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建联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9-000-02
摘 要 体育教学的改革提出加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兴趣,对当代学生终身教育的影响。通过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认识和分析,让学生从中认识终身体育改革,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从而能够认识到,高职院校体育不应该是终结性体育,而应该是由学校体育教育社会体育,过渡到终身体育教育。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体育教学 体育改革 终身体育
体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中重要组成部分,终身体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体育理论研究及实践的成果和结晶。《全民健身纲要》中指出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这一精神为学校体育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方向,明确了终身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位置。终身体育确定强调为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创造及生存与发展能力打好坚实基础的主要目标。
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终身体育用要起引擎支撑作用
搞好体育教育为终身体育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以及体育改革的基础,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方向。体育教育要以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为指导,站在提高学校体育整体效益的高度,加强学校终身体育教育,不断深化改革,促进学校体育的全面发展。
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
体育教师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效果。合格的体育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渊博的专业知识、科学的教育方法。一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加强体育理论的学习,提高知识水平,更好地指导体育实践;二要加强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手段,明确教材的目标、任务、重点、难点。全面了解学生的年龄、性别、特点、爱好等,设计好课堂教学;三要以学生为中心,选择教材,内容要体现连续性、实用性,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注重优化教学方法、方式。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状态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从“要我学、要我练”变成“我要学、我要练”。
三、终身体育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互补作用
学校阶段是学生生长发育、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学校体育是连接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启蒙和桥梁作用。体育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是学校。要真正实现终身体育,仅靠学校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家庭和社会都要给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个锻炼身体的良好环境,都要促使他们锻炼身体,使他们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庭或社区都能参加身体锻炼。
四、全面提升高校学生身体素质是终身体育的支持
高职院校终身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不仅仅要把锻炼身体的时间放在非常有限的体育课课堂时间之上,而是要督促学生形成自觉锻炼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好大学课余时间,尽可能的多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让广泛的学生参与进课余体育活动之中来,提升他们的身体素质。最终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理念。
五、创新体育课教学形式,是形成终身体育的保证
改革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意识,就要立足于高职院校体育的教学课程设置,并不断改进现有的体育教学形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强化学生的体育基础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并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思想意识,树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学生的终身体育,是现代社会一种自主体育意识和观念,为学生的体育教育发展提供一个相应开放性和时代性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充分地享受到科技发展和学习到最新信息,让学生的终身体育教育,成为一個具有引领体育文化发展潮流的自由开放的体系。终身体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参与、执行、制订,适合自己的健身方案,运动训练计划,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不同层次和不同需求的体育健身训练计划。这也是学生在不断自我体育教育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增强自主体育意识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学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储存体能的过程。
六、体育教学动力激发对终身体育的影响
(一)提升体育教育认知,畅通体育教学运行机制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育教学在塑造健全人格和培养优秀人才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学科优势。为了更加凸显与发挥体育教育的功效,就需摆脱传统的体育学科边缘化态度,深化体育教学运行与长效发展的制度管理,做好体育教学内部构成要素的整体划一与外部支撑条件的互动协同。
(二)明晰教与学的双边关系,确立教师与学生的主体身份
体育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学校教育活动形式。体育教学动力的生成与发展是由教师与学生两种不同教学参与主体的双边作用力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发挥效应。实现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共同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对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与完成都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把主体属性、主题知识、主体职责、主体任务、主体目标、主体评价等分别对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规范,使其明确在体育教学中的责权,从而促进体育教师教的动力与学生学的动力双向作用,共同合力形成体育教学动力。
(三)优化教学内外部环境,分解动力形成与运转要素
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受到来自内部教学要素的影响,以及教学范围之外的复杂多样环境的影响。要形成和发挥体育教学动力,就需要分解体育教学动力的形成要素与运转环境,充分将动力产生与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环境进行调控与优化,促进教学动力的有序良好运行。第一,要分解提炼体育教学内部环境要素,将体育教学内部环境产生的动力进行分解,这主要从教学要素的视角予以操作实施,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学反馈与教学评价多个方面构建体育教学内部分力要素体系。第二,要全面整体化调控和优化体育教学的外部环境,加速体育教学系统中不同内外元素之间的有序运转和动力之问的相互作用,进一步推进体育教学动力的凝聚与整合。
(四)构建教学保障体系
体育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体育教学动力是由多个分力共同组建运行而成的力量体系,要促进体育教学动力的最大化与最强化,就需要对其内在分力系统进行逐一培育,构建起体育教学长效运行的保障体系。一方面要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组织的体育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学校体育教学制度保障体系,全面构筑学校体育教学实时监控机制和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又要从体育教学内在系统出发,全面提高体育教师与学生的自我教学保障,最终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王宗平,庄惠华.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J].体育科学.2001(1).
[2] 孙洪涛.试论全民健身与高校体育改革[J].体育科学.2000(1).
[3] 修晓玲.高等体育课程建设设想[J].中国学校体育.1998.5.
[4] 周登高.有关学校体育教学若干热点对话[J].体育教学.1999.4.
[5] 张璇.学校终身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余高专学报.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