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要求下对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改革面临问题的研究

2016-10-21 07:05付梦颖
体育时空·上半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体育教师

付梦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00-01

摘 要 近期的体育课程改革使中小学体育教育理念、教学理念、教学形式、教学教材选择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要求我们要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导,对体育教师的教育价值取向做重新调整与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适用社会需求,要培养综合型、创新型的体育人才;要求不能只是单一的掌握体育方面的知识,还要更多的掌握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尽量多地向其他科学领域涉足,以此来丰富自己的素质。

关键词 体育 教师 课程改革

一、课程培养理念

在应试教育与完全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下,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创造性与创新精神,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差,知识结构单一,把学校体育竞技化等等,这些传统的教育计划已不能适应社会对多种体育人才的需求。所以,制定出现实需要的和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对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体育文化也有地方的特点。我们的体育课程只有符合了当地的实际,反映出当地的经济文化特点,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适应性。在课程设置上,应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把那些反映地方风土人情,学生感兴趣的,体现学生生活经验,带有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设置成课程内容。要充分开发利用体育课程资源措施,课程、教材要有地方和学校特点。我国城市、乡镇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而且这种教学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我们的体育课程功能应当符合本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条件,同时应努力形成自己学校的体育运动传统和传统体育课程内容。要重视开发校本资源,与中学的教学实际相结合,提高专业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性。

二、现阶段课程改革分析

各个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设置的精神要求,围绕其规定的三大主干学科,以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四大类来设置的;同时再加上教育实践课程组成课程体系。各个院校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教学环境、师资力量、社会发展需求的具体情况不同和对于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尽相同,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的具体开设也是不相同的,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向灵活性和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大多院校都开设多门课程供学生选读,但从总体上讲与国外一些发达地区必选修课的比例仍有一定差距。大多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都或多或少的存在多种弊端,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设置缺乏自身专业特点,课程设置普遍偏重学科,忽视术科,实践性课程偏少,教学评价手段单一。

课程标准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有很强的素质教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思想观念。要摆脱传统的体育教育思想的束缚,勇创新、尝试未知、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新的挑战。要认真细致地学习课程标准,尽力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直到掌握课程标准的精髓,这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前提。只有领会了课程标准的精神實质,才有可能有效地实施课程标准,达到“五大领域”的教学目的和“健康第一”的教育目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目前的体育项目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学校的要求,在高校专业课的设置中应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能力,加强中学教材教法的学习。在学科设置基础上增设各种有群众性基础的健身运动、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和户外活动课程。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结构单一使所培养出的体育人才有一定的局限性。这要求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努力与中小学课程接轨,扩大选修课的范围,使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兴趣和未来志向能动的学习。这样对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就业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加强与其它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对于提高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有这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体育教育专业有很多课程就是多种学科的交叉,这对于双方来说是有利无害的。其他专业的学生可通过与体育专业学生的交流更进一步了解体育,改变体育观念,参加体育活动,这就为以后的全民健身运动打下基础。各个院校的课程安排和课时比例有很大不同,我们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本校学生的素质,满足社会需求和学校的要求。

三、结论与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下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十分重视挖掘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提高体育课程的多种价值。此外,在新课程标准下对课时教学目标进行改革,对体育课程基本理念的确定,体育课程性质的定位及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有许多积极的作用。在教材选择上,我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我系中老教师经验丰富的优势,创编适合本专业教育与发展的特色教材,调动教师的热情及学生的激情。加大选修课的比例,根据学生的需求开课而不是根据教师的特长去准备。在条件充分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用双语教学,目前的中小学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与其他专业相互合作。在时间安排上社会实践较少,不少兄弟院校每年都会安排大量时间,让学生深入到基层学校或社区,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一定的实践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或是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委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S].教体厅司[1997]1号文件.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体育教师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2016体育年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我们的“体育梦”
圆我教师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