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9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发布了《开展工贸企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管控提升防范事故能力行动计划》,同时公布了《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为了帮助工贸行业企业班组和岗位人员使用上述手册,自主开展岗位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与手册配套的使用指南已在近期公布。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以下简称《手册》)从2016年3月29日下发至今,很多企业已经制定出推广使用计划,并在班组中推进。为了帮助企业做好这项工作,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在近期又推出了与《手册》配套的《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使用指南(以下简称“使用指南”)。近日,本刊记者就使用指南的编制情况、具体使用方法,采访了主要负责编制工作的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工业安全研究所负责人时训先博士。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好,时训先博士。请问,使用指南中明确了“较大危险因素”的定义。请问,应该如何理解这一定义,依据是什么?
时训先(以下简称“时”):依据GB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危险和有害因素”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编辑的书籍——《安全评价》第三版中介绍,“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危险因素”来自“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场所的不安全因素、管理上的缺陷”等四个方面。
遏制重特大事故,辨识和管控作业场所、生产环节和作业行为的较大危险因素是重中之重,因此本指南中将“较大危险因素”定义为“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
记:使用指南的编制旨在解决什么问题?编制过程中,主要考虑了哪些问题?
时:使用指南配合《手册》的使用,适用于指导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等工贸行业企业班组和岗位人员,自主开展岗位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确定和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较大危险因素。
编制过程中,我们编写组主要考虑了3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明确《手册》的定位。《手册》是对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梳理,是帮助企业快速、准确地辨识较大危险因素,并掌握其防范措施。对已经开展了危险因素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企业,可以将辨识评价工作与《手册》的使用有机结合,将《手册》中的内容融入到企业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工作中。
二是明确《手册》的工作对象。《手册》关注的是较大危险因素的辨识与防控,使用指南中明确了较大危险因素的定义,即“可能发生较大以上事故的生产作业场所、环节、部位和作业行为”,突出了工贸行业企业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工作重点。
三是明确《手册》的使用方法。指南从《手册》获取、学习、使用等角度,指导了工贸企业如何具体组织实施《手册》。《手册》的培训学习是基础,各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手册》中与本岗位的相关内容;《手册》的使用是关键,企业需要组织员工开展现场比对、制定本企业的《危险因素登记表》、现场应用及防范措施的不断改进等工作。
记:在使用指南中,提到了《手册》的学习及使用应落实在企业的班组,请问,这是如何考虑的?《手册》在班组中推广,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使用指南中,是如何帮助解决的?
时:班组是企业内部从事安全生产经营活动和安全管理工作的最基层组织,是执行安全规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主体,是贯彻和实施各项安全要求和措施的实体。事故资料表明,98%的事故发生在生产班组,其中80%以上的原因直接与班组人员有关。企业要确保安全生产无事故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到班组作业现场,要依靠班组和员工的安全作业、操作规范来实现。因此,《手册》的学习和使用应落实在企业的班组,班组安全决定着企业安全。
工贸行业企业量大面广、生产类型多样、危险因素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手册》在班组中推广可能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手册》的获取渠道不畅通、获取《手册》后不知道如何使用、《手册》的内容和班组实际情况不符合、《手册》与企业的其他制度规程不一致等,导致《手册》难以在企业和班组内真正地“用起来”。针对上述可能面临的问题,使用指南中一一给予了解决办法,提供了《手册》的获取方法,明确了拿到《手册》后每步工作如何开展,要求将《手册》内容与实际情况进行比较,制定符合企业、班组实际的风险辨识与防范登记表,并修订相关的制度规程。
记:为了用好《手册》和使用指南,请从企业层面、班组层面出发,分别提一些具有实操性的建议。
时:《手册》面向的是企业管理人员、企业一线员工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是编制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为深入排查本企业容易发生各类事故的场所部位、岗位环节,解决“认不清”“想不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防控措施,企业、班组应从各自职责出发开展工作。
企业层面应开展以下4项工作:
第一,企业依据《手册》,制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控制措施登记表》,开展较大危险因素辨识,登记建档,实施有效防范措施,加强日常管控;
第二,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第三,将辨识出的较大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应急处置防范纳入岗位操作规程,做到“一岗位一清单”;
第四,定期开展企业较大危险因素检查排查和风险评估,对防范措施进行改进,及时培训员工,使之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技能。
班组层面应开展的工作有:
第一,班组组织《手册》的学习,班组长或安全员负责讲解,并结合岗位员工的自主学习,使各岗位操作人员熟练掌握《手册》中与本岗位的相关内容;
第二,班组组织各岗位人员,一一对照各自岗位的实际情况,确定在实际中,是否存在《手册》描述的各个“较大危险因素”或相近的情况,以及本班组采取的安全措施与《手册》中相应的“主要防范措施”的不同点;
第三,班组将本班组的现场实际情况写入《XX班组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控制措施登记表》,组织员工对《登记表》进行学习讨论;
第四,班组依据《登记表》中主要防范措施,逐一确认落实,并评估其效果。对难以短期内解决的问题,班组应将相关问题上报,研究制定防范计划并实施。
编辑 包冬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