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建明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教学的模式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教师要转换角色,充分发挥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必须改变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教学目的,积极探求“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教学探索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为了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必须要转变观念,采取得当的教学措施。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有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知识资源的共享,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比如,《秒的认识》一课中,在让学生体验一秒,10秒时候,首先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建构1秒的概念,然后在建立10秒的概念时候,没有告诉学生秒针走10小格就是10秒,而是先让学生听1秒1秒的节奏,感受10秒有多长时间,然后再说他们的关系。之后让学生闭眼睛听秒针的节奏,开始还有轻微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慢慢的没有了声音,如果认为10秒钟到了就举手示意。开始的时候有很多学生估计不准确,可是经过我们反复几次的估计、举手还有同伴的交流传授经验,到后来居然很多学生都估计的很准确了,有了10秒的经验,15秒、30秒、60秒的概念很快就建立起来了。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投入,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体验了情感的交流。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在课堂上获取知识,指导学生有效学习。在数学课堂上,应加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要和学生多交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内心思想和感情动态,并给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
二、运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数学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课堂情境,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通过音视频资源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数学知识变难为易,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时要注意其辅助地位,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集图、文、声、色、像于一体,将教材中静态的素材变为动态素材,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这节课时,我利用课件演示:将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8份、16份、32份、64份,再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观察教师利用电脑演示的整个剪拼过程,发现将一个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于近长方形,形象直观,且渗透了极限思想。接着教师继续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圆形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引导学生观察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形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很快看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长方形的长等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等于圆的半径,顺利完成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又如,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知道1元=10角,1角=10分,了解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初步体会人民币的作用,懂得爱护人民币,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我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主题图,大屏幕上出现了超市购物的场景,之后问学生:“同学们,我们去超市买东西需要用什么呀?”有的学生会说钱。然后,我继续说:“是呀,钱的作用可真大,可以买食物,可以买玩具,还可以买书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人民币。”然后,我让学生把老师发放的模拟币拿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介绍,并按照课件上出现的某个面值的人民币拿出手里相对应的人民币,向班级里的同学介绍。我还组织学生把手里的模拟币进行分类,观察他们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最后出示板书:元做单位的钱有哪些,角做单位的钱有哪些,分做单位的钱有哪些。
三、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小组学习活动中进行讨论、交流是一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中的例题转换成一系列具有啟发性、由浅入深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书中分母相同的、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情景图,然后提出问题:a.从情景图的分析说出哪个分数大,哪个分数小?b.每两个进行比较大小的分数有什么特点?c.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针对这三个问题组织开展小组讨论学习,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对所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而且促使学生养成钻研教材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概括、表达的能力,感悟到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与合作。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要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的搭配(在自愿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最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老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问题: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自己趟着过河。例如:在三年级教学“混合运算”时,可以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试做例题,结果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方法会多种多样,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总结,让学生理解解题的基本方法,同时还能比较灵活地根据题目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这样,在试做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应正确处理好组内优生与学困生的关系,达到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喜悦的目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实际生活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情境的引导应始终围绕课程内容进行,比如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对于三角形中三条线段关系的认识是不足的,要研究也是完全没有方向的。此时,教师提出“三条线段,为什么有的围不成三角形呢?那究竟三条线段满足怎样的关系时,才能围成三角形?”有了这样的问题做基础,学生接下来的操作环节中目的性就更强、思考也更具有针对性了。
【参考文献】
[1]沈伟.《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4(12):7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