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农村欠发达地区信仰现状与强化途径浅析

2016-10-21 21:11黄东梁
华夏地理中文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信仰

黄东梁

【摘 要】长期以来广大城市地区都是各种思想意识形态相互冲击与反冲击、相互渗透与反渗透的前沿阵地。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就是阵地的大后方,大体上农村地区的思想意识形态仍然比较“单纯”,这对于保持党在农村地区“信仰”的主体地位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就实际的情况来看,当前对农村地区的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与其重要的地位相比还远远不够,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发展的失衡,“三农”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因此在农村地区加强信仰建设同时积极引导信仰向“正方向”发展就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信仰;农村问题;农村扶贫;农村稳定

一、农村欠发达地区信仰现状及问题

在农村农民是“信仰”的主体,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信仰”的对象,广大农民对这个目标的实现具有强烈和坚定的信念并成为其现实生活和工作中的精神动力。因此,信仰在这里主要是指理性信仰:让农村更美好、农民更幸福、农业更发达。农村欠发达地区存在的信仰问题与其他发达或者较发达地区相比具有很多共性,同时也具有些许个性。其主要共性特点是:信仰混乱、信仰缺失、信仰脱节;其个性是:理性信仰的水平较低。

(一)信仰混乱

在农村欠发达地区,信仰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宗教鬼神、物质金钱、理性信仰。同其他地区一样,农村欠发达地区同样没有一个主导型的信仰,表现出多种相互交错影响的信仰共同存在,而这对于提高农村地区的理性信仰水平并使其处于主导地位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二)信仰缺失

信仰缺失主要从价值观角度来看。信仰缺失不仅是没有信仰,没有理性信仰仍然是信仰缺失的表现。信仰缺失与信仰混乱是相互加深的,信仰缺失往往伴随着信仰混乱,平时其负作用没有特别的凸显,但是一旦遇到变故转折则会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以及难以估量的损失,并且它与信仰混乱一样会严重的削弱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信仰脱节

信仰脱節在我国普遍存在,农村亦是如此。信仰脱节主要是从信仰脱离社会集体、脱离国家人民、脱离现实责任、脱离行动及主流价值观等方面讲的。信仰的脱节必然会造成信仰缺失与信仰混乱并使其程度加深,信仰脱节也会成为社会秩序、生活秩序混乱的思想诱因。农村欠发达地区信仰脱节的情况,与长期以来这些地区落后的经济生活状况以及低水平的文教现状是分不开的。

(四)理性信仰水平低

理性信仰应是在理智的前提下,对于崇高的理想、价值观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实现始终保持着坚定而崇高的信念,并对信仰主体的思想行为起着积极的向导作用,广泛存在与个人和社会中的精神活动和社会现象。而在农村欠发达地区同时存在着信仰混乱、信仰缺失与信仰脱节这三种情况,必然也就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理性信仰水平很低的现状。

二、农村地区信仰问题出现的原因

农村欠发达地区的信仰问题集中于四个方面:信仰混乱、信仰缺失、信仰脱节与信仰的科学化水平较低。

(一)基层民主与政治参与程度低

习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出现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农村的基层政权制度以及运行规则在很多地区仍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多数地区更是走走形式。村民自治体制仍有很多可依改善的地方,如果解决不好,往往会造成党和政府在基层群众中的影响力下降,甚至会对党和政府失去信心和信任、对整个社会充满不满,更不用谈其理性信仰水平的提高。

(二)经济发展滞后

农村经济由过去的单一的小农制经济开始越来越多的向市场化的经济转变,越来越多的乡镇企业开始涌现,在部分地区开始走上发展旅游观光和第三产业服务业的道路等。不可否认我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和事业取得了长远进步和巨大成绩,但是在部分欠发达地区问题也很严重。经济方面的因素始终是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首要和基础问题,所以也是影响农村地区理性信仰建设的首要和基础因素。

(三)文教及社会保障水平低

农村欠发达地区的文化及教育师资水平依旧处于较低水平,其状况急需改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乡村是文化的母体。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从硬件上加快了农村走向城镇化的进程,文化却相对滞后,且原生态的农村文化日渐衰落。虽然由行政主导的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文化传播活动,不断为农村输送文化新气象,引领和推进着农村文明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自上而下的“送文化”,只是暂时性地缓解了农村社会精神生活的困乏,无法实现常态化发展,并且还常常使农村的内生文化被遮蔽甚或压抑。致使国家花大力气进行筹划、主导和推动的农村文化建设,往往无法落地生根。一旦国家力量从乡村社会撤退,其所输送的文化甘露便很快干涸,农村的文化建设则难以为继,中华民族的文化大发展、荣就会沦为理想中的乌托邦”。

同时,在社会生活方面:农村居民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各项权利的保障、农村的空巢现象、农村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相关制度的亟待完善,都是影响农村理性信仰水平高低和价值观取向的重要因素。

