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粉粉
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包罗万象,上至宇宙星空,下至海洋生物;大到星球,小到细胞。可以说值得探究的问题太多太多。科学教学孕育着无穷的趣味性和生活性。新课程明确指出,“小学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主探究能力是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备要素,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础。”现代教育的学生观也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科学实验中怎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呢?这就要发挥实验在科学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启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实验,达到自行探求和应用知识的目的,深入研究教师演示实验的有效性、学生实验操作的有效性、课外实验的有效性等三个方面,有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演示实验是有效探究的基础
演示实验是科学课堂实验由于条件限制(如器材少)等原因而采用教师演示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在这个探究活动中,学生不是观众,而是参与者。与传统的演示实验不同的是,学生不再模仿实验操作,而是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完成观察、记录、分析等一系列探究活动。
演示实验过程中,可见度要高。实验中产生的现象要明显,必须使全班每个学生,特别是最后一排学生都看得清楚。现象不明显,学生看不到,必然影响课堂纪律,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例如,“热胀冷缩”的演示实验,在演示实验开始前先提出要求,认真观察实验操作的顺序及方法,实验现象如何变化?然后教师设疑,为什么老师的手捂住玻璃瓶,玻璃瓶上面的气球就鼓起来了?气球鼓起来与瓶中的空气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加深知识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深层发展。
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拆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有效的演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科学思维能力、学习科学探究的正确方法,并能受到良好的实验习惯的教育。所以在课堂实验教学中,优化教师演示实验,有利于提升科学探究的有效性。
二、学生实验操作是有效探究的灵魂所在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的学科,为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科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学生动手操作的情境,如:三年级科学《空气在哪里》一课我以谜语导入,猜谜语是学生们喜欢的一项活动,学生的兴趣都被谜语调动了起来,都争先恐后的急着说出自己的答案──空气,我接着问空气在哪里?导入本节课的研究主题。此环节不但激发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使课堂研究直奔主题,而且为下一环节的动手探究提供了时间的保障。《空气在哪里》一课中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我设计了魔术表演来突破这个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我首先表演了空气占据空间的小魔术,《把纸放进水里不会湿》:杯底塞一张纸,杯子倒扣在水里,让学生猜纸湿了没?学生猜(湿了或没湿),吊足了学生的胃口,然后揭秘。纸没有湿,为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动手实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很快就找到了纸不湿的原因,总结出:纸和水之间隔着空气,空气占据空间,所以纸没有湿。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在寓教于乐的环境中学习。这样把认识空气的教学融入到良好的动手操作氛围之中,从而在这过程中不断暴露科学问题,又不断的解决科学问题。课堂也因此焕发了生命力。因而,教师在科学课堂上要积极优化有结构和典型的材料,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序进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认识冲突和探究热情,并注重交流思辨,层层推进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推進学生的思维发展,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课外实验是有效探究的催化剂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善于把那些既源于课程内容,又能够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科学问题开发或实验、或观察、或探究、或实践,则对于体现科学本来的科学面貌(实验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是一个能动的过程,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离不开科学的实践过程,科学的核心在于探究,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与乐趣,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科学不仅仅局限于一部分人,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与科学;有助于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科学方法的训练;有助于学生较为全面的关注和分析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获得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理解,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
其次,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实验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实验设计、操作能力,这些方法和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比如学生利用一根木棒,可以制作天平,也可以研究杠杆的分类;一个鸡蛋,可以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可以验证盐的性质。由于学生亲自设计与操作,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课本知识生活化,学生在取得成功时可以产生一种满足、快乐、自豪的积极情绪体验,产生一种自我激励,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部诱因,使学生对实验原理理解更深,能够成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科学课要以实验为基础,探究为核心,注重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思维的训练,科学探究不仅仅是一个动手做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脑的过程。教学中应注意:要鼓励、保护学生思维火花的产生。要教给学生善于捕捉思维的火花和理顺的方法。要给学生实验活动留出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将想法深入的研究探讨。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能力,有待我们去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