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玺 李婧 张伟一
摘要:总体城市设计是描绘城市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对其的探索研究是解决千城一面,均等化城乡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必由之路。研究表明,通过生活圈体系的构筑,依托人的活动行为理论,着手于微循环公共交通、慢行系统、生态系统、经济产业等传统城市设计手法的系统优化,可以有效的促进城市宜居、生态环境以及文化传承。并有效缓解城市的内部矛盾。
关键词:生活圈;微公交系统;慢行系统;生态;宜居
前 言
曾经快速发展的中国城镇体系遗漏了很多的城市问题。而如今城市建设降速,回过头来,我们便急切的面临着严峻的人居问题、交通问题、生态问题等城市病。所以内部系统的重新优化、重新组织内部系统的联系就变得尤为重要了。
并且21世纪以来,中国快速发展以基本完成信息化,迎来了崭新的大数据时代。时代变革,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传统的生活模式发生了改变,所以城市的空间组织、交通规划、慢性系统、生态廊道等便需要优化整合,以形成新的生活圈系统。
本文通过对生活圈系统的重构,通过人们的出行习惯、目的、方式为切入点,从新组织旧有的城市设计方法。通过内部系统的结构优化,从而提高人居环境、增速经济发展、文化建设。
一、生活圈层理念
国内对生活圈的学术研究较少,孙德芳学者从区域的角度提出了以生活圈半径为依据的四等级公共基础配套的布局模式;肖作鹏学者通过对比中外生活圈的研究了生活圈在不同尺度上的运用、范围界定、内容结构和技术特点;徐涵学者则通过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优质生活圈” 的理念;张亦汉学者以时间为尺度的生活圈划分方法;袁家冬学者分析了基于“日常生活圈”的城市地域系统的重建。目前各学者的研究中,总体城市设计系统下的,生活圈系统的设计方法探索。
城市居民的各种日常活动,如居住、就业和教育等所涉及的空间范围,是可以依据规划进行合理引导的。而城市设计下的生活圈模式规划,需要综合把握全局,结合城市设计中的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慢行系统规划、绿地规划、景观规划,形成一套完整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生活圈的布局模式将打破严格的功能分区,采用小单元融合的策略。通过合理均匀分布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吸引不同出行方式、不同的活动目的市民,构成不同向心力、或大或小的聚落形式。在聚落模式分布下,通过空间引导、相关政策控制,及快速区域交通连接、生态绿脉贯穿,形成一片共同生活、工作、休憩的生活圈体系,提高原有城市系统的运作效率,以缓解城市拥堵问题、环境恶劣问题、文化缺失等城市病。
二、基于生活圈层构筑的总体城市设计理念
城市的建设与营造是从人的角度出发,由人群的聚散离合,从而形成不同功能分布,空间组合。以人的行为活动作为要素出发考虑,居民的出行方式、出行的目的地,可以通过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引导。而受引导的城市居民,便成为受控因素。而在总体城市设计中功能分布、交通、生态、公共服务设施、绿地景观等等因素都会对市民产生不同的引导作用。所以在城市规划中,对内部的系统的优化整合,综合相关规划的影响力,便可以控制、引导部分不可控因素,从而降低总体城市设计的难度,使规划师可以更好的掌控总体城市规划设计。
n符合生态城市的构筑理念:在传统的生态网络、城市绿脉、景观绿地的规划设计中,结合人的出行尺度,以设计生态网络、生态廊道、景观绿地,形成适宜人出行、生活的生态城市。在区域的功能分区下,实现小单位区域的融合,绿道、绿廊的贯通。
n提倡经济和生活的循环:在区域高效互动的信息化背景下,通过城市自身系统的高效有机循环,以实现城市内部资源的高效利用、外部不利因素的转化利用。生活圈以构筑高效的工作平台、生活环境为切入点,形成相应辐射半径的生活圈层。
n通过生活设计提升城市设计:生活圈内部,与城市设计中的城市空间控制相结合,形成具有特色的标志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綠地广场设计相结合,形成具有文化色彩的城市休憩娱乐、交流空间;与城市交通规划、慢行系统规划相结合,形成内部高效连接的交通网络。从不同的细微生活设计,逐步完善生活圈系统。
三、生活圈理念在总体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高碑店市处在北京南部,河北保定市范围内。处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区域网络中,承担着北京疏散产业安置的只能。目前城区市民35万人,至2020年将达到70万人口,新增新城区,工业园区,高铁商贸区。未来的发展将集中体现在新城建设中,在发展中面临着老城、新城区,工业园区,高铁商贸区四者如何组织联系的问题。
文章从生活圈概念入手提出:微公交系统+慢行系统+生态系统构筑的生活圈体系以构筑促成生活圈。分级设置高碑店城市生“日常生活圈”,分别包括区域级、组团级以及社区级。使组团内部均有的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广场、公交线路、慢行系统等,为组团内部市民提供便捷的生活条件。
1.通过公交系统划分城市生活圈
微公交系统构筑策略:针对高碑店现状路网系统不完善结构缺乏统一规划;干线道路功能不明确; 公交系统及设施不足;停车设施供应不足等问题,提出微循环公交系统策略以改善这些问题。组团内部设置微循环公交线路,车程全长4到6公里,全程运行时间15分钟左右,平均间隔4分钟,最大间隔不超过10分钟。以提升整体交通服务水平。
慢行系统构筑策略:迈向步行化城市,要求进一步扩大交通的可达性,从城市中心的可达性拓展为整个城市的可达性,形成和完善了城市“轨道交通一自行车一步行”一体化的绿色交通模式。
2.通过生态系统划分城市生态圈层
生态系统构筑策略:建构区域生态连通格局,整理绿网、建立生态基底:连通片区生态廊道,构筑生态绿网。搭建生态廊道:利用流经境内的运粮河、兰沟河、斗门河、紫泉河的景观及生态作用,营造城市的活力。有机聚合,创建绿廊核心空间,安排多样化的城市功能组团。将绿带边缘空间转变为核心空间,营造核心景观节点。构建水网生态系统,水资源:形成水循环综合利用体系、雨水收集与再利用系统与城市节水系统;水生态:维护河流网络,营造以河流为生态系统的动脉,以绿色为屏障的生态廊道;水景观:强调人的亲水特性,创建水景观。
3.通过生活圈层确定城市风貌区
在高碑店自身的网络系统中,面临着整合老城区、开拓新城区、发展高新工业园区、联合高铁商贸区,以综合城市开发,高效组织城市的问题。提出慢行系统加微公交网络加城市骨架交通网络构成的生活网络系统——生活圈。区域间以城市主干道划分连接,区域内部组织自身的生活网络、出行网络,以网络链接生活场所、公共空间、生活系统。并在系统内部致力于人与人的交流互动,人与物的交流互动,形成便捷高效的小片区公共系统。于生活圈层下,逐步分化出各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区。
四、结论与讨论
城市是一个繁杂巨大的系统,在不断设计各个子系统的时候,不妨适当的考虑对系统的优化。城市规划时适当影响人的行为,以思考如何引导创造宜居的生活空间,形成高效的生活组团----生活圈。生活圈体系可以促进宜居的生活空间、更互动的交流空间的形成,以促进人才的自由流动,信息、技术的共享,众创空间、创客空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孙德芳,沈山,武廷海.生活圈理论视角下的县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江苏省邳州市为例(J).规划师,2012,(8):68-72.
[2]肖作鹏,柴彦威,张艳.国内外生活圈规划研究与规划实践进展述评(J). 规划师,2014,(10):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