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良
一、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有效的实施问题导学法,教师要在课前对于问题的内容以及情境做出精心的安排,要充分的符合高中阶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来,这样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才能够起到导入的作用。同时也要保证问题的难度适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能够对于课堂即将学习的内容产生一个初印象,然后随着教师的层层引入而逐步的进入到课堂教学中。另外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教师也要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之中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来思索问题的答案,通过问题的设置能够非常有效的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能够在好奇心的催使之下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教学。
二、合理的设置问题层次,深化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理解
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同样要保持一定的层次性,要有目的、有步骤的设置问题的难度,引导着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在既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逐渐的扩展,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的提高数学能力。通过问题的指引,学生会不断的积累课程知识内容,并在积累的过程中逐步的深化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例如在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学习过平面几何,教师可以以平面几何为依托,设置第一层问题,以长方形为例,平面上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面?学生很容易就能回答出来长方形又四条边,一个面,然后教师抛出第二个层次的问题,如果是一个长方体,有几条边、几个面?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带到三维的空间之中,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平面图形,逐步的引申到立体图形。同样的问题还可以运用在概率这个部分的内容之中,概率在日产生活中学生并不陌生,这些完全可以作为导入的问题内容,以一个硬币为例,正面和反面的概率都是50%,證明正面和反面出现的几率是一样的,而如果是骰子呢?学生会根据硬币的原理推导出骰子有六个面,也就是说每个面出现的几率就是1/6.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对于概率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教师就可以开始课程内容的教学,以学生实际生活中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来引入到课内知识的系统化讲解,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内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三、以问题导学法为中心,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中,教师也要结合一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以确保问题导入的效果,如果单纯的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则问题导学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将会大打折扣。以问题的设置为中心,教师可以选择分组合作学习或者是探究学习等等的方式,将问题导入的作用发挥到最大程度。例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将难度适中的问题分派到每个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之内进行讨论,得出问题的结果。以学生生物课堂上学到的细胞分裂为例,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两个分裂成四个,如果经历了10次之后,原来的细胞最终会变成多少个。这道计算题虽然简单,但是却非常的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的计算才能得出结果。学生在经过小组之内的讨论之后能够得出一致的结论,最终的细胞数y与分裂的次数x存在着某种函数关系,而这种函数就是指数函数,这道问题也可以用y=2x来表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对于指数函数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的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法能够非常有效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确保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非常有效的培养,同时学生也能够充分的利用既有的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有着很好的作用。在问题导学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合理的设置问题,既要保持问题难度的适中,又要保证问题的指向性,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充分的利用起来,并且有效的运用到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过程中来,完善学生的知识架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