土壤带来有机质,可以培肥贫瘠的土壤,增加更多植物生存的可能性;植被截留降水,可以改善当地温湿条件,最终形成固沙植被。

3.4 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

森林对保护和维持生物圈生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森林生物多样性主要包括森林生态多样性、森林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基因多样性三个方面。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丰富的类型,在生物圈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森林生态系统不仅为各类生物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而且还为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产生与形成提供了条件。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时空结构,既有较强的反馈调节能力,又有较强的弹性和稳定性,还是巨大的陆地生物基因库。全世界500~1000万种生物中有半数以上的生物都栖息或生长在森林之中,仅热带雨林中就有200~400万个物种。多种多样的生物是地球经过40亿年生物进化所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它是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森林生态系统还具有最高的生物量和生物生长量,是陆地生物光合产量的主体。森林平均单位面积的生物量约高于草原20倍,年净生产量高于草原的2~3倍。森林年净生产量占陆地生物的60%。因此,森林是支撑陆地生物圈生存的主体,是人类除农田、草原以外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

3.5 森林对全球生态平衡的影响

森林是全球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物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对生物圈中水分循环、碳氧及其他气体的循环、土壤中各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以及太阳能的光合利用等都有着影响,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的减少,必将影响地球生物圈及生物圈的环境(包括大气圈、水圈和土壤岩石圈),从而影响着地球的生态平衡,影响到人类的生存。森林是全球环境问题的核心。

4 森林的社会文化功能

4.1 森林与人居文化

森林之于人居,从人类产生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管子》中便有:“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因天材,就地利……”。此天材主要便是指森林资源,所以古代的城市多依名山大川而建,如北京、洛阳等。

现代随着人们对森林的认识不断加深,建设生态城市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建设的主流观念。随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和城市人口剧增带来的热岛效应、空气污染等使城市环境质量迅速下降。由于居民素质的提高和环境保护的有效宣传,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森林的特殊功能和生态效益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城市森林”的提法最早于美国和加拿大,1962年美国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这一名词,各国对城市森林的论述不尽相同,但基本点一致,即凡是受到城市影响和被城市利用的所有树木及其它植物生长的地域,以及其中的野生动物,均包含在城市森林范围内。瑞典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瑞典开始注重森林对城市的作用,通过延长采伐周期,增加老龄树木的比重,在新建住宅地区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形成进自然林的种植方法,同时大力兴建城市公园,划分森林保护区,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场所;俄罗斯莫斯科是一个典型的森林城市,虽历史悠久但是近郊仍保留着相当面积的林地,市区有100条林荫大道,98个市区公园,800多个街心花园,郊外有18万hm2防护林及森林公园与城市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4.2 森林与人类生活

以森林为原料,在社会上形成了各种产业,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对发展经济、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有一定作用。

森林具有吸尘作用。树叶表面不平,多绒毛,有的能分泌黏性油脂及汁液,森林能吸附大量飘尘,减尘率可达37%~60%;森林可降低噪声,一般40 m宽的林带,可降低噪声10~15 dB。因此,建造林带可隔音,抗噪声污染;森林还具有抗辐射、阻碍污染光的传播的作用。

另外,由森林所形成的小气候条件对人的身体有良好影响,能够保障人类的卫生和健康。例如,森林光线柔和,空气湿润,温度变化小,平静无风,以及花、果的芳香和鸟鸣的悦耳,不仅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而且使人精神放松,增进人的健康。

5 森林的人文精神价值

5.1 森林景观美学功能

森林景观美学功能是指森林以其自身的特性给人带来的美的感受及人根据自身的美学感受对森林进行的改造,包括森林自身的客观美和人类主观能动的社会美。人对森林美的认识包括色彩美、形态美、声音美、动物美和意蕴美等,有着很长的历史。

人在感受森林美的过程中,能产生感动、身心愉悦的心理状态。森林本身物种丰富,规模庞大,使人置身之中,自然会产生一种敬畏向往之情,身处森林的怀抱,会立刻被这种幽静而脱俗的环境气氛所拥围,使人心境平和,忘却尘世的日常琐事,进入审美意境。这种关注会让人产生对森林美的向往之情,回归精神的平静,远离了俗世各种羁绊,找到了精神上的寄托所在,从而获得了身心的自由和解放,产生了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愉悦之情。从而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便是森林审美所追求的境界。

