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域理论下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交互设计通识性研究

2016-10-21 16:49蔡玉静
工业设计 2016年2期
关键词:智慧城市

蔡玉静

摘 要:在数据信息化浪潮与数字媒介崛起的作用下,以新理念、新实践的再生灵感激发了城市的智慧化建设与发展,数据的无所不在让公共服务交互设计与用户深度融合,多通道、全感官的多维交互让用户零距离的感知信息,使人与人、人与媒介、人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和谐。本文试图以场域理论为依据,基于场域的逻辑必然性与个体的惯习结构化,阐述公共服务交互设计的通识性构建模式,在设计与用户间形成交互默契与认知共识,合理搭建公共服务交互设计的空间组织与时间结构,延伸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交互设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功能品质,以期挖掘不可估量的价值属性。

关键词:场域理论 ;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交互设计;通识性

智慧化公共服务交互设计使城市信息搭建与交互模型以全新范式革新了人与外在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绿色、低碳、集约、智能的新型制度环境与生存状态,重塑城市的公共价值。公共服务交互设计具有双重属性,场域信息搭建的逻辑必然性和惯习行为塑造的交互结构化是相互交织、互为影响的双重存在,场域是具有惯习的场域,惯习是场域内的惯习,立足场域才能把握受众在场域客观关系构型中的准确位置,充分理解受众在场域中的惯习,公共服务交互设计的建构意义在于信息搭建和交互模型的通识性体现。

1 场域信息搭建的逻辑必然性

城市是包罗各空间客观关系网络的大场域,正如马克思所说,这是一种“独立于个人意识和意志之外”存在的客观关系,场域并不是一个被物体包围静止不变的领地,存在着各种积极的活动需求与力量,由多元社会关系交织的子场域构成,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具有不同的必然性逻辑、常规和规则,场域的界限在场域作用停止的地方。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交互设计不论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影像信息、声效信息都应立足于用户所处的场域系统,以解决逻辑必然性的关系问题为导向进行创新性活动,运用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语汇创造合理的信息产品与服务,用户也能高效、正确的解读设计的艺术表征、信息架构与交互逻辑,全面把握设定和预设信息,问题答案与答案解答的实施策略能够让用户与设计间取得互为认知的契合关系,实现通识性的认知结果效应,将生活、工作、社交、娱乐等活动合理联结与优化,形成人与城市智能化的新型信息交互界面。

交通智慧化、商业智慧化、公共安全智慧化、医疗智慧化、教育智慧化、环境智慧化等子场域城市公共服务的信息设计,应明确重点建设内容以及各内容间的内在关系整合信息资源,根据用户在场域中的逻辑必然性需求,在特定空间框架和时间逻辑中实现信息互联,搭建智慧化信息体系,为用户架构起定项与非定项的选择空间,由强制性的选项设定转换为智能化的推送待选信息,用户根据不同的原因、过程与结果自由搭配与选择,满足个体显性与隐性的需求意志。德国弗里德里希哈芬市的《远程诊疗》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交互设计,是针对慢性心脏病患者远程监控病情的项目,以患者所处的家庭为场域,根据场域中可能和必然存在的关系与需求,在时空中合理搭建信息模块,其“自明化”的通识性特质让用户运用本能水平,认知信息的宏观结构和微观涵义,使用手机、电脑等智能操作终端设备,结合应用程序在家中定期将心率、血压等身体监控数据、文字、语音和图像资料,无障碍传输到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中心,患者可持续监控自己的身体状况提前发现潜在风险,减少了去医院的舟车劳顿,在原地就能即时接收到医生的指导和治疗,医生与患者间的智能联系有效优化了就医方式。

