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洪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经典的诗词不仅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而且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特别是一些诗词所呈现出来的诗情画意,表现了极高的意境美,这对于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想象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内化、想象、感悟、深化诗的意境美,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意境教学
新课程提出:通过语文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具有对文学作品的鉴别和欣赏能力。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集形式美与情理美、语言美与意境美、音乐美与色彩美之大威,不仅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具有不可估量的美育功能与教化功能。加强审美教育,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古诗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如何体现古诗词的意境美?又如何让学生充分领略到诗词的意境美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初步理解,感受意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昭示了“读”的重要性。学习古诗词,更应通过读来领略其意境美。但在读古诗词时,不能只是机械地重复朗读,而应通过读达到品的目的。因此应掌握一定的方法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记得在讲《春望》一诗时,我先叫学生自由朗读然后齐读。学生在读的时候声音很洪亮,语调高昂,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们很高兴。于是我叫他们听我朗读。在我朗读的过程中,他们一个个面色变沉重了,我读完时,他们一致发出了“唉”的感叹声。我问他们为什么叹气,他们回答说是因为杜甫的遭遇太悲惨了,而他的胸襟却是那样博大。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能帮助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初读诗词时要加强引导。
二、斟酌“诗眼”,领会意境
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为通往古诗的意境铺路架桥。重点词语突破了,其他一般的词语就迎刃而解了。这样既突出了重点,也避免了繁琐的逐字逐句串讲。在教学《望洞庭》故事时,我决定采用抓诗眼的方法:抓住诗眼,展开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学生充分预习过之后,我让他们从诗中找出一个重点词。学生一下子就说出来“望”字。我顺势抓住这个字,让学生围绕它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学生有的说我想知道望什么,有的说在什么地方望,什么时候望,都望到了什么等等。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激动的小脸,我知道他们的学习古诗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从诗句中深入理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的意思。
三、诗画结合,品味意境
正所谓“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不离诗”,《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描写的田园风光的有名诗作,这首诗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诗句给我们描绘了“地上有草,空中有莺、堤上有柳”的清晰画面。语言符号的巧妙组合负载着作者发出的艺术信息,为了让学生尽快地进入诗的意境,更好地与作者进行对话,感受春的动态美感,感受作者沉迷于这迷人春色的愉悦心情。于是,我采用以画配诗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
在课前我先让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张备用的白纸。为了能让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丰富、鲜明的表象,我先由学生整体感知读顺诗句开始,让学生根据诗句猜猜画面的内容,从而达到领会诗意的目的;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勾勒古诗所描绘的画面,进入诗的意境:
师:如果让你们为这首诗配幅画,你觉得该画哪些景物?为什么?
生:应该画上绿绿的草,因为第一句里有“草长”。
师:是稀稀疏疏的几根草?还是绿油油茂盛的一大片?
生:是长得很壮的,很茂盛的草。要不,诗人就说“草疏”,而不会说“草长”喽!
生:春天是小草生长得最旺盛的季节,应该画得密密的、绿绿的。
师:说得很有道理!那除了小草外,还要画上什么?
生:我从“莺飞”看出应该画上黄莺在空中快乐地飞。
生:我从第三句看出应该画上放学归来的儿童,第四句看出要画上一些孩子放风筝,纸鸢就是风筝嘛。
生:我从“杨柳”看出应该画上“杨柳树”。
师:老师提醒你一下,在古代“杨柳”指杨树和柳树。柳树该怎么画呢?柳枝垂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吗?
生:我明白了,应该画柳枝飘起来的样子。老师,你看第二句有“拂”字,《邓小平爷爷植树》那课我们学过“春风拂面”,你说过“拂”就是“吹”。
生:还有“放纸鸢”也能说明有风,没有风怎么放风筝啊?
……
孩子们读着诗中的一字一词,并联系上下文,兴致勃勃地猜着诗意,孩子通过自己的绘画表达出了诗中所描写的风景人情,随着他们对画面的清晰化,他们对诗意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了!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读出诗句所蕴涵的内在情感,孩子们很快就能与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他们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真的陶醉在美丽的二月风光里了。这样的教学,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又深化了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加深了对诗词的喜爱之情。
四、精心設计,优化情境
情境教学虽是教材情境的再现,然而用什么手段,从哪一个角度再现情境,就很有讲究,这就要求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优化情境。精心设计,优化情境,首先要看古诗显示的基调是什么,是高昂的,低沉的,是欢快的,悲哀的,是宁静的,还是喧闹的。然后选择合适的手段:如欢快的,喧闹的就可以运用表演,体会情境,也可以运用音乐、剪纸、简笔画来创设情境;而那种高昂的、激奋的、或者低沉的,悲伤的,都不宜通过学生自己表演去创设,因为这些情感的基调都比较严肃,庄重,是儿童生活的经验中没有经历过的,情感没有体验过的。因此表现这些情感的古诗宜用音乐、图画,而不宜用剪贴画、简笔画。因为情境教学的纽带的“情感”,所创设的情境必须与教材的基调,抒发的情感相吻合,相协调,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在学习《春晓》这一课时,可以请同学做诗人上台表演,然后描述:在美丽的春天(指图),你(诗人)可那到许多美丽的花儿,当夜晚来临诗人累了,就伏案而睡(此时同学作伏案而睡状)睡着睡着,你朦朦胧胧听到(注意听,头稍抬起)外面刮风了,呼呼的,一会儿春雨沙沙地下起来,听着听着,你又睡着了。不知外面什么时候了,你听到小鸟的叫声,放录音机(鸟鸣),(坐起)睁开眼睛一看,呵,天亮了,天晴了,小鸟欢快地叫起来了,你这位诗人心里高兴啦,哼出了两句诗:(学生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时,从昨夜的风雨声,又看到一场风雨后,花儿被打落的另一番景象。诗人又想到什么?又说出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样,一个一个连续的情诗,使学生情感活动参与认识活动,有效地提高古诗教学效率,全面完成古诗教学任务。
古诗词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既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要把古诗教学与古诗中的意境很好地结合起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这样,古诗教学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孩子们才能更清晰明了、兴致勃勃地学好古诗。
【参考文献】
[1]许美珍.《吉林教育:综合》,2013(13):115-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