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彬
宜兴紫砂壶始创于明代,由于其材质的天然之美,不加雕饰也明丽动人,故一问世,它就以独树一帜的姿态著称于世,所以早期就出现众多的能工巧匠,如供春、董翰、赵梁、时朋、李茂林、时大彬等,他们制作的茗壶返朴归真、赏心悦目、广为流传,为后世的紫砂壶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代的紫砂壶设计应力求明代紫砂壶的简约拙朴,美国的艺术评论家詹姆斯·卡尔希评中国南宋的山水画家夏圭的边角式构图的山水画:“表现景物的多务虚(空白),而少务实(笔墨),有一种空白的令人遐思的力量。”明代的紫砂壶就有这种“令人遐思的力量”,正如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中所述:“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
“方圆壶”(见图1)的造型设计参照了明代经典的紫砂器造型。在造型设计的构思过程中,受紫砂“方圆牌”商标的启发,寓方圆于一体。这种造型在其它陶瓷造型中也是常见的,如“清代的方棒棰瓶造型,主体是方形柱状,口部呈圆形喇叭形态,是把直线和曲线结合在一起的典型样式。”
“取法乎上”是把紫砂壶设计成方圆兼备壶式的重要方法之一,“方圆壶”参照了明代“巨轮珠壶”和时大彬的“雕漆四方执壶”,日本奥兰田在其紫砂壶专著《茗壶图录》中对“巨轮珠壶”有详细的介绍:“最近有一种紫砂壶奇品,世人都称为‘巨轮珠,有小圆式、鹅蛋式等类别,形状有大有小,制作工艺有精有粗……我个人认为,最初可能是出自明代良工之手,到清朝时又有人根据前人的底本进行模仿。”其中记载的“小圆式”相当于明代制壶高手邵亨裕制作的“圆珠壶”,线条浑圆、线型流畅,形简而气韵生动。时大彬的“雕漆四方执壶”壶体四方,圆口、圆盖、扁圆形钮,四方嘴、四方把,因是宫廷用制品,故造型和制作都十分精到,故当时就有“宫中艳说大彬壶”的美譽。上海博物馆馆长汪庆正先生评价时大彬的壶:“时大彬的壶的特点大约有五个方面……(三)在制作方法上,时壶为捏造车坯。据传,在壶柄上有拇指痕为标识。(四)绝无绘画装饰,以素面为主,很少诗文刻铭,少数在器盖上有印花装饰……。”这些特征是我们今天在造型设计时必须注意和传承的。
“方圆壶”集“巨轮珠壶”和“雕漆四方执壶”的优点,把壶体设计成如“巨轮珠壶”的圆球形造型,嘴、把参照“雕漆四方执壶”设计成四方形,壶钮也设计成四方形以求统一与和谐。“方圆壶”以紫砂清水泥制作,色泽纯正、红中透紫、质地细腻、肌理柔和、光润如玉。壶体的圆球形上下对称、稳重端庄,盖面的坡度适中,与壶体的曲线相连贯,其装饰仅在盖面上加饰一条盖线,其余部分皆素面素心,充分显示紫砂壶的天然丽质。“方圆壶”的壶体造型看似简单,实则在工艺制作上有较大的难度,要达到壶体饱满圆润这一要求,从拍打身筒开始,到壶体的整修需要各种专用的工具,这些工具都必须自己亲手制作,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顾景舟》一书中曾提到他的一把“掇只壶”,曾经用120件工具和120多道工序来完成。“方圆壶”在制作的过程中,也必须自制篦只等20多种工具,明针的工夫要做到恰当好处,线型游走往返,通体适度,上下的面要相互协调映衬,整体的面充满了张力,力在其中、真力弥满。盖口相合处,盖线宽而厚重,颈线窄而显得如行云流水般的空灵,与盖面上的盖线一起,形成上下过渡有序,富有韵律的节奏感;四方嘴、四方把吸取了时大彬“雕漆四方执壶”的嘴、把造型的优点,寓圆于方,形态是方的,但是棱角线是圆的,在触摸上也有化方为圆的舒适感;壶钮的制作也是别出心裁,在手工搓成圆球形钮后,在干湿度适中时,采用切削的技法,切出对称的四个圆形面,再用拍子、明针等工具加工,四个面的形态、大小和所处的位置要完全一致,使圆形钮变成了似圆实方、亦圆亦方的四方钮,与圆形的壶体上下映衬,形成同中求异的对比之美。
“方圆壶”在当今新品竞出的紫砂百花园中属于返朴归真的一类,这一类壶与古今文人所追求的艺术意趣相合,越是简约的壶艺作品越具有艺术魅力,它所吸引人的不是依赖繁复的雕饰,而是依靠作者在简中求韵的深厚的制作功夫,找到与明式能心领意会的契合点,在制作过程中往往有得心应手的愉悦。正如顾景舟大师所述,在制作上“不仅精密,要无斧凿痕,更有古意”,这是一种我们必须毕生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