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金子
“问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解释问题的方法,所以说,“问题”是产生新的思想方法,新的知识的起点。可见,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对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小学科学教学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探究活动是学生科学课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操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其中,提出问题是探究活动的首要环节。但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的问题多数都是教师提出来的,不少数量的课不是真正从问题出发,学生提出问题意识薄弱,学生没有提出问题的习惯,学生提出问题能力欠缺,教师对此问题重视不够等,久而久之学生失去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抑制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在科学课堂中有效的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从科学教材中不难发现,问题贯穿始终。从每个活动的开始,针对现象提出想要探究的问题,到活动结束时解决问题并进一步提出新的问题,这无一不是在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激发兴趣,让学生习惯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激励人们去并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原因。有兴趣就会产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和质疑解难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条件。
2.创造人文环境感染学生
经常给学生讲科技发明创造的故事,分析出科技发明创造得以实现都与异想天开地提出假设问题有关。如果没有嫦娥奔月的梦想,哪来人类乘坐宇宙飞船登月的现实呢?没有创造出代替脑力劳动工具的遐想,哪来现在的电脑?没有千里耳的幻想,哪来今天的电话、手机?要让学生知道,会幻想、会提问题的人才可能成为发明家、科学家,才能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经常让科技小发明兴趣小组创造性能力强的同学展示科技小发明、小创造作,交流提出生活中科学小问题的经验,让学生直接体验感受到提问题的价值。在实验室布置科学家探索科学的宣传画,用环境来感染学生。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大胆提问
提出问题要有一定的、初步的事实做基础,所以教师应该构建问题的情景,创设问题产生的源泉。通过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满足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顺利生成探究问题,引入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
1.运用直观演示、生成探究问题
运用直观演示,使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为学生的积极思维架起了“桥梁”,动用自己的感官,形成感性认识,生成探究性问题。
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一课时,创设了一个小魔术的情境:两只杯子,1号、2号,出示马铃薯
师:马铃薯在水中沉还是浮?
生:沉
师:现在老师要让马铃薯浮起来,你们信吗?
师;演示
师: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
生:为什么?马铃薯在1号沉、在2号浮?
这一过程让学生观察了马铃薯在水中沉浮的全过程,同时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在1号沉,在2号浮?于是顺着学生的问题,引出本节课的探究问题,从而进一步研究解决问题。
2.再现自然现象,提出探究问题
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些自然现象,学生很熟悉,很常见,但是学生很少去注意,更很少去思考这些现象,课堂中通过各种手段再现一些自然现象,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思考现象的产生上,自然的提出探究问题。
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昼夜交替现象》一课时。为学生出示北京鸟巢的黑夜、白昼的图片。
师:我们居住的地球每天晝夜不停的交替,板书《昼夜交替现
师;关于昼夜交替现象你有什么问题?学生自然会提出;“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现象”,“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这样的问题,正是本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3.创设“难题”情景,提出探究问题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更喜欢帮助别人,尤其是老师遇到“难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更加高涨,这样会把孩子们的思维集中,有利于提出科学的探究问题。
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一课时,我创设了一杯水中不小心掉了一枚针的情景,在不用手的情况下怎样能把“回形针”取出来的“难题”。
师:谁愿意帮助老师把“回形针”取出来?
生:用磁铁。
师:为什么会想到磁铁?
生:磁铁能吸引铁
很自然的引入本节课的探究问题磁铁能吸引铁。
三、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主动提问题
在教学时,努力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生动活泼、宽松自由、积极研讨的气氛,让学生真正拥有试一试的机会,避免“教师一言堂”封闭式课堂教学。课堂中,积极鼓励学生“敢问”、“乐问”、“多问”。鼓励其大胆想象,标新立异。当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时,即使是错的,教师也要先予以肯定,然后再指出不当之处,引导学生完善想法,提出努力方向。
此外,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有差异发展。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一课时,给每组同学准备不同种类的材料,让学生先猜测再动手试一试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沉的,哪些物体在水中是浮的。学生再动手的尝试的过程中,看到这些轻重、大小不同的材料在水中的沉浮,学生自然会提出物体在水中沉浮可能和物体的轻重、大小、材料 、水的多少等等有关系?这样的问题,变教师提出问题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四、总结提问题的思路,学会方法
要想让学生自己会提出问题,还必须让学生总结出成功提问题的思路。一方面鼓励鞭策学生,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1.用联系的观点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问题的引导,就可以问学生电磁铁的部件由哪些?去掉其中一个就怎么样?进而提出:电磁铁磁力大小是否与线圈匝数、电池节数、铁棒的大小粗细等有关系的问题。
2.用比较法提出问题。如在探究“怎样加快溶解”时,可让学生做盐在水中的对比实验。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中倒入同样多的、冷热相同的水,在两杯水中同时放入相同量的粗盐,其中一个杯子的水静止不动,另一个杯子用小棒不停地搅拌,然后学生可以比较两个实验的异同点,进而提出这两个实验的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条件是什么,进而提出溶解快慢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然后再用高锰酸钾的溶解对比实验进行验证。
3.用类推的方法提出问题。如根据气体由热胀冷缩现象,以此类推提出液体、固体也可能有热胀冷缩现象的问题。
4.联系实际提出问题。如学过了磁铁的性质后,可提出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等问题
科学问题的生成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如何有效地启发、引领学生,是我们不断探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