三、当前形势下在农村地区强化信仰的重要性

(一)党的信仰与农民群众的理性信仰有内在一致性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定义“中国梦”--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而广大农民群众的理性信仰亦是其中之一,代表了八亿农民的美好期望,其实质与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并不冲突反而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此帮农民群众实现其理性信仰也是强化党在农村信仰存在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二)加强党在农村地区的信仰建设是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2012年12月29日,十八大闭幕后一个月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曾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此,可以清晰的看出农村在全面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中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实现经济物质方面的小康同时也包含精神信仰方面的“小康”,同时农村地区理性信仰水平的提高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支撑,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和必然结果。

(三)加强农村欠发达地区的理性信仰建设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

从内因的角度来看:首先,强化农村地区的科学化信仰关系到党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力、控制力。其次,强化农村地区的科学化信仰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强化农村地区的科学化信仰有益于更多的居民摆脱盲目的封建迷信,从而更多地专注于科学文化。最后,强化农村地区的科学化信仰与解决“三农”问题相辅相成。

从外因方面来说: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所谓的“民主”、“自由”、“平等”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对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了剧烈冲击。如果不加以重视、如果不能扭转这种不良趋势势必会在不久的将来对党和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信仰保卫战是一场看不见的、持久的战役,所以在农村地区特别是农村欠发达加强理性信仰教育就很有必要。

四、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

影响党在农村地区理性信仰建设的因素主要集中于:经济、政治、文教、社会保障以及外来因素方面,所以解决这些问题也要从这五方面入手:

(一)促进经济发展,减少贫困是基础

在任何时代与地方,经济的基础性与决定性都不曾改变,所以解决农村地区的问题都应以解决经济相关的基础问题和减少贫困为首要任务和基本立足点。

发展农村地区的经济提高农民的收入关键还是要从“农村”、“农民”、“农业”这三个方面找突破点,促进“三农”的现代化。首先,应以提高和培养农民以及外出务工农民的基础生产技能为主,强化其增加收入的本领以及一些必要的基础知识,使之适应并且不落后于社会。其次,要促进农业的现代化,政府应派驻专业人员进行实地的农业环境考察以便根据当地的实地环境与情况制定可行的农业发展方案或者第三产业发展方案,同时要杜绝“瞎指挥”与“一刀切”。再次,建立涵盖农村地区的“大数据”网络,及时发布农产品的市场信息并给予准确的走向预告用以指导当地农产品的生产计划;同时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政府保障和便捷服务。

(二)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扩大政治参与是保证

政治参与以及社会公平公正的实现离不开基层民主制度的切实贯彻,在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村民的政治参与度都很低需要提高,原因有很多,主要集中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实施过程以及“自下而上”的民主参与过程。

“自上而下”的制度实施过程其主体是基层党委和村委,其客体是广大村民,其途径是基层民主制度,这个过程如果过多占主导或者实施不当就会严重的阻碍基层民主制度的实施完善与发展。“自下而上”的政治参与过程其主体是广大村民,其客体是基层公共事务,其途径是基层民主制度,这个过程在基层民主过程中应该占主导并且在坚持制度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创新与完善,这样才能保障“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才能对基层党委和村委形成良好和有效的监督、才能保障中央政策的有效实施,从而达到党和国家政策与基层民众对美好生活信仰的一致性。

(三)提升教育文化水平是支撑

实施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于之前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农村中小学教育也面临诸多问题。同时,农村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水平也很低,部分地区几乎没有相关的公共文化设施。农村文化的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双管齐下,围绕“农民”这个核心。硬件就是各种公共文化设施,软件就是各类文化知识信息,在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农民的需要作为建设的标准之一,使其成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而不是一个单向的灌输任务,注重文化引导农民群众建立理性的信仰。

(四)完善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是重要途径

只有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医疗卫生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强有力的生活和生产保障,从而减少“看病难、看病贵”以及“一病回到解放前”的情况,让农民群众对生活和未来充满希望,与党和国家建立其牢不可破的信任。

(五)完善农村涉外法律法规是重要方法

农村的稳定无疑与作为主体的“农民”直接相关,而这也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国的长久稳定与社会和谐。至今,西方国家仍然没有放弃对我国的各种渗透特别是思想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部分西方国家开始把渗透的目标从城市转移到农村。为此,应加快建设和实施针对农村地区的涉外条例和法案,更加着重监控和审查外来人员以及其者雇佣和扶持的人员在农村的各项活动,充分发动群众的力量进行监视和反制,在群众中宣传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主动出击打击各种渗透和间谍破坏活动,确保农村的稳定和长治久安。

总之,强化农村地区的信仰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复杂的且必须的任务,只有认清形势、立足实际、做到未雨绸缪才能防止临渴掘井的状况的发生,才能引导广大农民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和理性的信仰,才能保障农村地区的长治久安与和谐稳定,才能很有力的支撑城市地区的“信仰之战”获得胜利,为整个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以及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稳定的大后方。

参考文献

[1] 王玉平.培育農村文化发展的内生机制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5(05).

猜你喜欢
信仰
信仰
信仰
漫画
信仰是一种力量
信仰
信仰是什么
自由与信仰
论教师的教育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