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的基本途径

2016-10-21 04:11段利霞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美术课程转变观念实施途径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实施素质教育不仅必须提高美术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也要有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转变观念,树立人文精神,重视学习了解美术的人文背景,在大视野中了解人文的丰富性。这些途径的运用,能使学生不仅会追求美术造型技能的高超,而且会更加重视对美术人文性的了解,扩大自己的文化视野;教师也要加强自身修养,积极填充调整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构建美术课堂丰富的人文精神世界,全面平衡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关键词:美术教学 人文教育 实施途径 美术课程 转变观念 文化背景 教育理念

引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课程要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生命存在和人的尊严、价值、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人的尊严、道德、价值、命运的维护、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具有道德与价值倾向。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爱、美、慧、自由人文特征都蕴含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美术学科能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各个方面。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将渗透人文精神当做美术课的灵魂,有灵魂的美术课才不会使学生迷茫。美术课堂中,我经常实施以下几种人文教育途径。[1]

一、转变美术观念,了解人文背景

转变学生将美术课仅视为视觉造型艺术为唯一目的的狭隘的美术观念,引导学生更多的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人文背景。教师要使学生知道美术学科不仅是一种技能技巧的学习和训练,美术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所具有的时代性和个人思想品味都是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即作者的际遇和创作风格也无不体现社会人文背景。这个美术学习过程中,尤其注重欣赏课的质量,一定要明确作品的人文性。教师不仅要学生知道美术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的载体,所隐含的各种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传统美术教学中都是围绕“摹仿”或“画画”为主要途径展开的课堂,看谁画得造型准确和原画相仿,以最终大家认可“画得像”为结果。教师也只是追求学生能获得造型上的成功,没有重视将美术人文性质的真正意义在学生的头脑中得到充分地展现,即便学生有一点灵感也羞于表现或是没有学会相应的表现方法而难以实施以至逐渐的消失。虽然造型能力作为美术基础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必需的,但中学阶段,即使临了也要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或表现出独特的个性为好,这样学生内在的思想情感、行为就可得到充分的表现,进而发展其个性。使学生不仅学习了相关的美术艺术知识技能,更能注重表现个人情感,唤醒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唤起学生对真、善、美个性充分发展的追求和向往,使学生的精神和品格逐渐完善。[2]

二、美术课程丰富性,充分体现人文性

要学生清楚的知道美术课程的丰富性,他所包含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着丰富的人文性。我们在学习绘画以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源流和传承的同时,更多的是要知道通过美术学习能够汲取各个时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欣赏世界名画时,首先要肯定美术作品的人文性,明确世界美术史的发展就是在世界人文历史的发展。之后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学习活动中逐渐提高美术鉴赏力、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艺术修养。不仅如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也要综合历史、地理、政治等其他学科,以多种活动形式营造“人文教育”的美术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美术活动中激发学发兴趣,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美术课程时有意识的追求人文性,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3]

三、弘扬传统文化,塑造合格公民

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情感至关重要。人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为社会大众所共有,更为知识分子所钟情。在美术教学中,多多通过欣赏陶瓷艺术来认识中国陶瓷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做出的贡献。让学生知道中国画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在书法作品的笔墨飞舞中感受民族艺术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逐步使学生树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人文意识”。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塑国民性格,为中国的现代化培养合格公民。

结语

总之,教师不能以单纯的学习技能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 而应当结合美术教育的新理念,将人文性质也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 用知识技能作为手段,把美术教学中人文教育当成是学生学习美术的日积月累的过程。使学生在渗透着人文精神的美术教学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创造潜能,从多方面展示个性。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传承祖国灿烂的文化,展现学生完善的人格,达到美术人文教育的目的。[4]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2014.2)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5.6)

[3]《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

[4]《义务教育美術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版)》

作者简介:

段利霞,女,1976年2月生,汉族,吉林省乾安县人,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吉林省松原市乾安县道字中学教师,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美术教育教学。多次被评为省级优秀辅导教师,多次参加各种级别教学研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

猜你喜欢
美术课程转变观念实施途径
以生为本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研究
中等师范学校美术课中的素描教学研究
传统节日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实施初探
对小学低年龄段的学生如何进行设计意识的培养
创新教育督导方式 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
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创新研究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