2 惯习行为塑造的交互结构化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交互设计是通过行动实现与信息的沟通,应与用户惯习相融合,可有效摒除设计与用户间的羁绊。惯习是指在交互中以何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倾向,这种倾向源于个人生存的客观条件和社会经历,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在化并纳入自身。布迪厄将惯习定义为“持久可转移的禀性系统”,兼具“被结构化的结构”与“结构化的结构”的双重含义,是一个既可以使外在客观结构内在化又能通过惯习行动的生产使内在结构外在化,连接着场域系统与惯习行动的心灵与身体的结构。因而,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交互设计既在场域中也在惯习中,既在个体中也在个体外,既在物质中也在心智中,应充分尊重用户的惯习交流与情感表达方式,运用视觉、触觉、听觉、动势、表情、语言、眼动等多通道感官系统与有形或无形界面信息,实现零距离或有距离的交流与互动,与用户惯习相融合的无缝交互模式在体验中被身体化、内在化,一致性地理解、依照、经历交互的涵义,引发感知的通识性。

IButterfly公共服务应用平台是商业信息智能化的体现,用户打开手机的GPS,将摄像头对准现实场景,就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所在位置附近商家在一定区域内发布的优惠券虚拟蝴蝶,移动手机调整与飞舞蝴蝶的对应位置,手机是捕蝶网、摄像头是网口,对准蝴蝶后挥动手机轻扑下去,就像拿着网兜捕住了蝴蝶一样,虚拟蝴蝶就会保存在手机中,不同种类的蝴蝶对应不同的优惠券,还可以获得多样的商品咨询。该应用的交互设计充分契合了人们捕捉蝴蝶的惯习结构,通识性的交互行为让用户产生操作共鸣,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反映,多通道的自然对话将商业信息以符合受众认知和交互的构建模式传达出去,有效抓住了受众的注意力,智能化地拓宽了商业营销渠道。

3 公共服务交互设计的通识性构建

智慧城市公共服务交互设计的构建意义在于场域与惯习关系系统的通识性,场域与惯习的融合即客观与主观、结构与个体消解了对立概念使其更加接近、融合,在场域信息搭建和惯习交互塑造的构成因素之间,结合需求问题形成一种互为认知、共识的契合关系。针对特定场域中客观需求关系的前瞻性考量,在大数据中挖掘有效信息,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用户作为参与者、建设者、主导者融入到设计开发的全过程,设计者的信息搭建和用户的惯习互动协同构建起公共服务交互设计。将信息转换为可视化的虚拟影像、虚拟声乐、虚拟动势,用户通过设计的外在形态语义解读设计模型,设定广泛的信息选择和弹性的交互操作空间,与用户的精神模型、认知逻辑、行为习惯相吻合,为用户提供辅助决策,智能化的特性让用户使用惯习行为感知设定和预设的需求信息,自由地选择信息交互轨迹,与公共服務交互设计实现通识性交流,潜移默化地融入设计本体,以通识性地自我阐释引导用户的心理和行为机制趋向预期结果。信息架构和交互模式正确、高效地诠释,有效降低了认知摩擦与额外支出,增强了用户身临其境的融入感,由“面”的单向灌输转化为“点”的双向互动,选择地能动性和重构地创造性行为维护了用户的主体话语权,在沉浸式心流体验中需求获得满足,价值观得到肯定,在智慧化公共服务交互设计成果的作用下让生活更为便捷、简单、舒适。

公共服务交互设计不仅是需求问题的合理解决者,而且是未来发展的建设者,其通识性的设计模型应立足于场域的逻辑必然性需求关系和个体的结构化惯习行为,面向历史、现实与未来,以可持续发展理念融数字技术、自然生态、社会制度、经济文化为一体,依据通识性的设计内涵与特性,实现表象模型、信息模型、用户模型、交互模型的有机联结,延伸城市的组织与结构范式,提升城市的空间功能和发展质量,在先进、全面、综合、高效、便捷、互通、智能的基础上建设健康、宜居、生态的智慧化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 朱伟珏.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布迪厄的社会学认识论与他的“惯习”概念[J].浙江学刊.2005(03):174-178.

[2] 朱国华.场域与实践:略论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下)[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41-45.

[3] 毕天云.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J].学术探索.2004(01):32-35.

[4] 李全生.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J].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146-150.

猜你喜欢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
关于智慧城市建设问题中的几点思考
智慧城市与广电网络新媒体的融合与发展
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及路径对我省的启示
智慧城市与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
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公众满意的影响因素研究
智慧城市视野下城市规划创新探究
基于无线组网的智慧公交站点信息系统研究与实践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