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丽娜尔·马木尔别克 史国华
【摘要】大学生思政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中倍受重视,作用日益突出。本文对新疆高校哈萨克民族学生思政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优化环境、双语教学、思政教育的队伍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思政教育;新疆哈萨克族;雙语教学;保障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我国打开国门与国外频繁交往,成绩斐然,综合国力明显提升。然而同时,国外的思想文化涌入,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碰撞,有利有弊。加上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在各种思潮中,若没有正确的明灯指引,极易出现价值观念改变、政治信仰迷茫、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情况。大学生是国家栋梁,若栋梁之材减少,必会阻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所以,各高校应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进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新疆少数民族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有很大困难,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一、新疆高校哈萨克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现状调查
截至2008年末,新疆境内共有普通高等学校32所,在校大学生(含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241288人,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有85942人,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新疆高校大学生的35.62%,哈萨克族大学生占少数民族大学生的40.55%。
调查对象为新疆高校在校哈萨克民族学生,发放调查问卷的高校有新疆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伊犁师范学院。每所高校发放200份,共发放问卷1000份,有效回收调查问卷890份,回收率为89%。调查问卷设27道题目,分为个人基本情况和基本问题两部分,涉及思想道德现状、人生追求、择业、心理健康状况等。接受调查学生的自然情况如下:
年龄在19周岁以下占11%,19周岁占46.8%,20周岁占29%,21—23周岁占13%;政治面貌是共青团员的占64%,中共党员占4%,群众占32%;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占17%,县城的占12.6%,乡镇的占14.5%,农村的占47.7%;民族分布,主要是哈萨克族。
二、新疆高校哈萨克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择业就业问题关注度最高,达88.31%。大部分学生在大是大非上都能保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少数学生的政治素质水平有待提高,且存在价值观上的错误。面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90.45%的学生都能意识到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承认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制度不健全、教育方法落后、教学方式单一、缺少稳定有力的思政教育队伍、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还需提升。
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大致有以下三点:第一,待遇不高,没有保障制度,很多工作者都是兼职,缺乏专业知识和能力,也没有优秀的干部。流动性较大,很多工作者都因待遇差而选择从事其他工作。职称结构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二,语言障碍。尤其是贫困区的学生,他们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并没有机会接受双语教学,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的进程较慢;第三,区域社会环境影响。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封闭落后,地区地域分散,族际交流有限,以至于大学生的现代思想、意识仍然远远落后于国内沿海和东部地区的大学生。
三、如何提升新疆高校哈萨克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较为发达,相比之下,新疆地域面积虽广,但交通不便,信息滞涩,经济水平较低。在这种情况下,易被民族分裂分子趁虚而入,挑起民族矛盾。因此,首先要大力发展新疆经济,改善群众生活水平,进而有更多资金投入教育,为学生学习创造一个安稳的社会环境。需注意的是,在改善民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环境保护。经济决定上层建筑,发展经济的同时,政治文化环境也需得到优化。新疆地区民族众多,宗教文化浓厚,外部的虎视眈眈,内部的恐怖暴乱,这些势力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在政治上,要严打三股势力,维护当地稳定,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在文化上,发展推广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加强网络通信建设,并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宣传民主法律,鼓励当地借鉴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大学生是国家栋梁之材,应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监控技术,在校园内建立健全的应急系统,以保证学生安全。该系统要具备预警、决策和处理功能。
(二)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哈萨克族有自己的语言,大学生在过去的教育中使用的是当地语言,而汉语才是我国沟通交流的主要语言媒介,以至于长期如此,哈萨克族大学生和主流文化接触太少,甚至丧失了与主流文化交流的能力。显然,语言不同成了思政教育最直接的障碍。这是文化适应的问题,少数民族有权保留并使用自己的语言,但为了接触学习主流文化,必须适应汉语。就好像全球都要适应用英语交流。这就要求推广双语教学,聘用并培养双语教师,经过考核确定教师可以胜任后,才能执证上岗。教学内容及时更新调整,完善考核制度。对优秀的教师应予以奖励,若教师不能胜任,可继续展开培训。如有严重违法犯纪者,应予以相应的惩处。强化学生学习汉语的意识,平时多使用汉语进行交流,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对汉语的兴趣。汉语水平较高的学生,积极帮助其他同学。学校经常举办相关活动,促进汉族和哈萨克族的团结交流,同时也能锻炼汉语交际能力。此外,要提高双语教学质量,还应合理选择教材,方便学生理解。