目前,韩国所倡导的“森林修养”广为传播,得到多方的学习和认可,加强森林美学教育,提高人们森林审美的素养,在其中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家庭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们的森林审美素养,通过言行使孩子热爱自然,喜欢森林,更重要的是带孩子进入森林感受大自然的美,在与森林的接触中提升自己的审美概念。

5.2 森林与宗教文化

森林作为人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家园,贯穿人类历史的几乎每一个宗教都拥有自己的圣树,如佛教的菩提树、基督教的圣诞树、中国道教的松树等。深山礼佛,正是由于佛教与森林的关联,所有佛教寺庙往往和森林紧密相连,有“自古深山藏古寺,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道教崇尚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道教认为自然最为重要,森林作为大自然重要组成部分,对道教的影响也极其深远。

5.3 森林代表的精神寄托

森林在地球存在的历史比人类更为久远,它几乎见证了人类的产生和发展。古树、名木、纪念林等,因其与特定的年代和人类活动息息相关,而形成特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寄托,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例如刘公岛森林公园所在地曾经是北洋海军的重要基地,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水师几乎全军覆没,刘公岛随之成为北洋军覆灭和中国近现代史的见证。如今它已是著名爱国教育基地,不仅保有原始风貌色森林,也有众多历史古迹,形成了一个历史赋予独特意义的森林公园。

树木和人总是息息相关,现代许多国家地区以树木森林作为自己的名片,一提起某种树木就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这个地方,从而也起到了地理标识名片作用。

如北京的枣林胡同,广西的杉树湾、松岭,加拿大被称为“枫叶之国”,在日本具有崇高地位的樱花……因为这些树木与当地文化紧密相关,同时这些树木所象征的品格代表着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美好愿望,也是当地人民的固有精神体现。

大到纪念林,小到一棵树木,都无不饱含着人类的精神寄托。

6 森林无形价值的传播及展望

人们对森林价值的认识往往片面的集中在可作为商品的部分,而对其改善环境的非商品功能认识不足。

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旅游、生物资源及林产品可流入商品市场,其价值可直接用货币形式表示,而大多数森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无法直接用货币衡量,是无补偿、无形、无价的。事实上,森林的立木价值只是森林价值的一部分,其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传播社会生态文化、寄托人文精神等功能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价值远大于此。

传播森林无形价值,最重要的就是增强我国对森林文化功能的认知。充分认识森林的内在规律,以科学规划为依据,整体提升全国森林文化功能;局部上建设文化功能高的“文化林”,挖掘森林中有價值的景观、古树;提高全民森林素养,提升人类对森林的整体认知;加强森林文化功能的人才支撑;提供政策制度保障,整体带动森林生态、人文、社会等功能的发挥,促进森林无形价值的传播;人与森林和谐共处,使森林对人类的意义源远流长。发掘森林的无形价值,大力发展森林教育、森林医疗、森林文化、森林修养,是当今社会正在注重的问题和热点。

参考文献:

[1]冯继广.基于案例的中国森林生态服务功能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2016(5).

[2]万 宁, 郑曙光.中国文化里的森林范儿[J].走向世界,2016(2).

[3]陈 祺.骊山森林公园人文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现代园艺,2016(1).

[4]刘立刚.湿地系统的生态作用与全球变暖的关系研究[J].绿色科技,2012(2).

[5]孟祥江.中国森林生态系统价值核算框架体系与标准化研究[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1(5).

[6]江传阳.森林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2006(4).

[7]徐 建.国内外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5).

[8]吴玉明.森林对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和作用[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

[9]杜正清,赵阿奇.城市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及经济价值研究[J].经济师,2006(5).

[10]王琼英,冯学钢.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

猜你喜欢
展望意义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有意义的一天
人类第一杀手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数学中“无意义”的意义
留学的意义
谁变成了人类?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诗里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