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南
摘要:因为诸多因素,民族聚集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手工艺独具特色。又因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陲山林之中,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仍有延续,这是值得庆幸的一点。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原因,导致现代化的产品在传统村落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依据传统工艺发展的手工艺品越来越难以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而我国的具体表述则包括:(1)传统口头文学以及其作为载体的语言(2)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3)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4)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5)传统体育和游艺(6)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主要讲述传统手工技艺以及所衍生的产品。
云南非遗的特点:云南共有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15个为云南独有的少数民族,而其中的诸多少数民族又分出各种支系。因为诸多因素,民族聚集的特点,各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手工艺特色大多各具特色。又因云南的少数民族大多地处边陲山林之中,许多传统的手工技艺仍有延续,这是值得庆幸的一点。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原因,导致现代化的产品在传统村落越来越多地使用,而依据传统工艺发展的手工艺品越来越难以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意义:首先,作为一种传统的手工技艺,传承与发展是对祖先高超技艺的认同,在技艺传承的同时,衍生出有关的证物--手工艺品,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体现出我们是自己的民族,是有根可循的民族,通过对物的研究来体现出非物的文化的民族特色。其次,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对于整个人类手工艺的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族手工艺是整个工艺美术板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在追求现代化机器大生产的时代中,各种生产工艺以及生产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越来越关注到经济因素的重要性,忽略了作为人与自然地感受,所产生出的物品没有足够的温度,在冰冷的机器中生产,那么给人的感受也必将不会是温馨的。而手工艺生产的物蕴含了手工艺者通过自身的技艺与物之间进行一种沟通。手与物、物与自然之间相互连通,所体现的不仅有技艺的高超,更多的是人与自然的交流。最后,从经济角度来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某一特定人群中,人们越来越关注手工艺品的价值。应该来说,手工艺品的市场还是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云南特色的手工艺品以旅游为大背景的政策下,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经济效益的提升有助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也就有助于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现代化发展中的问题
首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最主要的也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经济利益。在生产日常生活用品这一点上,手工藝品与机器化大生产之间存在着极大的矛盾。通常手工艺人生产一件产品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以及成本,相比之下机器化大生产则会廉价许多。人们更愿意去选择工业化生产的商品而不是手工艺品。市场的压缩导致手工艺人越来越难以生存,生活道路越来越窄,从而走上消亡的道路。经济效益的问题还体现在市场的广度方面,由于地处相对落后,手工艺传承人所生产的产品大多只能在较为有限的范围内进行销售,大多属于被动销售,不能够运用更广泛的销售渠道,同时对于自身所做的产品没有树立相对独立的品牌效益。
其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人由于思想的局限性,在技艺的传承人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在以家庭为主的手工艺的传承方面,为保证该手工艺的独特性原则,通常存在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女不传男的规定,必将导致不外传的技艺在一定情况下出现消失现象,成为一种遗憾;同样存在另一种情况的是,年轻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不够,大多不愿意去学习。更多时候年轻人迫于急切的经济压力,更愿意去选择能够短期产生经济利益的工作,而不愿意沉下心来默默地做着相对漫长的手工技艺。
再者,原材料的使用问题相对突出。为了降低成本以及更加快捷地生产出产品,在原材料的运用上,诸多手工工艺人开始逐步放弃对于诸如棉、麻、草、木等自然原材料的运用。更多选择类似化纤塑料等工业化原材料。由于原材料的使用相近或者相同,各民族之间的特点就会变得模糊,所生产的产品就会相对接近。色彩的运用、材料的选择都是区分一个民族重要标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现代化发展中的建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无疑需要依赖民族手工艺人,他们有着高超的技艺以及对其自身文化的理解。因传承人的生活环境,文化熏陶以及习俗特点等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所以传承人自身所散发的魅力才是最传统、最生活化同时也是最具特色的。这种状态下他们通过特殊技艺所创造出物品才具有更高的价值。在现代化的的浪潮中,传承人着急于自身手工艺并不占有优势的情况,又想将自身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但大多数传承人地处偏远,教育水平相对不足,这就导致他们无法更好地将自身的文化特点以及传统技艺更好地在现代社会中发挥出更多作用,在发展的道路上,无法更好地评判如何取舍有利和不利因素。正如上文所说,传统的材料大多选用麻布棉布甚至特殊的草料加工生产,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化纤材料的普及,许多少数名族采用化纤材料,这就使得原有的质感不能够得到更好的体现。当然,经济成本因素作用下,采用新的布料还算可以理解,但在装饰细节的处理上,塑料制品大量的运用其中,让原本金属质感以及金属碰撞所产生的清脆之声荡然无存,这一点上看来,就可以说传承人没有做好取舍关系。
在非遗传承发展道路上,诸多问题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如何更好地去引导传承人走上一个相对正确的道路成为当今社会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系统学习的设计师,刚好可以将市场需求和产品功能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给传承者一个较好的能够更好发挥其作用的发展方向。扩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道路。当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设计作为辅助性的工作,应该将设计的部分隐藏于传统背后,不显山不漏水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服务,这样才能把握好非遗文化的纯洁性与特色性。我们可以通过搜集该族群的老物件,通过这些老的物件,总结归纳出该族群相对传统的色彩、造型等。利用这些材料,指导他们做出独具特色物品。同时在物品的种类上,可以将现代化生活中所需要的产品引入他们视野之内。为他们增加更多的活计,而不仅仅限于他们自生生活所需的物品范围,拓宽生产路径。
四、结束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无形财产,并不是寄希望于某一群人去坚守,去保护,而是要求大家共同努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设计的帮助,设计需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特质,那么我们就可以在自己所擅长的部分进行互补,从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日本手工艺》.(日)柳宗悦.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1.
[2]《云南特色民间工艺》.陈劲松、张勇、彭瑶.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2-1.
[3]《云南少数名族传统文化研究》.杨志明等著. 人民出版社. 2009-12-1.