(三)建设思政教育队伍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久的任务,非朝夕能完成,也不是个人力量所能实现的。而且哈萨克族大学生人数众多,需要从长远考虑,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支优秀的高素质队伍。其政治立场必须坚定,不可动摇,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有极高的政治觉悟,特别是遇到大是大非问题,绝不能做出错误的选择。这一点是思政教育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的,否则就没有资格教学生学习思想政治。其次,队伍应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创新教育理念,能够有效地组织管理学生,并进行清晰的表达。考察队伍的性别、年龄、学历等条件,及时对队伍结构进行调整优化。新疆地区的高校加强与内地交流,互相分享经验,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队伍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内地高校则要鼓励毕业生援疆,在校制定专项计划,每年分配一定的教师到新疆高校就职。前面提到,语言是一个极大的障碍。不管是教师,还是其他工作者,都必须努力学习双语。新疆地区的工作者学习汉语,内地教师学习哈萨克族语言,培养良好的口才,提高整体水平。
(四)提高思政教学水平
在学校思政教育管理上,很多学生都认为教学形式单一,课堂氛围压抑,教学方法陈旧,内容枯燥乏味,且教育制度不健全,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以至于最终教学质量较差。其实近些年来,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学生的学习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硬件质量不断提高,但软实力相对较弱。今后,必须升级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水平。
首先,重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理论知识是基础,需让学生理解得透彻,为了不使课堂太过枯燥,教师应实现教学形式的多元化。比如借助实际案例,或引进时事政治,通过播放案例视频,鼓励学生主动进行分析,不但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还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对理论知识也就掌握得差不多了。经常举办讨论会、研讨会、实践活动,确保每個同学都能积极参加,把所学理论知识用于实践。比如下乡活动,组织学生去农村地区了解农村生活,并帮助孤寡老人。
其次,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多媒体设备丰富了教学形式和内容,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漫画、动画等形式,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在网络上可建立QQ群、博客圈,加强交流互动。
(五)完善保障监督制度
新疆地区比较特殊,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多而复杂,需要建立起健全的保障体系,规范管理制度,加大监督力度,尽可能地减少优秀人才流失的情况。部分高校对思政教育不够重视,加上缺少完善的保障制度,很多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收入和安全无法保障,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多是应付公事,而没有真正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工作者因此而离开岗位。所以,不管是在资金投入、学校管理,还是法律政策,都要有一个健全的保障体系,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只有制度,没有监管,很难见到效果,应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督促所有保障制度能够落实。
(六)帮助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问题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很关注的问题,政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增加人文关怀,完善法律法规,颁布对大学生就业有利的政策。如聘用哈萨克族大学生的企业,国家予以一定的补贴;或者明确企业吸收哈萨克族大学生的比例。通过这些途径,帮助更多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新疆地区民族众多,若民族学校和汉族学校单独建立,会影响彼此友谊,甚至出现民族矛盾。所以不妨推广民汉合校,从小就让学生在同样的环境中成长,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设就业指导课,让大学生尽早了解毕业生的竞争情况,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此外,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四、结束语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意义重大,既影响着学生未来,也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新疆高校哈萨克族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并不理想,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尽快清除教学障碍,进而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杨海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2013,20(3):109-110.
[2]彭谦.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喀什师范学院,2010.
[3]木拉提艾利,买西来夫.论少数民族伦理道德在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中的价值研究——以哈萨克族伦理道德思想为例[J].亚太教育,2015,26(2):154-155.
[4]吕萍萍.需要视角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研究——以石河子大学为例[D].石河子大学,2012.
[5]马立新.新疆哈萨克族大学生思想状况及教育对策[J].大学教育,2012,20(7):114-115.
[6]马纳提.当前新疆高校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及对策[J].文教资料,2008,24(12):155-156.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古丽娜尔·马木尔别克,女,哈萨克族,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作者:史国华,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